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中医案精读之八——读“通阳淡渗法治疗肝炎湿滞”案笔记

此案二例均是三仁汤为主方治疗 。 三仁汤之名 , 首见于清代吴瑭(字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 , 因以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药为君药得名 。 其功效主要是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 主治证为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者 。 三仁汤虽然由吴鞠通命名 , 但叶天士却经常用此方 。 有文献指出:“在《临证指南医案》与《未刻本叶氏医案》中 , 运用三仁汤竟达60余案 , 其中与三仁汤8味药物相同7味的有2案 , 相同6味的有6案 , 其余均相同4-5味 , 这8则医案是吴鞠通制订三仁汤的主要依据” , 可以说吴瑭汲取了叶桂的经验 , 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而创立并命名了三仁汤 。 由于叶桂临证往往信手遣方而不给方命名 , 使人不易效法 。 三仁汤的问世 , 对继承叶天士的经验 , 推动湿温病治疗学的发展 , 具有积极的意义 。
岳美中医案精读之八——读“通阳淡渗法治疗肝炎湿滞”案笔记文章插图
例一是慢性肝炎患者 , 症见脘胀纳差 , 舌苔白而润 , 用三仁汤加味 , 处方如下:苦杏仁6g , 薏苡仁6g , 白蔻仁3g , 梗通草3g , 滑石粉9g , 川厚朴3g , 法半夏6g , 淡竹叶9g , 青连翘9g , 嫩白薇9g , 当归尾9g , 太子参6g , 甘草梢3g 。 此方药物用量很轻 , 与吴氏三仁原方用量比例很是不同 , 吴氏三仁汤中杏仁、半夏用至15g(五钱) , 薏苡仁、滑石用至18g(六钱) , 均用量较大 , 当然 , 临床用方不能拘泥于原方 , 根据需要进行药量加减以及药味加减是常有的事 , 也体现了灵活变通 。 岳老于三仁汤基础上加了清热解毒之连翘、白薇 , 还加补气之太子参 , 活血之当归尾 , 另外还加了少许甘草梢 。 一般认为湿滞者 , 邪未祛 , 补养之药不宜用 , 太子参之类当慎 , 甘草之甘碍脾 , 不利于祛湿 , 三仁汤本无甘草 , 但岳老这里仍然使用 , 也取得了很好临床疗效 , 可见活法在人 , 事无绝对 。 三仁汤是临床常用之方 , 使用范围广泛 , 如外感发热、痹证 , 皮肤科之湿疹、痤疮等 , 而不仅限于中焦湿滞 , 只要病机符合湿热为患 , 均可加减运用 。
岳美中医案精读之八——读“通阳淡渗法治疗肝炎湿滞”案笔记文章插图
大通草
针对此患者平素喜食水果 , 岳老还特意嘱其“少食水果以免积湿” 。 食用水果目前已是相当普遍了 , 然而水果并非人人皆宜 。 由于水果乃生冷之物 , 且多味甘而性寒凉 , 脾阳虚及湿滞者 , 食之有害无益 。
例二为一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患儿 , 西医治疗数月 , 谷丙转氨酶仍不能降至正常 , 患儿毫无所苦 。 对于化验指标有异常而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如何辨证是个难题 , 如无症状的蛋白尿或血尿患者 。 岳老给我们作出了示范:通过细心检查 , 发现其上腹部皮肤较他处为热 , 且有脉象滑大 , 指纹略青 , 舌苔白 , 舌质红之表现 。 据此认为是“肝胃二经蕴有湿热” , 而用三仁汤 。 在这里 , 岳老不仅诊查了舌脉 , 还做了腹诊 , 从而发现蛛丝马迹 。 正如案中所说:假使没有腹候、脉候、舌候之详细诊视 , 则不能找到治疗的目标 , 势必杂药滥投 , 很难期其必效 。 这确是经验之谈 , 对于看似“无证可辨”的患者 , 还需细心诊查 , 如果不能找到治疗依据 , 必定无从下手 , 何谈疗效?
岳美中医案精读之八——读“通阳淡渗法治疗肝炎湿滞”案笔记文章插图
薏苡仁
此二例共同的特点是不用所谓“护肝降酶”之药 , 而迅速降低了转氨酶 , 症状亦随之消失 ,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越性 , 湿热一除 , 人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 肝功能也就正常了 。 最后按语中还提到了“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 , 其意思是治疗应当先求病之本 , 求病之因 , 然后才能进行有效治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