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北宋与契丹民族关系的演变过程广义的两宋时期(960—1279年)民族关系,既包括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民族关系,也包括与境内民族的关系,前者往往与政权关系混同。与两宋同时期并存的周边民族政权,主要有迂(916-1125年)、金(1115-1234年)、西夏(1038-1227年)、蒙古(元)(1206—1368年)、甘州回头、喀嘶汗、于圆、高昌、吐蕃、大理。宋朝境内的非汉族种族和族群,主要居住、活动于南方地区,包括苗族、黎族、瑶族、壮(僮)族、回族。一般来说,后者或没有建立起本民族政权,或建立政权时间较短。
文章插图
宋代与境内、外各民族关系的整体特征,是在政治上互相承认,彼此共存;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军事冲突为辅。正像元朝人对宋代的民族关系与政策的总结:"树其苗长,使自镇抚,始终蛮夷遇么,斯计之得也。然无经久么策以控驭么,牲黯之性便于跳梁,或以仇隙相寻,或以饥僅所逼,长啸而起,出则冲突州县,入则负固山林,致烦兴师讨捕,虽能珍除,而斯民之茶毒深矣。"北宋与契丹族民族关系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从北宋与契丹民族关系发展历史的进程和结果的角度看,北宋与契丹族关系的形成和演变,对宋一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和演变,W及宋代的民族政策和实践,还有宋人的民族观念,均有直接的影响。
文章插图
在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907—960年),中原王朝与契丹的民族关系,是契丹江朝居于主导,中原各朝,包括北汉,均从属于契丹迂朝。在北宋初年,宋太祖(960-976年在位)一直采取积极的军事态势。具体来看,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千六年间,北宋与迁的民族关系基本被军事行动所覆盖。这是因为宋太祖作为北宋的建立者,他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任务,是结束五代十国、乃至唐中叶以来一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宋太祖在位期间,按照"先南后北"的战略设计,进行南北统一战争。到开宝末年,在原来晚唐五代时期存在的南方割据政权中,只剩下吴越钱氏和陈洪进两家。除了西北河酿地区、契丹族建立的狂朝政权和河东地区北汉政权,北宋基本上完成了南北统一。
文章插图
但是"先南后北"的哉略只是宋太祖君臣对南北统一战争的战略设计,采取"先南后北"战略的原因,就是宋太祖君臣认为当时还不具备战胜北方强敌契丹族政权迂朝的实力。所以宋太祖时期,已经有过与江议和的举动,这是北宋放弃武力征服契丹等民族政权的想法开始。
文章插图
到宋太宗时期(976—997年在位),初期还尝试进攻还朝,意图恢复唐以前的中原王朝在与其他民族的民族关系中趋向占主导地位。不过,因为宋太宗前后组织的两次北伐全部失败的客观现实,迫使其放弃了这一打算。尤其是在第二次北伐失败后,宋太宗的思想愈加趋向保守。这从他一年之内,两次向江朝遣使议和、批评兵家学说等言行,可以窥见一丝端倪。即是说,宋太宗在位时,北宋与契丹民族关系,从汉唐W来对匈奴、突厥等民族的政治、军事征服、扩张,改变为政治上互相承认,经济、文化上交流、互通。宋代"树其亩长,使自镇抚,始终蛮夷遇之"的羁康民族政策基本定型。
文章插图
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江军大兵压境,直逼黄河,两国的皇帝宋真宗、江圣宗同时亲征,大有一战定存亡之势。不过,宋、辽最后通过"渣渊之盟",实现了宋与契丹族互相承认、共同存在的状态。这表示,宋真宗最后认可的解决军事冲突的方式,仍然是"金钱换和平"、"外交为主、军事为辅"。北宋与江朝达成的壇渊之盟,为双方各自社会建设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外部条件。
推荐阅读
- 杨国桢“对话”林则徐:从一介寒士到民族英雄
- 最初一次民族大迁移土尔扈特东归是“阴谋”
- 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彝族的起源是什么有这样三大祖先!
- 女真时期的叶赫古城
- 抗战时期,日本究竟盗走了我国多少文物?网友:可以买下几个日本
- 古代快递业的里程碑:魏晋颁布《邮驿令》
- 文史明清时期的讼师,为何都是“恶讼师”
-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 大型民族器乐交响音·画《四季岭南》迎新年
- 为什么孔子的仁爱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