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风雨东胜卫:见证文化融合和历史发展( 二 )


走进东胜州故城遗址,四墙依然耸立。东墙长630米,残高7.5米,南墙长470米,残高5米,西墙长629米,残高8米,北墙长500米,残高8米。城东北角的角楼遗迹清晰可见。东墙正中设城门,并加筑长宽均30米的护门城。城址南、东、北有很深的壕沟,当地人称为“城壕”。城内偏南大面积耕地是被火烧焦的灰土层。耕地土埂上堆着瓦砾。
1996年秋,托克托县一位农民在东胜州故城遗址外南约0.5公里处耕地时,发现一块金代买墓地的“合同分券”砖,明确记载了墓地和东胜州城之间的距离与方位,为确定东胜州城就是辽金元时期的东胜州故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与文字依据。
 发展|风雨东胜卫:见证文化融合和历史发展
文章插图
东胜州故城出土的元代绿秞力士像
据史料记载,东胜州为辽初置,辽神册元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夺取黄河对岸的胜州,将胜州城、胜州之民全部迁至河东,另筑新城,保留胜州之名,加了一个“东”字,称东胜州。
“流经托克托县的黄河,历史上是西夏与辽、金的分界线。东胜州地处辽、金西部边界,当时被称为西三州之一,西三州即丰州、云内州、东胜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金灭辽后,东胜州城一度废弃。恢复后的东胜州城控制在金朝的势力范围内,州制未变,延用东胜州之名。”托克托县文物管理所石磊说。
据史料记载,金朝的东胜州城,因其战略位置重要,故不断加强防务,不仅增加了兵力,同时增加了人口,原来的州城已不能满足需要,便在城东加筑了一座子城,但规模较小。子城内发现金代建筑基址,地表散落着金代建筑构件。
 发展|风雨东胜卫:见证文化融合和历史发展
文章插图
东胜州故城出土的金代三彩瓷俑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二月,明军夺取东胜州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改州置卫。东胜州城历经4个朝代,延续时间476年,其间立而复废达4次之多,故称“荒城”。
金末元初,耶律楚材途经东胜州时作诗一首《过东胜用先君文献公韵》,“荒城萧洒枕长河,古寺碑文半灭磨。青冢路遥人去少,黑山寒重雁来多……” “诗中长河为黄河。金朝时,土默川称云川,阴山称黑山、天山。耶律楚材曾三过云川,每次都是风尘仆仆暂解鞍。他在云川创作的诗,为研究700多年前土默川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从这首诗中可知,金末元初时东胜州城已被称为‘荒城’。”石磊说。
 发展|风雨东胜卫:见证文化融合和历史发展
文章插图
东胜州故城出土的金代双鲤铜镜(摄影:阿荣)
东胜州故城内及周边出土了大量具有艺术和考古价值的文物,有辽金元时期的瓷器、玉器和铜器,瓷器有瓮、罐、钵、玉壶春瓶、酒瓶和造型优美的辽三彩香炉等。玉器有玉饰片、玉鱼等。铜器有铜火盆、铜餐具、铜象棋子、铜镜等。其中不乏珍品。
东胜州故城出土的元代三彩釉熏炉,玲珑剔透,极为华贵。镂空堆塑牡丹花、宝相花,腹部前后各塑一条龙。其通体施绿釉,龙纹、花纹施黄釉,为元代东胜州官署所用器物。
故城出土的元代铜象棋子有两种,一种一面有文字,另一面是图形,如“仕” 的背面为戴巾帻和宽衣博带的人像,“象”的背面为动物的图形,“卒”的背面为武士像。“象棋是我国古老的棋种之一,有木、石、象牙、铜、瓷质的象棋子。东胜州城出土了较多铜象棋子,说明在元代,象棋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娱乐项目。元代铜象棋子的发现,对研究当时这里的娱乐形式,象棋的发展历史及其工艺等,具有重要的价值。”石磊说。
 发展|风雨东胜卫:见证文化融合和历史发展
文章插图
东胜州故城出土的元代“都府”梅瓶(摄影:阿荣)
托克托博物馆展示的元代“都府”梅瓶,出土于东胜州故城,其高26厘米,小口、圆唇、短颈,施乳白釉,圈足露胎,属北方磁州窑系产品。腹的上部用铁锈色行书“都府”二字。都府,意思是都会,唐节度使的别称。宋代洪迈《容斋三笔·唐观察使》:“唐节度使,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 “都府也是元代的官署都护府,此梅瓶应是专为都护府制作的器物。”石磊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