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宫崎正胜:中国为什么能在欧洲之前成为“纸币帝国”?( 三 )


第四代蒙古大汗蒙哥( 1251 — 1259 年在位)彻底摧毁了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后,把北非以外的阿拉伯世界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中。这以后,阿拉伯人统治下的和平时代结束了,蒙古人统治下的和平时代开始了。据阿拉伯史学家说,在巴格达沦陷之际,蒙古人对巴格达市民进行了长达 7 天的掠杀。此后,伊斯兰世界的中心转移到埃及的开罗。
忽必烈连接欧亚
蒙古帝国转型为军事帝国、商业帝国
和阿拉伯帝国一样,蒙古帝国统治着亚欧大陆的各民族、各部落。为了保持稳定,蒙古帝国也从军事帝国转型为商业帝国。当时蒙古人虽将人口分为四等,但是,蒙古人在评价人时重视的不是民族出身,而是才华、能力。正是靠着这个,蒙古人才建立了地跨亚欧的大帝国。
第五代蒙古大汗忽必烈( 1260 — 1294 年在位)统治时期,威尼斯商人被归于色目人,即二等人。马可波罗在元朝为官 17 年,后来在《东方见闻录》(即《马可?波罗行纪》)中就蒙古帝国为了有效统治处于干燥地带的欧亚大陆而设立的驿站制度做了如下说明:“从元朝首都大都(今天的北京)修建出很多道路,通往沙漠等地区。蒙古大汗的使者从大都出发,沿着这些大道往前行进,每隔 40 公里,就能够到达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建有又大又豪华的驿馆,这是供大汗的使者休息的地方。房间里的床上有丝质的被褥,非常奢华。除此之外,使者需要的重要东西应有尽有。驿站里还饲养着 400 多匹马,是为大汗的使者准备的。而且,有时候使者们要疾驰在没有道路、荒无人烟的山区。即便是在这种地方,蒙古大汗都设了驿站。这些驿站里既有馆舍也有马匹和马具——其他的驿站有什么,这里也有什么。”
 欧洲|宫崎正胜:中国为什么能在欧洲之前成为“纸币帝国”?
文章插图
忽必烈于 1279 年灭了南宋,将整个中国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此前,他已按照中国的习惯,于 1271 年将国号定为元。忽必烈在欧亚大陆将“草原之路”和“海洋之路”连接在一起,并以伊儿汗国的大不里士(今伊朗)和元朝的大都为中心,构筑了亚洲的环形交通贸易网。之后的清王朝是以蒙古帝国为模板建立起以东亚为中心的大帝国。在当今世界,仅有陆地霸权是不够的,甚至海洋霸权的时代也已经成为过去,正值空域霸权的时代。
“陆地”的货币是银子,而元朝使用纸币
穆斯林商人和蒙古帝国的关系是公平交换,“有所予有所取”。如果要把部落和城市、农村结合在一起,商人的作用必不可少。蒙古人巧妙地利用了穆斯林商人、犹太商人和中国商人。通过给予商人一定的权利,实现了干燥地带贸易区的一体化。同时,银币成为通用货币。不过,蒙古人在中原地区只流通纸币,他们把从中原地区收集的大量白银运到白银极端匮乏的伊斯兰世界,获得了大量利润。就这样,亚欧大陆的经济实现了一体化。
忽必烈禁止使用铜钱,规定统一使用纸币。纸张廉价,能够随心所欲地印钞票,蒙古人得以通过合法手段进行掠夺。有趣的是,西亚的伊儿汗国白银匮乏,也想模仿元朝的做法,流通纸币,甚至还从元朝请来印钞的工匠。但是,由于商人强烈反对,纸币的发行以失败告终。
在蒙古帝国时期,连接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季风航路经台湾海峡延伸到东海、黄海、渤海。位于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小岛上的港口霍尔木兹,以及中国福建省的泉州是当时的中心港口。在海上,中国商人和印度商人活动范围的分界线是印度南部的科伦港。在西面,穆斯林商人利用小型帆船,活跃在印度洋上。在东面,中国商人利用中国式帆船活跃在东南亚和南海海域。
元为了养活大都庞大的人口,必须从江南的鱼米之乡,即杭州等地运来大量大米。另外,还要从印度洋、东南亚运来香料、香木等物。这条航线和运输粮食的航线在大都重合,重合点就在大都中心位置的积水潭(意思是将所有的水源集中在一起形成的湖)。这是一个巨大的港口,在这里奢侈品和粮食交易非常活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