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山|齐如山的身上,并不只有梅兰芳这一个标签

“齐先生能享受生活,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他是随遇而安地欣赏社会人生之形形色色。他有闲情逸致去研讨‘三百六十行’,他不吝与贩夫走卒为伍,他肯尝试各样各种的地方的小吃。”
——梁实秋
 齐如山|齐如山的身上,并不只有梅兰芳这一个标签
文章插图
齐如山
梁实秋在回忆的文章里,提到的这位“齐先生”正是齐如山。连谈吃大家梁实秋都如此钦佩,齐如山到底在写民食一事上,有着怎样的过人之处呢?也许,近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齐如山散文精选集《面疙瘩》可以为你解答一二。
 齐如山|齐如山的身上,并不只有梅兰芳这一个标签
文章插图
《面疙瘩》实拍图
且吃随缘饭,莫作俗人愁
文/姜业雨
近百年间,齐如山的形象无论怎样变化,始终离不开两个标识性的符号元素:一是戏,二是梅兰芳。读过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人都会知道,齐如山曾经为梅兰芳编写过不少剧本,在艺术上给了梅兰芳不少的帮助。齐、梅的精诚合作,可以说是梅兰芳登上京剧艺术巅峰的重要因素之一。
 齐如山|齐如山的身上,并不只有梅兰芳这一个标签
文章插图
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
梨园行好吃,齐如山是戏曲大家,与各名角交游,自然也好吃。《面疙瘩》这本书,齐如山不谈戏,也不谈梅兰芳,谈的却是多年来他对吃的研究。齐如山懂吃吗?读者若提出这样的疑问,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毕竟,齐如山谈“戏”出名,却也被“戏”掩盖了他在其他领域的造诣。
 齐如山|齐如山的身上,并不只有梅兰芳这一个标签
文章插图
齐如山(中)梅兰芳(左)
齐如山是戏剧家,捧梅兰芳捧出一个名角;但他更是杂家,被称为近代社会掌故的宗匠,活的历史的记述者。他对社会中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方言土语、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都极感兴趣,并悉心加以调查研究,写过大量的民俗文章。
可惜的是,齐如山谈吃的文章多散见于其各类文集,鲜见整理成册出版。本书的编者搜罗了齐先生的诸多著作,集中选收,可以说是齐如山谈吃篇目的首次完整辑录。《面疙瘩》算得上一部齐式的“谈吃大全”,是一席民国盛宴,一部有滋有味的民食考。当然,本书也意在让读者重新认识齐先生民间美食家的身份。
 齐如山|齐如山的身上,并不只有梅兰芳这一个标签
文章插图
《面疙瘩》内页图
书名“面疙瘩”,无疑带着民间的记忆与温度,它道出了这本书吃的主题,是地地道道的、寻常人家的味道。全书分了四辑,分别是“中国馔馐谭”“食事如素”“谷蔬人家”“‘面面’俱到”,主题都是“吃”,只不过不同层面的“吃”而已。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吃”,不见得多珍贵多华丽,甚至有些偏“素”,却实实在在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人有抑制不住的过一把农村瘾的冲动,能看见中国人祖祖辈辈惯常的吃喝历史与文化。
 齐如山|齐如山的身上,并不只有梅兰芳这一个标签
文章插图
文学界谈吃的名家很多,写得出名的也多,像汪曾祺、梁实秋、唐鲁孙等,皆是谈吃领域的专家,各有千秋。但戏曲理论家谈吃,唯齐如山一人。而且,他写的全是旧时普通人家的吃食,饭锅里的材料,餐盘中的品相,街角处的饭馆子,顿顿不可少的五谷杂粮,描写得真实细致,甚至读来令人感到心酸。比如,在写到包子的一篇,极其普通的一种面食,齐先生竟用了十六页的篇幅,分述了高贵的、寒苦的、特别的、普通的、简单的、复杂的,六类包子的做法吃法和吃的人家。
 齐如山|齐如山的身上,并不只有梅兰芳这一个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