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苗萍给宝宝做检查 河南商报采访人员杨东华/摄
河南商报采访人员王苗苗
人 , 难的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儿 , 并一直坚持下去 。
人 , 喜的是事业与爱好不谋而合 , 互相促进 。
人生的喜与难很少有人兼具 , 但郑州人民医院儿童健康发展中心主任苗萍做到了 。
从事儿科工作30年 , 从儿科到儿童保健 , 再到儿童健康发展中心 , 苗萍有话要对家长们说……
心声 因喜爱而选择因热爱而坚持
“我从事儿科完全是因为喜欢孩子 。 ”高考填报志愿时 , 从小喜欢孩子的苗萍选择了报考医学院的儿科系专业 , 这也让她成为少有的 , 儿科系毕业且始终未离开儿科领域的儿科医生 。
儿科医生收入低、工作累、风险高 , 已成全行业公认的事实 , 于是 , 苗萍一半以上的大学同学都脱离了儿科专业 , 转行到内、外科工作 , “有不少人劝我 , 让我离开儿科 , 换个其他挣钱多、发展好的科室 , 但我就有点固执 , 我就想待在儿科 。 ”
在苗萍看来 , 自己直率但不急躁的性格适合在儿科工作 , 特别是在与孩子的不断接触中 , 她还渐渐发现 , 受孩子们和工作性质的影响 , 自己的心态也更加年轻化 。
“有没有人说您的模样也受了影响?”听到河南商报采访人员的话 , 苗萍笑了 , “还真有 , 说我沾了孩子们的光 , 越活越年轻了 。 ”留着齐眉娃娃头 , 身材瘦小的苗萍 , 的确让人难以将她与50多岁的年龄画上等号 。
【孩子|如何让宝宝少生病“酸甜味”的儿科医生这样说】感受 酸甜味的工作让她收获颇多
“儿科就是哑科 , 面对的困难相对来说就会大不少 。 ”苗萍说 , 医生了解患儿病史及病情 , 主要依靠家长转述 , 但家长的表述未必准确 , “心细的、焦虑的家长 , 往往会把孩子的症状说得重些 , 心大的家长就可能忽略孩子的一些痛苦 , 表述出来的症状就简单些 。 ”这就会造成医生的诊治有些偏颇 。
苗萍还记得 , 曾接诊的一个孩子出现严重的细菌感染 , 按常规操作应及时给予适量的抗生素治疗 , 但患儿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拒绝使用抗生素 , “没有家属同意我们不能随便用药 , 两天后这孩子发展成脑炎住进重症监护室 , 家长很后悔 。 ”这样的反转导致当苗萍等医护人员将孩子医治好后 , 这对父母不仅十分感激 , 思想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
家长从不信任变为信任 , 孩子从生病到健康、从危险到安全 , 苗萍经历过被误解、被斥责 , 也感受过被人紧握双手甚至跪下的由衷感谢 , 但这 , 就是她的酸甜味工作 。
提醒 别过于迷信网络要相信医生
“苗主任 , 您看看孩子后脑勺和脖子后边红红的是咋回事?”“主任 , 孩子几岁可以用牙膏?”……只要闲下来 , 苗萍就会拿出手机 , 认真回复每一个家长的疑问 , 但渐渐地 , 她也发现了家长们身上的通病 。
“网络可以看 , 百度可以搜 , 但还是应该多信任医生 。 ”苗萍说 , 家长对医生的不信任会耽误很多事 。
比如 , 孩子长到1岁半还不会说话 , 家长就认为孩子是“贵人语迟” , 但他们并不知道 , 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除了不会说话 , 其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问题 , 甚至有轻度自闭症 。 再比如 , 老语说的“二十三 , 蹿一蹿” ,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虽然现在个头不高 , 但慢慢长开就好了 , 殊不知孩子生长的黄金期错过就回不来了 。
“还有吃菠菜不补铁、补铁比补钙更重要等这些事情 , 很多家长不知道 , 或者说他们有自己的认知 。 ”在家长众多错误认识中 , 对多动症的难以接受 , 也让苗萍着急 , “他们就觉得孩子只是调皮 , 不是病 , 但他们没想过 , 如果不干预 , 长大后会有更严重的问题 。 ”
希望 每位家长都能成为知识型父母
推荐阅读
- 孩子产生“回避型人格”怎么办?父母应尊重孩子,而不是互相伤害
- 过年,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收到三种礼物,确实挺让人为难的
- 爱无条件但不能没有原则,不要让孩子边依赖边嫌弃
- 有远见的父母,都舍不得让孩子“太听话”
- 米饭这样做太美味,搭配鲜蔬和香肠,解馋又营养,孩子爱吃的主食
- “积食王”找到了,3种食物经常吃,孩子脾胃虚弱,赶快住口
- 室外寒冷,孩子们,换个地方运动去
- 幼儿园大厨陪餐3年,专“治”宝宝挑食
- 在家教你做蔬菜鸡肉卷,肉嫩多汁,简单营养,孩子爱吃的美味辅食
- 壹粉食堂|宝宝午餐吃什么好?壹粉自制香酥小肉饼,养眼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