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手艺|王志杰的“木刻人生”

木刻是一门集绘画、书法与木艺为一体的艺术。普通的一块木板在刀尖与指尖的精心雕琢下凝聚成一件精美的作品。30余年来,黄骅市黄骅镇后街村村民、民间工艺大师王志杰凭借着一双巧手和刻刀,在一刀一刻间,让原本普通的木头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的木刻工艺品。
 木匠手艺|王志杰的“木刻人生”
文章插图
与木为伴,倾心木刻30年
在打磨光滑的木板上,刻刀落下,木屑四起。随着刻刀的一点点雕磨,精美的木刻作品则随之展现在人们面前。
谈起与木刻工艺结缘,还要从王志杰初中毕业开始学木匠活儿说起。初中毕业后,王志杰跟随当地的一个老木匠学做木匠活儿。当时,每天用刨子、锯等工具制作出一件件精致的门窗、家具,王志杰的心里就特别开心。一有空余时间,他就喜欢拿起木头雕琢一番。
后来,黄骅市铁木综合厂招聘员工,王志杰报名参加,并被录取。“这个铁木综合厂里都是木匠手艺的老前辈,在厂子里,我拜了不少师傅,学到了很多手艺。”王志杰说,工作之余,他都会虚心向前辈请教木匠手艺的相关知识。跟着这些经验丰富的木匠师傅们,王志杰学到了很多专业的木匠知识,为日后做木刻工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随着与木工行业接触得越来越多,王志杰逐渐地对木刻更加感兴趣,开始潜心研究木刻工艺,通过学习相关的篆刻资料,对木刻进行钻研领悟。从那时起,一把刻刀、一把凿子、一块木头,成了王志杰手中的“三件宝”。最初学习木刻的时候,只要有空,他就拿出来练习,一个字不知要刻上多少遍、用掉多少块木头,即使手上磨出血泡也全然不顾。王志杰说,书法讲究笔法,篆刻讲究刀法,刻字要与作品内容吻合,还要富有灵性,说白了就是“好马配好鞍”,各自藏风景。
情有独钟,潜心雕刻“兰亭序”
走进王志杰的工作室,一幅挂在墙上的木刻工艺品映入眼帘。这幅木刻工艺品由一块长4米、宽80厘米的大型红松木板制成,上面雕刻着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纯木质颜色配以刚柔相济的刀法,刀功细腻,别具匠心,更显其意境。这幅作品曾在沧州市回族古今文化艺术展中荣获一等奖。
雕刻《兰亭序》是一项大工程,过程非常繁琐。“首先得用手工刨子把整块木板刨平,再用打磨机细细打平,光这两项工序,我就用了三四天的时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志杰说,《兰亭序》324个字,都要照原字字迹按比例放大,用复写纸逐字印到木板上。“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我先用绘图铅笔绘出雏形,再用刻刀按照字迹一点点地雕刻,最后再进行逐字打磨。”
“我选用的这块木板当时已经在家里存放了20多年,我一直没舍得用。”王志杰说,“雕刻《兰亭序》就得选用最好的材料。红松木质细腻,是雕刻的上选木材。”《兰亭序》采用阴刻的手法,光刻刀就需要七八种。“在雕刻过程中,我最怕遇到木板上的天然结节了。”王志杰说,每当刻字时遇到结节处,他都要更加小心雕刻,想保留木质本来的造型,雕刻出来更具有原始味道。
“你看,《兰亭序》上的印章也都是我一点点雕刻上的,总共有10多个历代皇帝和收藏家的印章。”看着自己历时3个多月完成的这项“大工程”,王志杰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自豪感。
匠心传承,一刀一木皆是情
在王志杰家里,堆满了刻字的木块,大的边长有七八十厘米、小的也有三四十厘米。每块木块上的字,都由王志杰的心血凝成,少的刻上三五天,多的刻上十多天。
“木刻,是个精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浮躁。”王志杰说,每次进行木刻制作时,都需要静下心来潜心创作,才能保障不会出现雕刻纰漏。“做木刻字的过程非常复杂,首先得进行选材,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王志杰指着身边的这些木块介绍道:“木质必须选用好材质的,才能保障时间久了也完好如初,尤其是经历风吹日晒,不会走形,也不会裂开。”
除了木板选材要求严格,对于木刻字的涂料,王志杰也有自己的一份心得。“这些涂料都是我自己用色精、稀释剂等调配成的,从而让木刻字永不掉色。”他说,市博物馆、人民公园、西湖书屋等很多地方的牌匾都是他的作品,这些木刻字经历了多年的风吹日晒,依旧历久弥新。每每路过这些地方,他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看一看:“能用自己的木刻工艺,为咱们黄骅这些标志性地方做贡献,我觉得很骄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