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后厌恶阅读了,这是为什么?

最近在读“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的书 , 就想着结合大家平时问的最多的问题 , 来写一篇分享 。
我以问答的形式来写吧 , 这样简单明了 。
孩子上小学后厌恶阅读了,这是为什么?文章插图
1. 读绘本时 , 要不要多提问 , 看看孩子有没有听明白?
当读完一本图画书 , 提问已经变成一种习惯时 , 孩子们会怎么想呢?
听妈妈读图画书 , 对孩子来说本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 但一想到听完故事 , 妈妈要提很多问题 , 孩子们便会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设想可能被问到的各种问题 , 并为回答这些问题做准备:“一会儿妈妈肯定会问哪里有意思 , 我得记住这个地方”“这是第三只小猪 , 这是第七只羊” , 等等 。
长期如此 , 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 开始厌烦听妈妈读故事 , 甚至讨厌图画书 。
不停顿地念下去 , 是给孩子读图画书的一个原则 。 在大多数场合下 , 特意提一些问题 , 其实是大人的自我满足 。
当然 , 在不知不觉中与孩子自然地对话 , 是很有价值的 , 但一定要注意采用自然的方式 。
打开图画书的封面 , 从听到“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一刻开始 , 孩子们就渐渐进入了故事的世界 , 踏上了一段美妙的旅途 。 即便故事结束 , 孩子们依然会停留在故事的世界 ,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
而在这段时间里 , 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 在幻想的世界中翱翔 , 想象力因此更加旺盛 。
可是 , 就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 , 大人们却用各种问题无情地骚扰了孩子们的幻想世界 。 请问 , 我们能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读图画书呢?
孩子上小学后厌恶阅读了,这是为什么?文章插图
2. 要不要指读?
关于要不要指读 , 咱们在之前的文章《到底要不要指读?看娃~看年龄~》里面说过 , 学龄前没必要 , 而且五六岁了 , 娃不习惯 , 不喜欢 , 也没必要 , 这个不是必须得做的事情 。
松居直老师是这样说的:
孩子们读的是图画书的插图 。
插图为孩子们构建人物形象提供了机会和线索 , 而使插图活起来的 , 正是他们的想象力 。
看惯图画书的孩子们 , 已经掌握了通过看插图来理解故事内容的方法 。 孩子们看着每一幅插图 , 就知道画面所讲的内容 。
但是 , 把前后两幅画连接在一起 , 会发现两幅画之间不连贯 , 这时就需要根据两幅画的不同画面来发挥想象力 , 用想象填补不连贯的欠缺部分 。 就这样 , 一幅一幅地看下去 , 想象下去 , 故事的情节就被整理出来了 。
孩子上小学后厌恶阅读了,这是为什么?文章插图
3. 几岁可以读童诗童谣?
松居直先生说 , 如果进一步思考图画书的语言问题 , 我建议最好让两三岁的孩子体验一下诗歌语言 。
这不一定限于图画书 , 读一些像儿歌、童谣或有韵律的文章等给孩子听 , 对培养孩子的母语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
语言首先是从听声音和韵律开始 , 接着才是获得形象和意义 。 因此 , 父母一定要重视由语言的声音及韵律的丰富体验而产生的听觉与语言的关系 。
我建议在幼儿的早期阶段 , 父母能多给孩子们读一些儿歌或诗歌 。
文学的、诗性的语言体验是丰富还是匮乏 , 对幼儿来说 , 意义深远程度不同 。 幼儿期如果没有体验过这个语言世界 , 那么儿童在想象力和理解力方面就会很匮乏 。
特别是从诗的语言中 , 儿童能感受到语言韵律、音调、意象彼此间的联系 , 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乐趣和愉悦 , 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其对语言音韵部分的敏感 , 并发展为生动使用语言的能力 。
对三四岁的幼儿来说 , 与语言的意义和理解相比较 , 更应重视语言的趣味、愉悦等感性层面的东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