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岳坤: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深水区,如何避免"中看不中用"?( 三 )


第二 , 包治百病的系统是不存在的 , 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选择合适场景 。 如果我们选择的是锦上添花的场景 , 实际上大家是看不到什么效果的 , 本来是5个人的工作量 , 通过这个系统还是要用5个人 , 只是从纸面变成了系统 , 这个意义不大 。
但是如果我们选择的场景是雪中送炭 , 效果就很明显 。 这七八年下来 , 大家应该能感受到 , 我们很多城市已经做到“一网通办” , 起初大家提的还是“最多跑一趟” , 现在“一网通办” , 一趟都不用跑了 。
比如这次荣获“全球智慧城市大奖”的上海 , 通过“一网通办” , 把 “出生一件事儿” , 通过流程优化 , 从之前的“提交21份材料 , 3份表格 , 跑4个部门 , 14天时间” , 简化为“网上申请 , 提交7份材料 , 1份表格 , 4天时间” 。
我们的身份认证 , 也从前几年很多人吐槽的“证明我是我”的问题 , 变成通过人脸识别就可以搞定了 。 像这种场景 , 大家感觉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 这种才是雪中送炭 , 是刚需 , 有和没有差别是很大的 。
第三 , 智慧城市需要一个长期运营的过程 , “运营”这个词是尤为重要的 。 一套管理系统 , 就跟我们一个楼里需要物业一样 , 在某城乡结合部的两栋三层小楼 , 同样标准、同一个承建商 。 一墙之隔 , 没有物业管理的叫农民房;有物业管理的叫别墅 , 这就是差别 。
智慧城市建设之后 , 也需要配备一个好的物业 , 才能保持这个最大的人造物稳定运行 , 常年如新 。 一个好的“运营系统” , 能让我们的智慧城市达到“架构稳定、数据保鲜、应用最新” , 不会在几年后被诟病为数字烂尾工程 。
所以更重要的是要让智慧城市的系统能被广大市民、企业和公务员用起来 , 让大家从“会看到会用” , “从被动用到主动用” , “从能用到好用” 。
此外 , 还要对各类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有效性进行一个专业评估 , 对于投资回报高的应用业务系统 , 持续加大投资 , 对于投资回报不大(如点击率很少)的系统 , 要及时关停并转 。
还要能及时将智慧城市的效果和不足进行总结 , 作为后续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有效输入 。
这些工作 , 是绝对不能外包的 。
要实现上述目标 , 必须建立相应的运营支撑服务体系 , 配备相关组织资源并建设相应的服务能力 , 对智慧城市系统进行年度迭代 , 持续演进 , 实现智慧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
采访人员:您以前提到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 , 也把它称为城市智能体 ,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提法?
岳坤:我们现在提出城市智能体的架构 , 是相对于片面重视“大脑” , 也就是强调计算能力来说的 。
智能体架构共有4层 , 第一层智能交互 , 第二层智能联接 , 第三层智能枢纽 , 第四层智慧应用 。
这4层我们都需要智能 , 特别是在交互这一层尤其需要智能 , 信息采集不能全部靠人 , 不能说派5000个网格员 , 把每个网格数据都手填过来 , “大脑”一定能算得很清楚 , 这个肯定没有意义 。 通过智能的交互系统 , 我们只要派5个网格员 , 就能把实时信息收上来 。
华为岳坤: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深水区,如何避免"中看不中用"?文章插图
智能体技术架构
现在很多地方搞了很多“大脑” , 当然这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创造 , 但是它要起作用 , 有一个基础条件 , 就是一切都要数据化 , 所有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实时感知和联接 , 数据都能集中到大脑 , 这样大脑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
比如说 , 我们在做一个水利项目时 , 也做了一个“水利大脑” , 可以精确分析和预测各种洪峰、水库的水位、水污染大数据等等 。 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能忽略的 , 如果这些数据的采集端不能实时传输 , 如果中途的这些数据是“死数据” , 那么再强的大脑分析的结果都是错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