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杈”和“权”的距离( 二 )


我们看孔子这些中庸的表述,始终带有对事物的权衡,先权后变。“权”是对事物的深刻观察,对好坏利弊的衡量,是主观对客观的审视判断;“变”是根据权衡后的情况,主动做好适应和应对,进行适中的选择和抉择。变,不是叛变,不是变节,而是选择最好的方式和道路,而且带有道德价值标尺。
孔子认为中庸是道德的至高状态。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就把中庸之道上升到君子和小人的道德辨别。
“权变”贯穿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权得其中,而变在其用,运用极其广泛。比如,在教育上,我们常讲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就是权衡不同孩子的智力情况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适用教育。
因此,“权”之一字,正如谢遐龄教授所重视的,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精神和智慧,不懂“权”字,把“权”字写成“杈”的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一定连皮毛也没触及。
据报道,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提醒《每日镜报》和采访人员克劳迪娅·冯·萨尔森,但后者一直未作出回应。“对于报纸和采访人员来说,这是严重的错误。”——确实如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