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唐小林
黄勇先生的《走马锦城西——五百年前的诗意成都》(以下简称《走马锦城西》),把我们暂时带离网络时代、消费社会的滚滚红尘,随五位蜀王的诗词丽句,穿越历史的隧道,逆时光之流而上,回到“成都十景”,享受一段明朝中期诗意成都的生活。
我是从“巴山”来到“蜀水”的,寓居成都快三十年了,早已没有了“漂泊”异乡的感觉。之所以如此,是杜甫笔下的茅屋,李劼人笔下的天回镇青羊宫,巴金笔下的高公馆,是文君当垆、文翁化蜀的故事,把我的根深深地扎在了成都的土地上。读完《走马锦城西》,同样有这种“扎根成都”的快感,我为500年前那个温柔富贵的成都而骄傲,为有幸成为成都人而自豪。这或许就是《走马锦城西》的好处,概括起来可以用12个字来表达:打捞历史、发现成都、凝聚认同。也就是说,黄勇的这部著作至少表现出三个方面的价值。这里简略地说说。
一是,打捞历史。
《走马锦城西》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它重新让“成都十景”浮出历史的地表。“成都十景”由于资料的散佚,早已淹没在历史厚厚的尘埃之中,沉入地底,成为久远的传说,甚至不为人知。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勇通过胡开全先生接触到了收藏在东京国立公文书馆的四部世界仅存的原版蜀王文集,将《惠园睿制集》《长春竞辰稿》中记载“成都十景”的诗作,首次进行爬梳、整理、解释、阐发,并追根溯源,拾遗补缺,考证校勘,推演铺陈,较为清晰地还原和重构了诗词话语中的“成都十景”形象。被有清一代长久“遗忘”以至今日的文化胜景,其面孔与内容得以重返人间,凸显出来,成为成都历史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熠熠生辉。《走马锦城西》这一独特的文献价值得益于黄勇切入这段历史的特殊视角:蜀王诗词。
二是,发现成都。
《走马锦城西》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它让成都的文化形象更加丰满完整。成都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点滴的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今天的新“成都十景”固然美丽,但如果缺乏有明一代的“成都十景”为底座、为根基、为背景,没有500多年甚至更长的历史长河的奔腾汹涌,这些今日的浪花就不会如此的绚烂恒久。
龟城春色、菊井秋香、閟宫古柏、市桥官柳、草堂晚眺、霁川野渡、岷山晴雪、昭觉晓钟、浣花烟雨、墨池怀古,包含了多么久远生动的历史,蕴藏了多么丰厚深邃的人性,尤其是深隐了多么富饶的成都生活美学啊!成都十景,是一代一代成都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的接力和结晶。
《走马锦城西》复活了“成都十景”,也就复活了成都文化形象的一部分,而且是与今日成都人息息相关的部分。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成都不仅要有“国际化大都市”这个共同的世界前景,更要有“锦官城”这个差异化个性化的地方背景,否则成都将在现代性同质化的声浪中失去身份和声音。在这个意义上,以《走马锦城西》为代表的有关成都文化的重新发掘和书写,其实是在不断地发现、丰富和构建新的现代化成都。
三是,凝聚认同。
《走马锦城西》具有独特的政治价值。政治是多层次的。《走马锦城西》的独特的政治功能则在于它可以增进成都人的城市认同。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成都是一个移民城市。我本人及我的家人和邻居都是移民,而未来更加开放的成都,会迎来更多更广泛的移民。移民城市由于没有血缘亲缘等自然纽带的连接,更需要城市认同。
怎样增进认同?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人是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也可以说,是意义之网把人们连接起来。意义之网是什么?就是文化,因为文化无非是一切意义的集合。
《走马锦城西》把明朝中叶的诗意成都文化呈现出来,展示出来,它是那么的深厚、那么的美好,足以让每一个成都人感动,从而在浓浓的文化乡愁中,产生强烈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种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社会动员、政治动员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动员、政治动员的力量之所在。
推荐阅读
- 悟空为何定要打死白骨精?哪怕会被唐僧念咒,火眼金睛发现一秘密
- 1978年, 李渊外孙女墓被发掘, 专家发现一文物, 揭开她的奇怪癖好
- 这位将军的陵墓里发现怪酒器,不仅模样诡异,而且来路成谜
- 宋江既然甘心被刺配江州,为何要在浔阳楼题反诗?只因他发现……
- 油画中的美人都跑了出来,就藏在我们周围,你能发现她们吗
- 五一小长假,走进花的海洋,品读几首蔷薇花的诗吧
- 专家意外发现宋朝机关墓,打开墓门后,看到的东西让他们很吃惊
- 滨州一村民河畔取土发现石刻文物!现已捐赠至当地文物所
- 包拯是不是清官专家打开包拯墓,发现这一物品后唏嘘不已!
- 貌美千金逃至深山生活30多年,临死前被人发现,一本日记揭露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