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 罗俊航:向肾癌发起全面冲锋( 三 )


树起了大旗 , 团队士气大增 。 罗俊航开山大弟子韦锦焕回忆 , 在老师带领下 , 团队除了出诊、做手术 , 所有时间就扎在实验室 , 经常凌晨三四点还在讨论问题 。 日夜兼程下 , 重点专项迅速产出成果:先是建成中国肾癌数据库 , 随后在国际肿瘤界首次创建基于SNP分子预测模型弥补肾癌临床指标预测准确度的不足 , 并初步制定了中国局限性肾癌精准诊疗方案 。
2019年3月14日 , 一篇巧用SNP预测局限性肾癌复发的论文登上《柳叶刀·肿瘤》杂志 , 署名罗俊航等 , 一鸣惊人 。
这是国内泌尿外科界首次在柳叶刀系列杂志发表创新性成果 , 国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Yair Lotan撰文称赞说 , 该研究“对局限性肾癌术后个体化精准诊疗决策的制定有着重要作用 , 避免一刀切的治疗方案导致过度治疗或者治疗不足 。 ”
尽最大努力为患者保肾
罗俊航在手术台上的实操 , 也备受患者好评 。
20年来 , 他一直坚持磨练临床技巧 。 早在研究生期间 , 他就如饥似渴地学习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技术 , 陈炜擅长的前列腺、膀胱肿瘤电切 , 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 肾癌、肾盂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根治术 , 以及泌尿系先天畸形整形手术等 , 也是罗俊航的强势技能 。
选择肾癌方向后 , 罗俊航更关注如何保肾 , 当时这还不是主流观点 。 “过去认为 , 肾癌首选切除术 , 对肿瘤根治有积极意义 , 但新的研究结论相反 。 ”他介绍 , 只保留一个肾 , 肾癌及其他肿瘤的复发率、转移率和致死率均高于双肾患者;由于肾脏具有内分泌等功能 , 单肾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和风湿病等死亡率也要高于正常人 。
基于这一理念 , 无论遇到多大肾癌 , 罗俊航都要想方设法保肾 , 并且一有机会就呼吁推广保肾手术 , 前文提到的巨大复杂肾脏肿瘤就是最好的证明 。
患者是潮汕人 , 因为左侧肾部疼痛到当地医院就医 , B超发现引起疼痛的是左侧肾结石 , 但问题不严重 , 严重的是右肾长了巨大恶性肿瘤 , 并且至少已经长了两三年 , 这期间患者没有感到任何不适 , 如果不是因为肾结石发作就医 , 这个肿瘤还不会被发现 , 可以继续野蛮生长 。
正常人肾脏高约10厘米 , 宽约5厘米 , 该患者肿瘤已经接近肾脏大小 , 大部分恶性组织位于肾实质内部 , 紧贴肾盏和肾窦血管 。 当地医院感到非常棘手 , 于是推荐到中山一院求助 。
“一般来说 , 肾脏肿瘤小于4厘米会选择保肾 , 如果在4~7厘米之间则视情况而定 , 超过7厘米通常不保肾 。 ”二弟子陈振华介绍 , 选择不保肾也有道理 , 因为一旦肿瘤切除不干净或者包膜破裂 , 或者有残余癌细胞 , 会增加复发和转移风险 。
但是 , 罗俊航综合考虑患者左侧尿路有结石和积水病史 , 如果切除右肾 , 一旦未来左肾再出问题就将面临尿毒症的风险 , 罗俊航决定采取保肾手术 。
还没动手 , 他就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沉重的镣铐:肾脏肿瘤切除要阻断血流 , 阻断不好术后容易尿漏、复发 , 阻断太好也不行 , 肾脏缺血超过30分钟会开始坏死 , 超过40分钟保肾也就没有了意义 。 可如此巨大的肿瘤 , 从切除到缝合 , 每一步都将耗费大量时间 。
喜欢微笑的罗俊航少有地蹙起眉头 , 与团队一次次讨论 , 重建患者肾脏及血管三维图 , 按照其肿瘤和血管分布特点 , 拿出了分支肾动脉分步阻断、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的手术方案 。
除了自身技术 , 机器人是罗俊航的另一大依仗 。 中山一院引进达芬奇机器人后 , 泌尿外科就是主要使用者 。 从2017年开始 , 罗俊航经常坐在操作台前 , 像玩3D游戏一样操作机械臂 , 在患者体内“绣花”一样做出各种精细动作 , 分离肿瘤组织、电凝止血、打结缝合……2018年开始 , 他就拿下了机器人手术例数全院第一 , 也是单日机器人手术例数的纪录保持者 。
“机器人手术可以把肿瘤切得更干净 , 减少肾缺血时间 , 降低术后并发症 。 ”三弟子卢军以缝合为例说 , 本次手术切除范围大、创面深 , 为防止术后出血、尿漏 , 医生需要对创面精细缝合 , 传统人工缝合和腹腔镜器械缝合只有4个缝合自由度 , 机器人可以有7个自由度进行缝合 , “效果又快又好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