诗词歌赋|诗经中的这首诗绘声绘色,看似是描写打猎,其实是演习的盛大场面(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朱熹《诗经集注》中认为:“化行俗美 , 贤才众多 , 虽罝兔之野人 , 而其才之可用犹如此 。故诗人因其所事以起兴而美之 , 而文王德化之盛 , 因可见矣 。”
对于《兔罝》这首诗的诗旨 , 笔者认为 , 何尝不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呢 , 从诗的题目入手解析 。
小编认为 , “兔罝” , 顾名思义就是捕兔子的网 。因为兔子动作敏捷 , 奔跑速度非常快 , 如果要捕获兔子 , 人以奔跑的速度想要追上兔子是不可能的 。
捕获兔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网 , 而且需要多人的配合才能完成 , 在兔子奔跑的方向上设置网状的工具 , 寻找兔子的猎人发现兔子之后 , 先是虚张声势的追赶兔子 , 兔子受到惊吓 , 会使劲的奔跑 , 这个时候一起协助捕获兔子的其他猎人在多个位置布置妥当 , 兔子最终会自投罗网 。捕获兔子就大功告成了 。
诗词歌赋|诗经中的这首诗绘声绘色,看似是描写打猎,其实是演习的盛大场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由此而可以得知 , “兔罝”这个词语最初就是指捕获兔子的网具 。汉语的词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词义的变化 。
有理由相信 , “兔罝”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慢慢地变成了狩猎的代名词 , 进而引申为当时的军事演习或者军事舞蹈 , 因为在古代狩猎活动和军事演习有着紧密的联系 。
或许是因为兔子奔跑速度快 , 很难捕获吧 , 也或许是因为“狡兔三窟”的缘故吧 。汉语词语的词义变化我们从很多的词语中都能看出一些端倪 。
诗词歌赋|诗经中的这首诗绘声绘色,看似是描写打猎,其实是演习的盛大场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比如“鱼罾”这个词语 , 罾就是指渔网 , “鱼罾”的意思就是指捕鱼的渔网 。后来把自投罗网的 , 或者进入别人设下的圈套就叫做“鱼入罾口” , 见《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关羽)唤向导官问曰:“樊城北十里山谷 , 是何地名?”对曰:“罾口川也 。”关公喜曰:“于禁必为我擒矣 。”将士问曰:“将军何以知之?”关公曰:“
鱼入罾口 , 岂能久乎
?”
诗词歌赋|诗经中的这首诗绘声绘色,看似是描写打猎,其实是演习的盛大场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兔罝”和“鱼罾”这两个词语的在引申义的产生上是何其的相似 。汉语中还有很多的词语都可以印证这种词义发生转变的情况 。
如“狼烟”这个词语 , 最初的本义是指狼粪点然后手冒出的浓烟 , 后来引申为战火或者有战事发生 , 如在“狼烟四起”这个词语中的意思 。
如“虎口”这个词语的最初本义是指老虎的嘴巴 , 也指手中的一个部位 , 后开引申为危险的地方 , 如在“羊入虎口”这个词语中的意思 。
还有如“马屁”这个词语 , 最初的本义是指当要称赞别人的马匹时 , 人们总是习惯于拍着马的屁股说这是一匹好马 , 后开引申为阿谀奉承的行为和言语如“拍马屁” 。
诗词歌赋|诗经中的这首诗绘声绘色,看似是描写打猎,其实是演习的盛大场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再回到“兔罝”上来 , 最初的本义就是指捕获兔子的网具 , “兔罝”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慢慢的变成了狩猎的代名词 , 进而引申为当时的军事演习 , 因为在古代狩猎活动和军事演习有着紧密的联系 。
小编认为 , 诗经时代的“兔罝”或者一种军事舞蹈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从“干戚之舞”中可以得到佐证 。什么是“干戚乐舞” , 干就是盾牌 , 戚就是斧头 , 这是一种手持盾牌和斧头表演的一种舞蹈 , 后来用干戚比喻乐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