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流水读书声 作者:庞惊涛|连载02| 范大人( 二 )


应邀前来观礼的范仲淹好友李觏在众人喝彩声止息后直言道:希文此记甚好,改一字更好!
众人皆看向李觏,心想如此妙文,还需要改吗?却见李觏从容道: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如何?
范仲淹捻须沉吟,少顷而后,鼓掌道:李兄一字师也,范某佩服。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此甚好,甚好!哈哈哈哈哈。
重修严子陵祠堂之后,范仲淹又找来章岷,陈述了自己建书院的想法。章岷也认为,睦州府学栖身孔庙,确乎太过局促。范仲淹便问道:你熟悉睦州地情,可有相宜之地扩建书院?章岷便推荐道:州府治所外北三里地,拱辰门外之乌龙山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寺庙,稍作修缮,倒是一个建书院、兴府学的理想之地。大人得空,可择日考察之后定夺。
范仲淹是个急性子,相处既久,他相信章岷的为人和办事能力,他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官场虚套之上。请示、论证,公文流转,往还反复,于做事之人,最是厌烦。于是慨然道:不必再去考察,你既已思虑成熟,即可着手,原寺庙之处置,悉由你裁度,不必再请而行之。
章岷得到范仲淹的首肯,于是拿出了雷厉风行的办事态度,募资金、迁寺庙、做规划、招工匠,不数月,书院便即修缮完成。
这一日,范仲淹和章岷从书院修缮现场返回府衙,章岷便请示道:书院既成,讲习尚缺。此人须得学问与德行品藻皆为上乘者,大人不妨兼而任之,以塞郡中学子之望?
章岷此番建言,思考已久,显然不是溜须拍马的临时作为。但范仲淹早有计划:“可记得严先生祠堂重光当日,改范某一字的李先生?泰伯(李觏字泰伯)道德文章,皆不在范某之下,执掌书院,是不二之选。范某当修书一封,力邀泰伯前来。”
夜间,睦州府衙,范仲淹展纸濡墨,笔走龙蛇。少顷,一封情真意挚的《与李泰伯书》便写成了:
别来倾渴无已,想至仙乡,拜庆外无恙。此中佳山水,府学中有三十余人,阙讲贯,与监郡诸官议,无如请先生之来,必不奉误,诚于礼中大有请益处,至愿至愿……此地比丹阳又似闲暇,可以卜居,请一来讲说,因以图之,诚众望也。”
这封信的大意是说:自上次分别之后,我就十分想念您啊,想必您一切都是好的吧。我新任职的这个地方,风景很好,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府学中缺老师。我跟其他同事商议之后,想请先生您来执教,希望您不要推迟啊,您是众望所归啊。
其时,李觏已在故乡盱江边建了盱江书院,周边郡县数十近百生徒来学。收到范仲淹的邀请信后,李觏对盱江书院教学事务稍作安排,即买舟而下,就任即将落成的龙山书院讲习。
范仲淹也经常去书院,以一州之长的身份为儒生们讲学。作家陆春祥笔下,对范仲淹倡导建立起来的龙山书院欣欣向学的情形有如下生动记录:
除李教授主讲外,龙山书院的学子们,也经常能见到他们这位州长的身影。范知州讲课,深入浅出,有声有色,他在应天书院的苦学精神不断激励着学子们;他在应天书院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使龙山书院在短时间内迅速声名远播,谆谆教诲,经世致用,睦州士子学风一时大有改观。
有龙山书院引领,睦州的官办和义学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书院有钓台书院、丽泽书院、宝贤书院、文渊书院、石峡书院、五峰书院、瀛山书院等,共计30多所。书院的直接成果就是辈出的人才,据资料,仅两宋,睦州的詹睽、方逢辰等甲第魁首,进士及第300多人。遂安詹氏一门出了24位进士。
这一年的六月,朝廷诏令范仲淹移守乡郡姑苏。范仲淹在睦州,前后虽然只有短短的百数日,但却修严子陵祠、兴建龙山书院,做出了许多前任积政多年没有做到的文教实绩,为地方百姓所感念。
离任那天,邑老来送行,戚戚竟然泪下。“老夫年迈,有缘感遇范大人,无缘亲近更多岁月,再见之期,恐是无望了。”
范仲淹握着邑老的手,感动不已。“范某不才,无功于睦州,兴学之事,还赖乡老及诸君了。睦州望地,范某定当常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