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较偏远区县(东西海三区之外)的中小学教育水平是咋样的( 二 )


第一个例子关于我和我同幼儿园的一位同学。我们当时作为从远郊区幼儿园考上城区重点小学的学生,还上过当地的报纸,可以说到这儿我们的“起跑线”是相同的。然而后来,那位同学到了二三年级就回到郊区了,我则一直就读。到了现在,那位同学好像是辍学了,总之和我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当然了这可能有个人选择、家庭影响等因素。此外,我周围一些从小在郊区就读的一些同龄的朋友和亲戚们,一些在本地相对顶尖的学校中就读的,高考成绩也普遍不够理想,并且大学生活也不尽如意。一些在差一些学校或者镇办学校上学的,或者中途辍学的,就像前面我的那位同学,早早就进入了社会,开始工作,或者在学校表现得较“社会”,难以专心学业。
第二个例子是远郊区和城区的中高考情况对比,可能更具体一些。以包揽房山区文理各科和总分状元的北师大良乡附中为例,2016年高考600分以上有102人,这一数量约为海淀区人大附中同年数量的四分之一。中考上,2016年房山区中考550分以上的考生占全区考生的4.45%左右,而同年海淀区550分以上考生,则占了全区总数的25.4%。
成绩是前面提到的“视野、圈子、习惯”的综合体现,但“视野、圈子、习惯”本身对学生的重要性比成绩更大。对于远郊区学校和城区学校的不同教学质量,成绩的悬殊是最显而易见的。而例如城区优质学校丰富的社团活动、优秀而见多识广的老师、同学,包括是刷题、填鸭式的为应试的分数而教学,还是多元化的教学所培养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乃至思维方式等。此外,前面答主也有提到过的,郊区部分学校的校风也成问题,打架、上网、翘课、组织小团伙的屡见不鲜,甚至就和三四线城市中学面貌一样——它们都难以量化,且在对比远郊区学校和城区学校的差异时往往被忽略——才是游离于成绩之外的,对于学生能力影响最大的。也是两种学校间最主要的差异。
二、观点3
前面说过,在在我入学的时候,小学、初中还有不少“考试”和“住宿班”等名额,然而现在。而在小学或初中招生方面,将越来越的多以居民区的“划片”为主。这就减少了小学、初中阶段郊区学生考取城区重点学校的机会。而北京中考的政策是只能考取初中所在区或者户口所在区的高中。只有极少数“校额到校”名额可供远郊区学生考取城区重点高中,于是“校额到校”反而成了主要的流动机会。
也就是说,家住远郊区的学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进入优质学校就读的几率将日趋减小。这部分人更大的可能是,在远郊区实行完义务教育后,其中的极少数人在中考阶段通过“校额到校”等方式以低于正常分数线几十分的分数进入城区重点高中。例如:2016年中招,有一名北部某郊区的考生以530余分的成绩,进入了分数线为560多分海淀区某市级重点中学就读。
这就会带来一些问题:
一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前面提到,远郊区学校和城区优质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质量有着很大不同。例如一位在大兴区某学校就读的朋友反应,该学校基本上就是死板地刷题、做卷子,没有什么社团等课外活动,就像外地学校的教学模式。这种环境下十几年延续下来的学习习惯,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城区优质学校格格不入。教学速度和难度的提升、大量依靠“自学”、乃至一些学校“走班”等模式都难以被迅速适应。而在高中阶段,很长的“适应期”是非常致命的。
二是环境和心理的转变:通过“校额到校”方式的学生基本上在初中阶段成绩都名列前茅。到了高中,周围变成了水平远高于自己的同学。此外,由于分数远低于分数线且基础较弱,可能能力并不适合所录取学校的教学内容,便导致课也听不懂,在同学面前也容易自卑。此外,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寄宿的新环境里,面对新奇的活动和圈子难以融入,加之一些同学的嘲笑,这些人便会从之前的众星捧月中一落千丈。
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学生思维的定型期,这一阶段如果没有得到得当的引导,接受的是刻板、填鸭式的教学,就会形成类似的思维模式,这一阶段接受的教育是不可逆的,以后很难改变。如果不是拥有很强的自制力和承受力,贸然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本人是起不到什么好作用的。
先写这么多想到再补充
——————时隔两年多再补充一下
2019高考最新的数据
(dz文科就说说文科
北京市680+共14个海淀10个
最多的一个学校5个
最高分698
房山区全区最高638
(清北线约665人大复旦约650)

■给大家一个侧面观察北京市各区县教育水平的机会吧。本鳖十四年前读的高中是北京城六区里倒数的石景山的倒数,好在英语不错,属于老天爷看本鳖实在没本事,赏了口饭吃。2003年底代表本区参加北京市英语演讲比赛,第一个上台的东西海某外交部子弟(最终成绩是第一名)直接开挂,把第二个上台的(某远郊区)学生吓到无法说出整句话,讲到一半捂脸跑下讲台(本鳖当时就知道没有悬念了),之后所有上台的孩子都被震撼教育(包括本鳖,要不怎么会记了近十四年)。窃以为,差距早在十几年前乃至二十几年前就拉开了,只是如今更明显罢了。
■跟国内一般县市差不多,甚至可能还不如。不是师资生源不行,而是对手太强。北京市内教育资源极不平衡,西城、海淀、东城城占了好大一块,剩下了还有十几个区县呢。西城有的班一年十几个清北,全校几十个清北,前提还是有一批去了哈耶牛剑。远郊一个区县一年可能也就几个清北,不如西城一个班。
■有钱有权,重视教育的实力人士,都把孩子放东西海了,剩下的近郊远郊的上学的孩子们,非父母不愿不知,而不能也!孩子智商能差多少?教育投入,家庭基础,周围环境全差着呢,怎么拼?回到问题,你觉得差距有多大才不奇怪?以目前趋势看,不仅没有缩小,会更拉开,加上自主招生比拼才艺经历见识创新思维,啧啧■作为一个在潞河(通州)念过初中在北大附中(海淀)念过高中的学生
和在177和171(东城)都教过初中的老师
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我觉得一所中学不是考上多少清华北大,一本线多少,就厉害而是看学校的塑造力
海淀西城的学校本身就是全市掐尖的,中考最优秀的被选进去高考考不好才是误人子弟啊!
高进(中考)高出(高考)是应该的低进高出才是本事!高进中出我都认为是学校的失职!低进中出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谓不好的学校教学质量就差吗?我不这么认为。起码我在177和在171对待学生同样尽心尽力,可生源不好,出不了成绩我也无可奈何啊而且我在177很多非常优秀的同事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无私帮助学生以及我们去了171后并不比重点校的年轻老师差甚至更努力更优秀
而所谓好学校一定是教学质量高吗?不一定啊。很多好学生根本不是教出来的。
说句大家不爱听的大实话这孩子有清华北大资质,去哪儿念都能考上倘若这孩子不是这块料,去了人大附中也是垫底我在北大附中上学时,实习时,见多了这种学生
本身就不是人大附中培养出了多么牛逼的学生而是牛逼的学生选择了人大附中
换句话说,你费尽心力把孩子塞进顶尖名校去垫底,如果他本身没这水平,反而是害了他
好学校的本质,就是做生源筛选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名小学,入学困难,连家长素质都考核在内因为家庭教育才影响孩子一生
—————————更新我从来没有否定好学校、好老师的作用只是要强调大家不要忽略生源!以及好生源背后良好的家庭教育!
大部分答案说东西海好,其它区差的真的是太!外!行!
东西海好,是因为学生、家长、教师、财政多方面原因综合的。其他区成绩不好,主要是因为好学生(包括好家长)多数被东西海掐走了。当然教师、财政也是一部分原因
再次重申评价教学水平,不是只看高考成绩是要看中考成绩(入学成绩)和高考的对比也就是学校的成绩“加工能力”
不能因为其它区县清华北大少,一本线低就说他们教学水平低,这是不对的
同样,也不能说一个学校多少清华北大,一本线百分百就教学水平多高(北大附中那种入学成绩,一本率百分百本来就是应该的,考不上一本才是老师学校的责任)

现在东西海中考锁区。不允许跨区上高中了东城区最顶尖的学生不再向西城海淀流失,过几年高考成绩东城绝对突飞猛进
如果北京市全部锁区,不允许跨区考高中其他区县成绩绝对也会突飞猛进
———————————————
如果诸位喜欢看我和学生的故事不妨再看看
【北京的较偏远区县(东西海三区之外)的中小学教育水平是咋样的】我请学生吃肯德基的暖心故事是跟另一个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子女作为班主任,见过哪些难忘的孩子
哪一刻你终于意识到和对方阶级不同
精神分裂班主任的日常作为一个老师,和学生年龄差距小是什么体验
以及有人问我,北京正式编制的教师为什么辞职,而且最后是从重点中学哪一个瞬间让你不再想当老师
谢谢啦??喜欢请点赞咯么么哒

■十多年前的事了。小学丰台,得了个信息学奖,初中招到海淀某附中。开学前英语摸底,我60多,倒数第二,全班一多半人90以上吧,大家享受过没开学就被请家长的待遇吗?要知道在丰台的时候我也是从一年级就上英语补习班,参加英语竞赛拿过区一等奖的“尖子”。要知道当年人教初一英语还教26个字母呢,然而人家好多人都在美国欧洲待了两年了。军训时候听同宿舍的大学子弟们对练口语,真是一点听不懂。然后听他们说WWF,说台湾东森,说星空卫视,听着都跟外国似的,原来人家看的电视都跟你不一样。竞赛也是,在丰台时候是十二中的老师教,感觉水平相当不错了,到海淀直接变成清华教授国家队教练给上课,直接听天书了。可巧班主任就是教英语的,于是没少被被叫办公室单练,每次开头永远是“你们丰台底子差”。就算这次考好了也是一副”这回算你撞大运“的态度。就这么被狠操了三年,现在想起班主任都觉得脊背发凉。到高中终于感觉解脱了,高一期中考试英语不小心就得了第一,自己都不敢信。后来高中大学研究生英语一直考得不错,上个月托业考了960,基本就是这几年虐出来的底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