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强大哺育了大量的文人,而文人又将唐朝记录在历史中,所以后人得以缅怀和追忆。
唐诗宋词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巅峰,到高宗皇帝李治时期,唐帝国的疆域已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如此盛世自然让诗人前赴后继,只有鼎盛的朝代,物质充沛,才有更多的文人可以脱产搞艺术创作。
文章插图
于是迎来了读书人的黄金时代,据不完全记录,“有唐一朝,国祚289年,有名的诗人就多达2000多位”。时至今天,谁还不会背诵几首唐诗呢?诗人借诗明志,歌颂家国天下,又或者壮怀激烈,连同那优美慷慨的文字一起被写入历史。杜甫是玄宗时期有名的诗人,直至今日,人们仍以李杜并称。
他一生坎坷,看到了大唐的繁华和没落,在交替之间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有一首诗区区14字,却被人传诵千年,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学语文课本必要收录的名句。成名之前的杜甫出身还是不错的,先祖在晋代就官拜大将军,旧唐书就曾经记录过这样的文字:“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换句话说,人家世代官宦世家,起点很高,曾祖父还曾经在高宗时成为进士,杜甫也很争气,五岁能抬头,七岁会作诗,从小便有辅佐尧舜之志。看得出,文学创作这回事儿和家庭的基调很有关系,他早早便接触了许多社会名流,也得到众人的赞扬。
文章插图
不过文坛和官场是两码事,虽然早有抱负,但仕途的坎坷是他始料未及的。天宝6年,杜甫想到长安博取功名,那年他已经35岁,玄宗下诏,要求天下有才华者都来长安应试,只要达到标准便有赏赐,组主持该活动的是当朝右相李林蒲。他独自把持朝政19年,任人唯亲,排除异己,结果将一场选秀活动搅成了闹剧,当时在官场并无名声的杜甫也第一次发现,自己在长安毫无依靠,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杜甫并不绝望,他决定在长安久住等待机会。
又过了6年,已到了天宝12年,大作三大礼赋终于被呈送到御前,得到了唐玄宗的嘉奖,不过李林蒲却看不上杜甫这等穷酸的文人,只给予一个芝麻大的小官,京城是官员汇聚之地,没人因为杰出的才华而高看杜甫一眼,他还是不灰心,决定再等等。
文章插图
可是第2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势如破竹,先攻下潼关,很快长安沦陷,皇帝带着小朝廷败走成都,穆宗异地登基,杜甫也跟着颠沛流离,乱世需要英才,他毛遂自荐,终于得到一小官儿,但时间不长却因一桩小事让皇帝大怒,直接被贬成负责礼乐的小吏,再后来,杜甫又辗转多处去了成都,在这里建了一座杜甫草堂,从此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这两年正是他创作的巅峰,总共成诗400多首。
正是因为看惯了朝堂的黑暗,长安的繁华和落寞,他开始思考治国安邦理政之法,成都是千年贤相诸葛亮的故国,他经常参拜古迹,并写下了蜀相,其中最后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成了千古绝唱。
文章插图
当然,时逢乱世之交,杜甫对诸葛亮的推崇无以复加,有关于歌颂蜀汉丞相的诗就有20多首,盼明君的他也希望自己有诸葛之才报效国家,杜甫在官场一生不得志,却并不影响声名远播,到如今,他的诗句存世量很大,不仅影响着中国,也影响着整个汉文化圈,包括日本和韩国都把杜甫诗句列为基础教材,诗圣的称号并不是浪得虚名。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推荐阅读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亮的奇门遁甲真的可挡十万雄兵吗?
- 李白杜甫很像的两首诗,千年难分高下,诗词大会康震几句话说清楚
- 杜甫的这首骂人诗频频被选入教材,却总被认为是夸人的诗
- 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首诗,但仅一首入选小学课本,学生却很喜欢!
- 作为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杜姓诗人,杜甫和杜牧是什么关系?
- 美国的中小学历史课本如何讲中国
- 课本上罕见的7个汉字,在日本很常见,很多人读错了,不信你试试
- 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真相,大怒当场摔杯子了吗
- 作为一代帝王喜爱作诗,一生作诗上万首,为何纳入课本的却不多
- “舌战群儒”只是小说家言,诸葛亮能成功,只因做好了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