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神童算是糟了!”
1918年,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对一个11岁的神童发起抨击,准确的说,应该是指斥神童背后的好爸爸。
这个11岁男孩名叫江希张,山东历城人,被称为清末民国的“第一神童”。
神到什么地步?
江希张“3岁能识800多汉字,背诵100多首唐诗,到了4岁时已能熟练地吟诗作对,所作诗文意境赶上一般成年人。”可惜他没说自己一天能写多少首诗,不知能否破了2000首的纪录。
清末山东巡抚孙宝琦曾经力荐4岁的他进京,给大他1岁的宣统皇帝当伴读。
康有为见了他,表示愿意破例收他为徒,还把自己的书稿拿给他看。
江希张7岁那年,编了一套《四书白话解说》。此书浅显易懂,观点新颖,又正好赶上新文化运动,一经推出就冲上了热搜第一。
之后,“神童”江希张的《三千大千世界图说》等著作出版,名声越打越响,连鲁迅都听说了他的名号。
从江希张后来的经历看,他确实是一个天赋很高的人,但之所以从小就这么“神”,只能说,他的父亲江钟秀是一个制造神童的高手,江希张不过是在他规划的骗局中扮演角色。
自打出生起,江希张的父亲就费尽心思为他进行“包装”,说之前做了个梦,一个乞丐在他面前变化成了一个婴儿,不久后儿子出生,江希张乃是“武训转世”。武训是老江家的山东老乡,生前行乞数十年,却省吃俭用,在当地办了三所学校,成为社会敬重的大善人,也是文化的代名词。
“千古奇丐”转世成了“大清神童”,真的神了!
江钟秀是个秀才,算是方圆十几里小有名气的文化人,他不仅让江希张学儒家经典,还给儿子强行灌输道、佛、回等宗教思想,并大肆宣传儿子“五岁已完诸经,写作皆能,外国语言亦知大略”,直到全山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惊动了山东巡抚。
江希张7岁时那部成名作《四书白话解说》,是他老爸请了几个读书人一起给儿子“指导”写成的,但全书署名只有一个“七岁童子江希张”,根本不是江希张的个人作品。
对于江希张父亲的骗局,很多人看破不说破,报纸还竞相报道,当作一时奇闻。但鲁迅看不下去了,他在文章中谈到“鬼话与科学”,专门对这个“神童”进行批判,说他(或许是他们)是来捣乱的,其作品写得也不咋地:
江希张不是第一个被过度包装的神童,也不是最后一个。
中国自古不缺神童,而且是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类型的神童。那些被称为神童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神童是什么?其实就是成人化的小大人。
垂髫孩童人小鬼大,做出了一些成年人才能做的事,人们觉得很了不起,就称之为“神童”。《册府元龟》对此类神童有过论述:“若夫幼而慧,少而成者,益可贵矣…老成之姿,著于容止,赋笔之丽,成于俄倾…”
在中国,“神童崇拜”已经有悠久的历史,甚至对一些原本不是神童的大人物,人们也愿意相信,他们小时候是神童。
最早的神童天团,是史书记载的上古君王,如五帝之首黄帝、夏的开创者禹、商的始祖契、周的始祖后稷等,他们都是以神童的面貌横空出世,要么出生经历离奇,要么从小智慧超群。
在古代史书中,黄帝生下来没多久就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知。
这类记载其实是出于先民“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的心理,由于神灵信仰和自然崇拜,人们相信,这些伟大的领袖必然与神明有某些关系,甚至是神的儿子。这一类神童,更像是“神化的儿童”,在后世的宗教神话与帝王传说中依旧屡见不鲜。
时代变了,被推崇的神童也就不一样了。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时候人们需要礼义型神童,于是有了“项橐[tuó] 七岁为孔子师”的故事。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这时候人们需要谋略型神童,于是有了“甘罗十二岁官拜上卿”的故事。
【 死于|中国神童往事:大清最后一个神童,死于2004年】《史记》记载,甘罗是秦国宰相甘茂的孙子,年仅十二岁,已经成为秦相吕不韦的亲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许雄志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