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语|文人酒语三千载( 二 )


及至北宋,一位“集大成者”出场了。他,就是苏轼。称其为“集大成”,皆因很多人在苏轼身上看到了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不同风格于一体的个人特色。结合苏轼人生经历,将其归入“闲情雅意派”诗酒代言人也相当合理。
在《行香子·述怀》中,苏轼说,“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造酒试验家,酒仙。”近现代作家林语堂如是评价苏轼,“提起苏东坡,中国人总会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和王维类似,苏轼也是文艺界的全能式人物,书法、绘画、诗词样样佳。他曾说,“吾酒后乘兴作数十字,觉气拂拂从十指中出也。”“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事忙……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两都忘。”
爱酒的他,怎能缺席盛名远扬的西凤酒(宋朝时称橐泉酒)?据公开史料,任职凤翔签书判官时,苏轼在今凤翔东湖喜雨亭落成之日邀朋欢盏,畅饮橐泉美酒,并留下名篇《喜雨亭记》。他还学会了酿造橐泉酒的技艺,并上书朝廷,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凤翔酒业的措施,获准实施后,橐泉酒和整个凤翔酒业得以蓬勃发展,凤翔成为全国闻名的酒乡。
美美与共百艺通
与西凤酒有关的文人故事不胜枚举,但本质相通,这一点,也是对中国“和合文化”的生动诠释。所谓“和合文化”,大意为和而不同,如此才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中华文化包含儒释道法等多家流派,之所以千百年来它们可以相对和谐地共存共生,就是因为各流派普遍接受“和合文化”。而不管哪一流派,对酒文化都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品鉴。“青梅煮酒论英雄”“以文会友”“以酒会友”更是不同身世不同个性的文人们的日常。
西凤酒文化馆从另外一种角度展现出,凤凰有“和”之美,西凤酒有“香”之美,一脉相承,美美与共。
此处,有着“活文物”之称的西凤酒海不能不提。酒海的原料选择、制作工艺繁复异常。有介绍说,与酒海的多种原料相关,在一年四季的神妙配合与作用下,西凤酒方才具有了“醇香典雅、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五味至臻平衡的特点。科学艺术本一家,文脉基因代代传。
暗合了“和合文化”的,首先当推“适度”二字。对于酒文化,孔子有过明确表述,有专家统计,“酒”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五次,其中三次出现在《论语·乡党》篇中,它涵盖了孔子对饮酒的态度。子曰“惟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喝酒应根据自己的酒量量力而行,不能饮到醉乱而丧失了德行。
而因为“燕汲拜师”,秦酒也深深烙上了孔门印记。据传,孔子尝了燕汲送来的酒后非常高兴,与他一同“适周问礼”,并将秦酒作为珍品赠予了老子,老子亦赞不绝口。公元前501年,燕汲学成归来聚徒传道,因思师心切,他经常饮秦酒,并撮土筑台东望,由此形成的“望鲁台”现位于陕西千阳县城西,成为宝鸡名胜之一。
在西凤酒文化馆里,并排陈列着“炎、周、秦、唐、宋、清”几个醒目的大屏风,大小不一的活字印刷体点缀其间。悠悠古乐中,琴棋书画诗酒花融为一体,物我两忘,五官通感油然而生。
其实,在熟悉西凤酒的很多人眼里,仅是看到西凤酒注册商标“西鳯酒”,就能产生类似感受。美如画的软笔书法“西鳯酒”,出自低调的艺术家、爱好书法和国画的原中国包装设计委员会委员、西安第一印刷厂总设计师李颖宽。而这,也成为酒与文化的另一种交融,亦是诸多传统品牌不谋而合的艺术表达。
秦人秦酒秦滋味,秦风秦韵秦之声。作为陕西两大文化标的,西凤酒和秦腔天然是“CP”。“真真实实,纯纯朴朴,爱喝西凤酒、爱抽老卷烟,爱听秦腔戏。”这是友人对陕西作家陈忠实的印象。贾平凹在《老西安》里讲到,正是因为西北的地理环境,才“产生了秦嬴政的‘虎狼之师’,产生了味道最辣的线线辣子和紫皮独瓣蒜,产生了最暴烈的‘西凤酒’,产生了音韵中少三声多四声最生、冷、硬、倔的语音和这种语音衍义成的秦腔戏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