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流泉 ——杭州的书院与儒家文化 作者:庞惊涛|连载01| 惊涛( 二 )


朋友们说他痴狂,并劝他不妨舍天下而安己身:天下大事,个人的那点力量能有什么作用,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了。那样的理想不过是水中之月,是虚幻而不可即之境。
对这样的劝解,他只是笑笑,却有自己的主张,他从来就是一个目标清晰、且不为外力撼动的人。去年冬,为劝谏官家罢免郭皇后一事,他上了《谏废郭后奏》,官家一怒之下,将他从右司谏的京职贬谪到睦州(今杭州淳安)。
京城送别的时候,朋友们又劝他:废后是官家后宫自己的事,与天下事了不可涉,你又何必多言?他照例是温然一笑,之后还是激昂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宫事关前朝,后宫若乱,前朝必受波动,官家必受影响,废后一事,岂能和天下事无涉。
这一路山水兼程,布衣匹马走来,他也想得透彻,此生决不计个人得失,唯以天下事为重。进入桐庐境,这首“枯木”诗竟然不请而“来”,仿佛是扑面而来的桐庐山水的附赠。虽然调子上是岑寂而封闭的,但因为出产于这片山水,倒也算得上是应景。
翁洮生于睦州寿昌,从礼部主客司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辞官归里后,隐居在寿昌城西外十里的航川中村(今航头),自号青山,创立书院,立志教书育人,寄治国安邦宏志于翁家后嗣与睦州后学。这个书院作为杭州历史上的第一所书院,便以翁洮的号为名,是为青山书院。
这一段历史,他是知道的。虽然青山书院存续时间并不长,翁洮去世后,逢五代十国之乱,青山书院的读书灯很快便不再重辉,但它以发出兴学育人第一道光的卓越地位,仍然烛照后来,为天下儒生所津津乐道。昔年,受应天知府晏殊之邀,他曾执掌应天府书院,他记得到书院后的第一堂课,他就给儒生们讲到了先贤翁洮的青山书院。
六年时间过去,没想到他又来到了翁洮的故乡。
睦州之任将如何作为?
江湖之近,庙堂之远。自己亲身行来,它们也并非渊远隔断,而是彼此勾连。他并不生官家的气,反而对官家将自己贬谪到这样一个文教名邦、山水佳胜之地而心存感激。
他似乎已经有了答案。青山流泉,圣道永传。翁洮虽作古,青山书院遗迹犹在,而踵武前贤,传灯不乏,自己理应接过兴学育人的大旗,从兴办书院入手,为地方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
一念及此,适才受诗意影响而偶生的退隐之心不觉一扫而光,他对即将到来的睦州岁月竟然有些迫不及待了。
他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宋名臣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按照他在兴办书院、培育人才方面的影响和贡献,给他加上“教育家”这个身份也是合适的。
这是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范仲淹第二次踏上杭州这片土地。38岁那年,他在兴化知县任上时,曾和好友有杭州、诸暨之游。在杭州时,他曾去拜访过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娶不仕、以梅花为妻、以鹤为子的林逋林处士,此后两人便多有诗文唱酬。此番到睦州,两地在行政上虽互不辖制,但无论水路还是陆路,俱可一天到达,因此,对睦州的亲近感,或许便来源于杭州的那些历史风物和与他交往的人物。
睦州码头,前来等候迎接的府衙僚属煞有介事地备了骄马,可惜他们皆不认识范大人,等满船客人都走完了,他们才发觉,一身布衣的范大人,早已经不动声色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了。(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庞惊涛,四川南充人,居成都。自署云棲阁主,号守榆居士。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钱学(钱锺书)研究者,蜀山书院山长。有《啃钱齿余录—关于钱学的五十八篇读书笔记》、《钱锺书与天府学人》等著作。现供职成都时代出版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