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粉朋友您好,我是“索菲爸爸”,上期我们一起探讨了“孩子上学了,还要不要进行亲子阅读”。不知道您读后是否对亲子阅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呢?本期“亲悦读”将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当孩子读完一本书,家长要不要提问?关于这个问题,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您又会怎么做呢?
文章插图
如果只是偶尔被询问一次,也许你会礼貌地回答对方,或者你刚好很想和别人共享读后的感动,你也会很高兴地回答对方的问题。但是,如果这种状况反复出现,你一定会感到厌烦。最后的结果是,即使你正在读书,但一想到读完以后会有很多的问题等着你,你读书的兴致就会一扫而空。
文章插图
有些妈妈就和这位热情的朋友一样,每读完一本书,就会不由自主地向孩子提一些问题。
以上是日本的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在他的专著《我的图画书论》中,开篇就谈到的话题。可见,家长喜欢提问孩子的现象,中外概莫能外。由松居直先生的论述也可以看出,孩子读完一本书,紧跟着提问,并不是一种好的做法。
文章插图
喜欢提问孩子的家长,一般都有这种心理,就是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把书读懂了,担心他们的读书效果,希望借由提问来检验一下。
“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什么地方最有意思?”“你喜欢这个人物吗,为什么?”“某某为什么要这么做?”“哪个人物的成长最让你感动?”“是什么力量促成了他的转变?”“故事说明了什么,请阐述你的观点”每当孩子读完一本书,妈妈就立刻变身“提问大王”。
文章插图
在日常讲座中,我也经常遇到一些家长咨询,比如:哪一本书应该怎么读?怎么给孩子讲?怎么启发孩子、提问孩子?等等,唯恐读完一本书,孩子没有得到相应的收获。
现在也会看到一些基于家长的这种“需求”而出版的各类指导书,列出每本书如何导读,设计各种各样的教案。当然,社会上也应运而生了专门辅导阅读的机构。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说到底,这还是一种读书的功利思想在作怪。怀有这些想法的家长,往往把读书的目的定位于为学习服务。
文章插图
文学是个性化的创作,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应该是个性化的。
对于一本书的各种解读往往很多,尤其是发散思维空间更大的图画书。这些解读都很好,对于理解故事也很有帮助。但这些我们家长知道就好了,没必要讲给孩子听,或者希望孩子也能悟出其中一二。
对于低幼儿童来说,阅读就是和父母、亲人一起享受快乐,而不是为了学习什么知识。如果说我们想从亲子阅读得到什么的话,除了快乐,就是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喜爱,让阅读成为孩子将来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名终身阅读者。
既然读书是为了获得快乐而不是为了获得所谓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还要随时被打断、时刻警惕课后的提问,势必影响孩子阅读时全身心的投入。这样的阅读过程,实在不是一个愉悦的过程。
有家长总希望孩子通过每本书的阅读,得到总结、概括、提炼等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而这恰恰需要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与其为了提高阅读能力而急乎乎地每书必问,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还不如先稳稳地坐下来慢慢积累。书读多了,见识多了,底子厚了,理解力自然就增强了;相反,在没有阅读积累的情况下着急地提问,得到的只能是不满意的答案,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推荐阅读
- 封神演义被度化到西方的孔宣在800年后到底为何要吞了如来佛祖
-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 戴宗跑得快,全凭甲马带!那么这个宝贝到底是怎能来的?
- 用滑板画水墨、用布贴在滑板,这两个日本滑板先锋的脑洞到底有多大?
- 趣谈真实的陈近南,武功到底有多高
- 在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之间,到底有着多少道坎?共七道
- 千古词人李煜深爱的几个女人,结局到底如何?
- 中国古书中记载的“孔甲养龙”,真的是龙吗到底是什么生物
- 《西游记》中一出场就被孙悟空打败的巨灵神,到底是何方神圣
- 女娲娘娘的地位到底多高她坐下3个弟子,如来都不敢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