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 罗俊航:向肾癌发起全面冲锋( 二 )


就这样 , 罗俊航“兼祧二门” , 开始了一边临床一边科研的生活 。 “我的第一个课题就源于临床的棘手问题 。 ”他回忆说 , 以前膀胱电切术治疗表浅膀胱肿瘤效果不错 , 但复发率超过50% 。 2个老师和1名弟子通力合作 , 经过几年研究 , 发现了一些分子标志物可以更好地抑制膀胱肿瘤复发 , 也有助于为术后检测、治疗提供更优化的方案 。
这项研究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 因为全程参与实验室研究、临床转化和专利申请等 , 罗俊航成功地被老师带进了临床医学研究的大门 。 研究生毕业后 , 他选择留在中山一院 , 白天奔波于病房与手术室之间 , 夜深人静时则专注科研 , 一袭白衣 , 满心求索 。
国家重点专项研究的少帅
“从梅教授到陈老师 , 都强调临床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 这深刻影响了我 。 ”罗俊航说 , 陈炜教授曾鼓励他 , 临床医学研究生开展的科研应该有别于基础医学研究生 , 若结合临床病例和临床标本、以临床问题为导向 , 会具有更大优势 。 这句话被他当成工作信条传给了弟子们 。
致敬 | 罗俊航:向肾癌发起全面冲锋文章插图
▲罗俊航带队查房
谢丹的言传身教 , 也影响了罗俊航对科研的热情 。 有一次过年 , 罗俊航因为值班没有回老家 , 就约好去谢丹家拜年 。 大年初二登门时发现 , 谢丹完全没有假期的概念 , 正忙着修改学生论文 。
“我本想和老师聊聊家常 , 谢老师一开口就问我项目进展 。 ”罗俊航回忆 , 谢丹当时已经是国家杰青 , 却把春节期间都给了科研 , 让他深受触动 。
研究生毕业后 , 罗俊航选择了肾癌防治为研究方向 。 这种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并有年轻化趋势 , 正严重威胁着国人健康 , “肾癌是沉默的杀手 , 很多患者没有症状 , 有症状的患者也因为反应轻而忽略 , 确诊时往往就是晚期 。 ”罗俊航说 。 2010年 , 已有10年经验积累的他 , 带队启动了肾癌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疗研究 。
“现在所有的科学研究 , 包括医学领域 , 都已经进入深层次 , 很难像一两百年前那样还存在很多未知 , 可以突然打开一个全新的领域 。 ”罗俊航说 , 虽然站在前人肩膀上 , 但突破并不容易 , “从无到有很难 , 从1到10也不简单 。 ”
此时他已经有实验室 , 有团队 , 临床之外的时间全部投入研究 , 放弃了周末 , 放弃了休假 , 放弃了游泳、踢球和打羽毛球等兴趣爱好 , 希望发表一篇皇皇巨著 。 然而1000多个日夜 , 心血几乎耗尽 , 换来的却是当头一棒:论文寄给多家国际知名期刊后 , 只收到一封封冷冰冰的退稿信 。
“一下子从天堂打到地狱 , 3年多的奋斗仿佛失去了意义 。 ”罗俊航说 , 他满以为可以搞定一项大工程 , 没想到盖成了烂尾楼 , 他和团队一度消沉了几个月 。 但没多久他又振作起来 , 一次次去读退稿信 。
信里不全是打击 。 “那么多国际顶尖的教授在退稿信里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 很多是我从未认真思考过的问题 , 非常有价值 。 ”罗俊航说 , 他发现自己偏离了临床科研的方向 , 盲目追求国际期刊的认可 , 而不是解决临床问题 。 他决定找回初心 , 推倒重来 。
这一下思路对了 , 突破也就顺理成章 , Nature Communications、Oncogene、Biomaterials等期刊上开始陆续出现他的名字 。 不少研究成果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和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诊疗指南引用和采纳 。
2016年初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次设立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 , 罗俊航决定申报 。 重点专项要求整合全国各大区域顶尖医院优质资源 , 开展多中心研究 , 罗俊航彼时刚满40岁 , 也没有担任任何行政职务 , 能挑得起头?很多人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
能!面对质疑 , 这个平时温和腼腆的青年拿出了对待科研的满腔激情 , 奔波于广州、北京、上海、武汉、长沙和西安等城市之间 , 拜访业界前辈 , 阐述自己的理念和目标 , 最终得到了北大医院、同济医院等各区域医疗中心的支持 , 拿到了肾癌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 , 研究思路也得到了普遍认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