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学习东西学不会,过几天就自动会了呢( 三 )
而体验过那种感觉的人,就像是玩到了这个场景一样——
所以如果你也想体验一下这种畅爽顿悟的感觉,强烈建议你看看我的这篇回答。
一项新事物,从初学到熟练,往往需要经历「懵逼(ignorance)→练习(practice)→熟练(expert)→轻松(relaxed)」的四个阶段,简单来说,就是脑子从被鱼贯入陌生信息量的无序态,逐渐消化掉信息量后再恢复有序态的过程。
所以这种感觉,我们姑且可称为「原本乱得像浆糊的脑子突然间就如按下抽水马桶开关一样通畅了的爽感」,以下简称「通感」。
想要达到通感,我大致摸索出了这三个触发开关:
以思促悟
历史上从不缺这种「一直想不通的事儿,某个瞬间突然就届到了」的神奇案例。
比如稻盛和夫,日本的经营之圣。在他刚进入京瓷一年左右的时候,为研发「镁橄榄石」,他有个一直棘手的问题——原材料粉末如何成型?
黏土里有大量的杂质,做粘合剂很是鸡肋。但创新一直失败。直到有一天,他在实验室被绊了一下,鞋上沾了实验用的松香树脂。
他刚准备骂人,一个念头突然闪过脑海…
对,最后,他突破了这个重大技术难题——用松香替代黏土做粘合剂,听说很好用。
「悟」在古希腊,也是属于哲学家的特权,因为只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那票有人供着的才有空整天琢磨思想和智慧,最后在洗澡、散步、泡妞的时候突然就悟出许多哲理来。
他们都戏称「悟」是神的启示,但,如果不是人家吃住都在实验室,洗澡泡妞的时候都在脑海中思考,能撞见这样的通感机会吗?
那都是因为,别人一直都在想呀。
知识的本质是“联系”。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想「悟」都得做两件事:
1.他们的知识卡和技能卡攒得够多2.他们找到了卡片上的孔,然后一根线串得整整齐齐。
而之所以他们能够做到这两个步骤,是因为他们有一项最牛逼的能力——学习力。正因为他们懂得正确学习的模式,所以想学习什么领域的知识都不会难。
而学习力,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去习得的。
这里也推荐你我一直听的哈佛的学习力课程,信息量和方法论很牛掰,感觉听完学习效率都提升了10倍……这套课我反复听了五六遍,方法真的非常系统和实用,也分享给你~关注我的公众号【拾柴院】就可以领取了,我保证,它会对你帮助超大。
大学毕业,我靠新媒体存款15万而“思”的过程,就是在不断伸出线头,当找到了某个眼,刚好让线头伸进去并打上了结,“悟”就猛地产生了。「一直都在用无线电,突然接上5G网了」
【为啥学习东西学不会,过几天就自动会了呢】原本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突然就因为线头连接的角度转换,呈现出了完整的图景。类似这样:
脑海中的火花碰撞再激烈,外人看着他平静的表情也无法觉察。只有突然开了窍,干了票大的让人看见了,外人才纷纷惊呼:“woc,简直就是个天才。”
事实上,看似「一直学不会,突然就会了」,其实是「早就学会了,突然开窍了」。
以思促悟的底层逻辑是「拥有足够的知识体量(囤卡片),找到不同知识间的联结点(串卡片)」,所以你需要做到——
1.保持可持续地学习,海量的输入知识。2.利用蹲马桶的黄金时间,进行一些碎片化思考,促成联结。
可能没那么好运气能一击通感吧,但你要始终坚信这一点:通过有效率的学习,成为一个博学的人,体系总会自动形成。
我第一次体会到博学的爽感,是听过一次哈佛的学习力课程,里面的信息量和内容,感觉让我学习效率提升了10倍…
这套课我之后又听了10几遍,方法真的非常系统和实用。相信也会对你很有帮助
我把它整理好放到了我的公众号【拾柴院】里了,关注我的公众号「拾柴院」,回复「学习」免费领取~
大学毕业,我靠新媒体存款15万这个操作段位略抽象和随机,不鼓励大家去做空想家或思想者,毕竟都还是该去好好赚钱,要恰饭的嘛。所以,我会更建议普通人通过接下来的两个开关去触发通感。
对了,如果你看到了这里,证明你也是个爱思考有好奇心的人呀,希望你花一秒时间给我点个赞支持一波,顺便把这个回答mark一下,然后再继续慢慢看~
以需促懂
还记得开头举的婴儿爬和美国乞丐的例子吗?
为什么婴儿出生后就能自然学会爬,东北人扔美国早晚也能说的一口流利英语?
因为,这是他们的「刚需」(rigiddemand)。
婴儿不学会爬行就无法站立和行走,东北人不学会说英语早晚得饿死在街头。当某样技能的缺失显著的影响到了生活甚至生存时,这样东西就会成为你的刚需。
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中提过:
面对一个年轻人,如果他在工作中,既没有愉悦,也没有恐惧。你基本上可以判断,他在这件事上,不会有什么成就。把“工作”这个词换成“学习”“生活”“恋爱”,都是一样的。总之激发人的执行力,让人能不懈努力的动机,归根结底,就是“愉悦”和“恐惧”。
「愉悦」没什么好说的,如果做某件事能让你的大脑分泌快乐多巴胺,那不用谁说你也会主动去爽的。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恐惧」。
恐惧是另一种动力,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为强劲。
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人兢兢业业,完全忽略自我的身体感受和家庭体验,一切以这件事为核心,彻底忘我。他是因为愉悦吗?很多时候,是因为恐惧。——梁宁《产品思维30讲》而恐惧的对立面,就是刚需。若是某种技能或能力,能够帮你隔绝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不安、恐惧、焦虑,那这样东西就是你的刚需。如果没了它,你的生活将会鸡犬不宁。
就像,如果程序员学不会敲代码,他就租不起房。如果糖尿病人不嗑胰岛素,他就会死于血管并发症。
很多人嚷嚷要好好学门外语,学弹吉他学画画,但还是在王者峡谷接受社会人的洗礼最多。
为啥就是坚持不下来学呢?
还不是因为根本没把这些技能当成刚需,毕竟学不会,日子也不会怎么样。
所以,当你迫于某种生活或生存的压力,而不得不置身于急需学习的现实环境时,或许刚开始你会觉得很痛苦,但没过几天,很快你就会发现:“诶,我什么时候就把它学会了。”
大脑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不断的被环境塑造,并能随之迅速演化成适应现生活的样子。
讲真,「人都是逼出来的」。逼得越狠,飞得越快。
但凡感受过大学期末考前一晚的死亡突击复习夜,你就深有体会什么叫「上课压根没听过的东西,我居然一个晚上就自动学会了。」
以教促学输入和输出是不同的,他们往往得配套出现才能达成boom的惊艳效果,就像S和M。
我们已经知道,通感的诞生,就像是在丰富的知识卡片上打孔,用线串联起来,达到一种很爽的畅通感。找线头是「思」,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教」。
有些人天生就擅长沉思和内化,表面闷声不响,其实始终在脑海不断加工理解知识。这段位已经是哲学家水准了,脑子自带英伟达10系显卡的,我们不参考。
我们看到的只是字,但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信息。我们接受到成串的信息,再放脑子里归类加工一下,就变成了知识。之后再去把它添油加醋的写或说出来,就变成了全新的,你自己的。
而这个从「外部文字→全新知识」的过程,就堪比在路边捡辆大众,翻新成法拉利自己开。
这个翻新的过程,需要经历——
1.把得到的信息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2.寻求来自外部的真实反馈,再查漏补缺
能做到两全其美的,就是——直接去教别人。
不瞒你说,我的许多新想法,都是在和别人扯皮时别人问了我一两个角度刁钻的问题,我两秒钟转脑子想出来的。(毕竟这个时候卡住多尴尬)
把别人说服后,我才反应过来,卧槽,刚刚我说的那个是从未见过的船新版本!赶紧加入知识库豪华午餐。
所以用输出倒逼输入,用教学倒逼理解,再用反馈倒逼联结,总会有那么一个和别人解释的瞬间,你无意就把自己也给说通了。
就像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感叹号。
遇到一些读者问我问题时,我一般不会去马上解答,而是再深入追问他几句,往往他回答完我的问题后,发现自己就已经找到答案了。明明自己清楚得很嘛,就是没有契机去撬开灵感而已。
教别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教着教着,把自己也给教会了。那种「融会贯通」的感觉,体验过一次就不会忘。总之就是让信息流动,Run~~起来。流动的信息才叫做知识呀。
上面这三点,就是让你达成俄罗斯方块全消般快感的通感方法。
但「通感」这事儿,可遇不可求,却也是在求中才有机会遇。不一定通,但一定有感。
比如原本是发明心脏病药物的辉瑞公司意外发明出了伟哥,把木炭、硫磺和硝石不小心混到一起的厨子发明出了烟火……没有很通顺,但也很带感。
就像是俄罗斯方块,也不一定非去追求消消乐模式那么玩才算成功。玩成这样,也不是不可以哦。
看完的小声bb:
写这篇文章,包括查资料,码字,配图,排版,大概花了六个小时,如果感觉有点意思,就花一秒钟点个赞,顺便关注一下我吧:)
对了,最后跟你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是柴桑,一个会画画,会写段子,懂营养学的干货答主,也是个喜欢用自己接地气的文风去帮助你走出年轻的迷茫,扩宽眼界和思维的人。
我有一个公众号,叫【拾柴院】
虽然现在毕业不到一年,但我已经在/公众号输出了超过200篇原创内容,目前大概有二十万人在看我的文章。在我的每条推送下,都会有比我正文还长的读者留言和心得分享,许多人都在我的留言区找到了共鸣和收获。
同时我也总结了我写作三年以来的经验和技巧,这些经验让我在获得了60w+的赞同,也让我收获了近20w的读者,我把这些经验都写成了干货,在公众号【拾柴院】就可以看到我给你的分享。
大学毕业,我靠新媒体存款15万我也会不定期抽奖送书,请大家喝奶茶,给大家看看我画的画,我把【拾柴院】当成我的小家一样经营,把它打造成一个很有爱的地方。也欢迎你来玩~
最后别忘了,关注我可以随时查看往期的高质量回答~
@柴桑
期待你的阅读和收获噢~
我的这些回答也可能帮助到你:
自控力极差的人如何自救?生活中你们发现了哪个bug,让你觉得世界不是真实的?每天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着待着,刷手机,该怎么办?
■作为差点就临床做心理的我一定要抢答一下这个我也思考过很久的问题。这个问题至少可以从顿悟学习,大脑的两个体系,和记忆再处理三个方面解释;我一点点更新,有人看再补。先说顿悟学习,最早来自一个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我的天,我怎么给打成物理学家了,看来是这两天被物理学家逼疯了;不不不,是个心理学家)叫WolfgangK?hler。鉴于我这个人的记忆真比金鱼强不了太多,大部分都是现翻的,照常请眼睛雪亮的各位评论大神帮助提出修改吧!
我想了一下怎么介绍最有趣,准备从实验开始。就说你这个“顿悟”过程吧;其实挺常见的,就比如学游泳有个关键步骤是“换气”,得能把头抬起来。小孩子大部分是先学头在水下的,习惯了屏息和在水下的感觉,再抬头起来。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真不容易。大部分人都是折腾折腾呛水呛水,结果忽然有一天,就会了,就上下自如了。
顿悟学习的定义就是这样的:“Insightlearningreferstothesuddenrealizationofthesolutionofanyproblemwithoutrepeatedtrialsorcontinuouspractices.(停止学习和练习之后,叮一声就会了)”。
推荐阅读
- 为啥女票特别爱玩手机?
- 为啥我接触手机后成绩就一落千丈(本人初二)?
- 为啥很多外地人在北京的地界混,却又歧视我北京人,这是啥心态
- 为啥人运气好的时候总是一直好
- 在平行班,周围的人很吵,很多人都在玩手机,自己也容易受影响。可我也想学习,有啥方法
- 深知学习改变命运,有些人却为何不能坚持学习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我报名了北京恩合教育 为啥签合同时候就是北京鹰视嘉言了?
- 年初总听说外贸是今年最难的行业,为啥现在反而总看到出口爆发的新闻
-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学习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