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在我小时候的历史课本里,有过这么一个章节:
明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其实这一章内容并没有多少叙述,甚至是一笔带过,但一直到今天都是我心中没解开的疑惑。
明朝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文章插图
明朝社会
首先,我们来看看“资本主义”的定义是什么:
资本主义,是指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进行剥削,以商品销售为最终目的。
这里,我们就可以提取出三个要点:
- 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原料、供应等等
- 资本家:占据生产资料的群体
- 最终目的:销售商品获利 也就是说,至少需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才能称为“资本主义”。
OK,有了这个框架,接下来我们只需要把明朝的发展元素放进去对照就可以了。
文章插图
- 资本主义漫画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汉人政权,明朝自打成立伊始,就有着极强的“自尊心”:
汉唐时期万国来朝的景象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历史,彼时的中国在整个亚洲的地位早已不复当年。
尤其是在政治方面,尽管周边的小国依然尊奉明朝为“宗主国”,但更多的是出于利益的考量,而并非像盛唐时期那样心悦诚服。
因此,以“利益”为导向的朝贡体系成为了明朝贯彻始终的贸易模式。
文章插图
- 明朝朝贡
朝贡最大的特点是:由明朝政府全权掌控,不涉及平民阶级。
而明朝政府掌控朝贡贸易的手段就是控制关口的开放和禁闭——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海禁政策”。
(没错,“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最早起源于明朝)
明朝尤其是中后期,大部分的关口都是常年闭锁,只有位于朝贡路线上的关隘才定期开放。
其实,这么做的目的也比较好理解:
开放的关口数量多了,朝廷管不过来且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而开放一部分关口,朝廷管理起来就很方便。
因此,“海禁政策”是明朝朝贡贸易的基础——民间不许私自出海,贸易均由国家承接。
文章插图
- 明朝的朝贡体制包括设立市舶司、朝贡行为规定、贸易品处理三个方面。
市舶司是朝贡的具体管理机构,通过对朝贡及朝贡贸易中种种行为的控制与管理,来贯彻朝廷的政治诉求。
对朝贡物品的处理既关照到了朝廷的政治目标,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别国的商业需求。
从整个制度的安排来看,这是一个相当完善和成熟的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朝贡行为的规定”!
明朝对前来朝贡的所有行为都做了相应的规定:
第一是朝贡的频率
于朝贡国来说,贡期越频繁就越有利——通过朝贡贸易可以互通有无,满足各国对中国手工业品的需求。
但明政府却不这么想,对于大部分朝贡而言,明朝主要是赔本赚吆喝。
比如和蒙古的贸易,蒙古能摆得上台面的都是牛羊马之类的牲畜,但明政府却要付出丝绸、茶叶、瓷器、金银等实际价值高得多的东西。
赔本一两次还行,次次都都赔本,是个人也受不了啊!
因此,明朝对别国的朝贡频率做出了规定,大部分国家都是三年一贡,也有少数国家路途遥远,可以十年一贡。
文章插图
- 第二是进贡时要走规定的贡道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爪哇杀了明朝170个将士,看郑和如何处理的
- 明朝冤屈事用命考科举,饿死妻子,过继亲儿,还有人为其平反
-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争,被地域黑拖累至死的明朝状元郎
- 明朝严苛的宫廷教育
- 穿越回明朝见官怎么称呼?千万别叫“大人”,老百姓得叫“老爷”
- 孔府的红长凳:明朝宰相枯坐两时辰结局悲惨,几百年来只有贪官坐
- 影视文学中经常出现反清复明,那明朝究竟有什么值得追忆?
- 李白墓前被人信手涂鸦,明朝文人大发感慨,一句话成为永恒经典
- 青楼女子巧出一上联,明朝第一才子至死对不上,六百年仍无人对出
为了加强对朝贡使者的管理,明朝政府要求朝贡国家必须在指定的港口停泊,然后按照规定的贡道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