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人首蛇身”“景龙之瑞”之谜
关于中华民族的远祖伏羲氏 , 古籍中各有各的记载 , 然而其内容大抵相同:
《古三坟》曰:“ 伏羲氏 , 燧人子也 。因风而生 , 故风姓 。末甲八太七成 , 三十二易草木 , 草生月 , 雨降日 , 河泛时 , 龙马负图 , 盖分五色 , 文开五易 , 甲象崇山 。天皇始画八卦 , 皆连山 , 名《易》 。君臣民物阴阳兵象 , 始明于世 。图出后二成三十二易草木 , 木枯月 , 命臣飞龙氏造六书 。后草木一易 , 木王月 , 命臣潜龙氏作甲历 。伏制牺牛 , 治金成器 , 教民炮食 。易九头为九牧 , 因尊事为礼仪 , 因龙出而纪官 , 因风来而作乐 。命降龙氏何率万民 , 命水龙氏平治水土 , 命火龙氏炮治器用 , 因居方而置城郭 。”
《史记三皇本纪》曰:“太皞庖牺氏 , 风姓 。代燧人氏 , 继天而王 。母曰华胥 , 履大人迹于雷泽 , 而生庖牺于成纪 。蛇身人首 , 有圣德 。仰则观象于天 , 俯则观法于地 , 旁观鸟兽之文 , 与地之宜 , 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 , 始画八卦 , 以通神明之德 , 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于是始制嫁娶 , 以俪皮为礼 。结网罟以教佃渔 , 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 。故曰庖牺 。龙瑞 , 以龙纪官 , 号曰龙师 。作三十五弦之瑟 。木德王 , 注春令 , 故《易》称帝出乎震 , 月令孟春其帝太皞 。是也都于陈 , 东封太山 。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帝王世纪》曰:“太昊帝庖牺氏 , 风姓也 。母曰华胥氏 , 燧人之 , 有巨人迹出于雷泽 , 华胥以足履之 , 有娠 , 生伏羲 , 长于成纪 。蛇首人身 , 长八尺一寸 , 有圣德 。燧人氏没 , 庖牺氏代之 , 继天而王 , 首德于木 , 为百王先 。帝出于震 , 未有所因 , 故位在东方 , 主春 , 象日之明 , 是称太昊 , 都陈 。有景龙之瑞 , 故以龙纪官 。作瑟三十六弦 , 制嫁娶之礼 。未有文章 , 伏羲氏仰观象于天 , 俯观法于地 , 观鸟兽之文 , 与地之宜 , 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 , 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 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 以类万物之情 , 所以六气六府 , 五藏五行 , 阴阳四时 , 水火升降 , 得以有象 , 百病之理 , 得以有类 。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 , 以拯夭枉焉 。取牺牲以充庖厨 , 以食天下 , 故号曰庖牺氏 , 一号雄皇氏 。在位一百二十年 , 崩 , 葬南郡 , 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中可以得出几条比较靠谱而又重要的信息:伏羲氏 , 亦称太皞、太昊、庖牺氏、宓牺氏 , 风姓 , 其母号华胥氏 , 在雷泽踩到了巨人的足迹 , 于是在成纪生下了伏羲 。伏羲氏人首蛇身 , 有景龙之瑞 , 故以龙纪官 。
说到这里 , 大家可要注意了 , “蛇身”“龙瑞”正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
②伏羲?伏蜥?
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学者易中天在《易中天中华史》中提出过“女娲是蛙”的惊人观点 , 其原因主要是“娲”“蛙”同音且“娲”古音“呱” , 即蛙叫声 。
女娲的名字 , 最早出现于《楚辞·天问》 , 但没有说是蛇还是蛙 。所谓“人头蛇身”的文字记载 , 最早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图画形象 , 最早见于汉画像石 。可见女娲是蛇 , 应为汉代的说法 , 并无原始依据 。
娲 , 今人读“蛙” , 古人读“呱” , 正是青蛙的声音 。可见娲就是蛙 , 女娲就是女蛙 , 只不过是伟大的、神圣的、创造生命的蛙 。这样的神蛙或圣蛙 , 当然不能写成青蛙的蛙 , 必须特别创造一个字专门用在她的身上 。尽管我们还没有发现这个字的甲骨文或金文 , 但在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蛙人图上 , 却可以依稀看见当年的风采 。
此图来自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 , 图中形象均为生殖崇拜象征 。其中鱼、蛙、花象征女性生殖崇拜 , 鸟象征男性生殖崇拜 , 详见本卷后面几章的论述 。画面主体形象是蛙人 , 可看作“大洋洲的女娲” 。这 , 又哪有一丁点蛇的影子? 相反 , 女娲是蛙 , 却像古埃及的太阳神荷鲁斯是鹰一样无可怀疑 。更何况 , 是蛙才可能造人 。龙和蛇 , 都不会 。至于其中的原因和奥秘 , 我们以后再说 。
推荐阅读
- 日本有百鬼夜行, 英国有吸血鬼, 中国有什么?
- “小舟独棹烟波间”:关于出行工具,宋代女性真的只独爱舟船吗?
- 红楼梦:关于宝玉的婚事,王夫人有多不满意林黛玉,一句话表明
- 神话传说中,神兽凤凰与朱雀原来是如此关系,难怪世人会搞混!
- 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
- 封神演义: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难道周易不是伏羲所创?
- 伤感爱情文字图片 关于爱情的图片带字
- 关于造假方面,古人说第一没人说第二,请不要低估古人的想象力
- 关于五代这段时期,为什么很少被提起
-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烛龙是否真的存在?《山海经》这样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