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吃错了,六味地黄丸并不补一切肾虚( 二 )


别吃错了,六味地黄丸并不补一切肾虚文章插图
书载主治:“儿本虚怯 , 由胎气不成 , 则神不足 。 目中白睛多 , 其颅即解 , (囟开也) , 面色白 。 此皆难养 , 纵长不过八八之数 。 若恣色欲多 , 不及四旬而亡 。 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 , 非也 。 又肾气不足 , 则下窜 , 盖骨重惟欲坠于下而缩身也 。 肾水 , 阴也 , 肾虚则畏明 , 皆宜补肾 , 地黄丸主之 。 ” “治肾怯失音 , 囟开不合 , 神不足 , 目中白睛多 , 面色白等方 。 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 , 炼蜜丸 , 如梧子大 , 空心 , 温水化下三丸 。 ”
明眼人一看就知 , 以上描述的症状基本是小儿生长发育不良的肾精虚之候 , 若顺此思路 , 则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的“五迟”证 , 治法亦可沿用此方 。
那么六味地黄丸又是如何变成滋阴方的呢?
金元时期 , 热病流行 , 在寒凉派的刘完素、养阴派的朱丹溪之后 , 清热养阴之风日盛 , 为这药的转型埋下了伏笔 。
到明代 , 当时的中医非常推崇“肾”的作用 , 名医薛己最善补肾 , 他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 , 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 , 其实践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 。
至李中梓《医宗必读》一提出“肾为先天之本”后 , 补肾更成时尚 。
别吃错了,六味地黄丸并不补一切肾虚文章插图
再者临床上阴虚可见于五脏六腑 , 精虚仅独见于肾 , 因此 , 补阴的需求就远大于补精 。 于是六味地黄丸为适应市场之需 , 摇身一变而成了滋阴方 。 而且转型成功得出乎意料 , 一不小心就成了滋补肾阴的祖方 ,“无心插柳柳成荫” , 可谓歪打正着 。
则六味地黄丸的履历为:从宋至明这一段时间 , 主要作补精之用;明始及后 , 主打补阴市场 , 其补精之效渐被遗忘 。
其实 , 六味地黄丸的药性与药力均较平和 , 不论补阴或补精 , 都谈不上有多强大疗效 。
因此 , 在补阴方面才有了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七味都气丸等加味 。
加不同的药物 , 固然有因应不同主治所需的心思在 , 亦未尝没有增强其补阴功效之意 。
或有疑问 , 既然说它的滋阴力不强 , 又如何能成为滋补肾阴的祖方?
须知祖方者 , 不在其强 , 而在其简 , 因于简 , 就存有了可法、可加、可变的余地 。
就如《易经》中的八卦是由三个爻组成的 , 六十四卦则是六个爻 。 即六十四卦是由三爻的八卦与八卦按排列组合叠加而成 。
三爻的八卦因其简单 , 就成了六爻的六十四卦之祖 , 所以称为“经卦” 。
记住啰!不管补那个脏腑 , 都要先分清了是阴、阳、气、血、精中的什么虚才好着手进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