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提出:“一般书人 , 学好一种碑帖 , 也能站得住 。作为专业书家 , 要求应更高些 。就是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做基础 , 或是文学 , 或是哲理 , 或是史事传记 , 或是金石考古……”如此“以学养书” , 并非只是技能和知识的具备 , 而是实践与理论的互通和相辅相成 , 是治学与创艺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相通 , 以理论研究培养思考能力、引导实践 , 以实践检验理论研究的成果 , 是为专业书法实践的方法论 。
浙江美术学院的首届五位书法硕士研究生都已成长为书法界的中坚力量 , 他们曾得沙孟海先生的亲授 , 老师的教学思想和艺术理念对他们影响深远 。他们回忆说作为艺术家的学者 , 沙孟海先生以毕生精力成就恢宏大气的碑派书风 , 世人称他为“榜书海内第一” , 他兼具四体精通的艺术视野和审美立场 。学术又是沙老的立身之本 , 他兼有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物考古学、金石学、古典文学等多学科功底 , 是艺术与学术双栖的学者书法家 。
沙孟海会通经史 , 连接古今 , 以宏阔的心胸、高远的志向、深厚的学养成就了自我 , 也树立了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标杆 。
现在所谓时代气息、时代精神 , 往往是指文学内容或者书法篆刻形式上所追求的一般理想 。至于真正具有时代风貌 , 能代表一代书风者 , 则必须是在形式上具有强烈民族性的 , 又能经受社会检验、历史鉴定的 。——沙孟海
【书法字画|最好的纪念是承续与进取——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时至今日 , 中国书法应时应势、应事应人 , 书风绚烂纷呈 。随着书法史、书法理论研究的不断展开和深化 , 传统赋予我们今天艺术实践可借鉴和吸收的元素越来越多 。面对古代传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 面对外来艺术思潮的涌入 , 我们究竟如何自持 , 如何笃行 , 在守正中创新 , 在开拓中进取?
沙孟海先生在学术研究和创作上十分强调“穷源竟流” , 他在《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中讲道:“什么叫穷源?要看出这一碑帖体势从哪里出来 , 作者用什么方法学习古人 , 吸收精华?什么叫竟流?要找寻这一碑帖给予后来的影响如何?哪一家继承得最好?”
因此 , 基于这样的理路 , 我们研究一个时代的书法 , 师法一个书家的作品 , 学习各个碑帖 , 观察的是以风格为基础的内在体势的关联和发展 , 寻求的是“常”与“变”的关系 , 体悟的是入古出新的境界和方法 , 追求的是内在的化用和融通 。正所谓本立而道生 。引发对中国书法内在发展规律的探寻和对如何借古开今的思考 。
古人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 获得识见的资源远不如今人 , 机缘的因素占相当比重 , 其“博取”也往往是非系统 , 缺乏逻辑性的 , 所以古人通常以一生的内修来获得顿悟 , 寻求庄周梦蝶的化机 , 最终实现人书俱老 。沙孟海先生在谈他的学书经历和体会时也谈到了他的博取 , 即“转益多师” 。从少年时在帖与碑中“彷徨寻索” , 到师从钱太希 , 再到青年时追慕沈曾植 , 请教吴昌硕、康有为 , 师从冯君木等 , 他在不断的访谒求教和自悟中 , 广涉碑与帖 , 对篆隶楷行草诸体用功 , 熔古铸今 , 约守自化 , 形成了其古拙朴茂、雄浑博大的独特艺术风格 , 而其中他对北碑和颜真卿楷书的感悟和涉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中国传统艺术的传习皆强调师古、师造化 , 但无论是师古还是师造化皆为“中得心源” , 强调的是内心的感悟 。因而 , 师古便不仅仅是传技法、得风格的问题 , 而是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升 。从“会”到“懂” , 从“法”及“道” , 只有通过“转益多师”“博采众长”方能在约守中实现融会贯通 , 进而“书通则变”创造独立的风格 。
那么 , 在书法已成为一门学科的今天 , 究竟如何“转益多师”?今人习书当然也可以凭个人喜好博采众长 , 未必不成功 。但是从教育的角度 , 尤其针对专业书法教学 , 今天历史的赠予 , 人文研究的贡献 , 科技创造的可能 , 赋予了“转益多师”更多的学理性 。沙孟海先生在书法研究中的理性梳理、逻辑分析 , 既是一种研究的框架 , 又是一个实践的范式 。对书体源流、技法演进、风格因革作“穷源竟流”的梳理分析 , 为实践的“转益多师”提供一个纵向、横向 , 系统化、体系化的资源 。
推荐阅读
- 俄罗斯美女的书法作品,自叹不如
- “看破”最好的方法是印光大师把“死”字贴在额头上
- 现在学书法专业的学生,有前途吗?老师有话说
- 宋小宝书法被网友盛赞,潇洒飘逸,深得赵本山精髓,专家:江湖体
- 蒋介石4个“把兄弟”的书法,您会给出什么评价?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许雄志书法作品欣赏
- 快赏齐白石书法
- 日本90代奶奶制作的剪报画,年龄从来不是爱好的阻碍
- 李梓萌书法,俊逸潇洒,端庄大气,写的太漂亮了
- 很快,我们的古典乐、民乐都将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