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诗仙李白笔下的西施,长这样

在中国,知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人不多,能讲出道道来的人更是少。但当话题转向李白、西施,人们顿时眉飞色舞,摇身一变成为“新闻发言人”“文史创作者”。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由杨贵妃捧砚,斗酒诗百篇,笔管摇曳间,演化出半个盛唐;西施的一笑一颦,沉鱼落雁,国色天香,盈盈浅浅中,就使强吴灰飞烟灭。

 荷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诗仙李白笔下的西施,长这样
文章插图
那么,李白写过西施吗?李白风流倜傥,怎么会错过千古美女的大好素材!他一生四入浙江,多在越州(今绍兴)漫游,寻觅过西施芳踪,留下大量浙东题材的诗文。他最早一次入浙是在开元十四年(726),最后一次入浙是在至德元年(756),前后跨度长达三十年;由于战乱频繁,李白的诗作散佚极多,存留不足十之一二,但写到西施的仍有十多首。下文便列举李白在青壮年时期所写的关于西施史实的六首诗,按时间先后为序。
先来看二十六岁的李白是如何直写西施的:“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西施》)
越溪指越国苎萝山下的浣纱溪,又名浣江、浣浦、浣渚;苎萝山又名罗山、纻萝山,在今诸暨城南,南北朝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西施世称“浣纱女”,李白另有“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的诗句。馆娃宫在苏州的姑苏山上,清王琦引经据典作注:“《吴地记》:(伍子)胥葬亭二里有馆娃宫,吴人呼西施作娃,夫差置。”陈羽也有“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的诗句。西施是越溪之女,出身于苎萝山麓。秀色清丽盖过古今女子,连荷花仙子也羞得掩脸别过。西施拨开绿水悠然浣纱,像清波一样淡定闲适。很少见到她笑露白齿,她自得地在碧云间沉吟。越王勾践征召绝色美艳,西施扬起蛾眉昂然赴吴。吴王宠爱西施,将她安宿在馆娃宫,深宫清锁,音信渺远,高不可攀。当夫差的吴国被越国破灭后,西施随范蠡而去,永远不再复返。
这首诗近乎完整地讲述了西施的故事,囊括了西施的出身、西施的美貌、西施的沉稳、西施的使命、西施的归宿,一步步带领读者穿越历史时空,来到春秋战国的烽火岁月。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勾践依据文种“灭吴九术”复兴越国,其中最成功的是在苎萝山下觅得西施、郑旦,将二人献于夫差,夫差因此沉湎美色,不能自拔。借此机会,越国上下卧薪尝胆,汲取教训,终灭吴国。传说西施与范蠡原本私订终身,为复国大计献身入吴,所以当强吴覆灭后,范蠡急流勇退,与西施泛五湖而去,从而流芳千古。
《西施》是李白第一次入浙时所写的,时在开元十四年(726)。这一年,李白写下多首关于西施的诗作,除了《西施》,还有《浣纱石上女》《越女词五首》等,其中《浣纱石上女》对西施迸发出了审美眼光:“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
“青娥”是对芳龄女神的文学意象。西施玉面春风,黛眉红妆,金齿木屐,素足像浓霜一样雪白裸露,夺人眼目,令观者心旌摇曳。全诗虽不着“美”字,却尽显风流。
天宝元年(742),李白写下《子夜四时歌》。相传晋代女子“子夜”的鸣叫声哀苦凄切,又因起于吴地,故名“子夜吴歌”。《子夜四时歌》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象,其中的“夏歌”写的是西施在镜湖采莲:“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镜湖即鉴湖,唐代的镜湖广渺浩瀚,面积远超现在;若耶溪是一条深藏历史文化底蕴的河流。镜湖浩瀚三百里,到处都是含苞待放的荷花。春夏之交的五月,西施泛舟采莲。由于美名远扬,引起围观,人人一睹芳容(“隘”字是诗眼,点明观者如潮,即便是偌大的若耶溪也舟塞人挤)。西施采莲回舟归去不及满月,便进入越王的锦绣宫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