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 周学泽
12月8日,德国《每日镜报》以《中国的战狼》为题刊发批评性文章,指责所谓的中国“战狼外交”。他们还特意为这篇文章配上一个占据近半个版面的巨大红色汉字“杈”,称这个汉字是“强大的标志,是表示权力的中国汉字”,然而,许多读者一看,愣了……本该配的“权”字多加了一点,变成了“杈”字。
《环球时报》采访人员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每日镜报》采访人员克劳迪娅·冯·萨尔森。这名采访人员曾驻俄罗斯和东欧,从简历看没有中国经历。
这个错字也引起懂中文的德国读者的关注。德国汉语教学协会主席、柏林自由大学汉学教授安德里亚·古德在推特发文指出,“杈”字的德语意思是“Heugabel”,而不是代表“Macht”的“权”字。他的这条推文被《世界报》驻中国采访人员卡尔霍夫等人转载。
人的认知来自社会实践,一个没有到过中国的采访人员,对中国也必然是隔岸观花,缺乏真实的体验和了解。不了解不要紧,可以谨慎下结论,不了解还要妄下结论,就难免会有偏差。
有意思的是,这位德国采访人员对中国的不了解,露出了马脚,将“权”写成了“杈”,并被同胞批评。德国柏林中国学者夫罗里扬9日对《环球时报》采访人员表示,为什么一位写“中国报道”的采访人员不懂一点中文?为什么报纸没有中国专家?这也是德国媒体常常歪曲报道中国的主要原因。他建议德国媒体招聘一些懂中文、懂中国的采访人员来写报道,而不是看美国媒体的报道,通过想象写中国。
夫罗里扬算是说了一句公道话,发出“为什么报纸没有中国专家”的诘问。而且,夫罗里扬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权”不是一个普通字,不了解“权”字的人,还真的不懂中国和中国文化。
上世纪90年代,笔者在上海求学,聆听过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谢遐龄的一次讲座,他演讲的题目是《现代企业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他谈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谈到孔子,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权”字。谢遐龄教授说:孔子特别重视“权”——“权”是“权变”,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在“权(变)”上面。
权,《说文解字》:黄华木也;从木,雚声。权的本义是:黄华木,因其坚硬、难以变形,被用于秤之杆、锤之柄、拄之杖。引申义:衡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权义有:“1.秤锤。2.权衡。3.权力。4.权利。5.有利的形势。6.权变;权宜。7.权且;姑且。8.姓”等多种解释,涵义丰富。
说孔子重视“权(变)”,是因为孔子在教育、政治、军事、信仰观的多个方面论述中,表现出“权衡、变通”的思想脉络。孔子的“权(变)”思想集中表现在其“中庸”思想上面。中是中正、中和,庸是用,适用。
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人说,不了解中庸思想,就不会真正了解孔子,也就不了解中国文化,诚哉斯言。“中庸”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为人处事要达到的修养境界,其主张为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持中致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 中国传统文|“杈”和“权”的距离】孔子“中庸”思想的表述是很丰富的。《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先进》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具体表述,过分和不及都不符合中庸的精神,都是极端的。
《论语·尧曰》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中庸》记载,子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子曰,舜好问而察迩言,隐恶扬善。孔子认为中庸是人的行为的最佳选择,应该量度以取中。而且中和用是连在一起的,不能得其中,便不能得其用。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许雄志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