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现在有的学生喜欢假装自己「不努力」( 五 )


我觉得,在心理结构中,自我像是一个调节器或维修包。当一切运转良好时,我们会把生命能量投射到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世界向我们提问,我们努力解答。自我也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变得丰富起来。但是如果我们感到不安,就会把注意力投射到自我本身,就像打开维修包里的探测器,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问题。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别人会怎么看我?
我这么做是对的还是错的?
……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到自我修正时,自我的发展却因为缺乏与真实世界的互动而逐渐停滞了。越停滞,我们越想修正自我,越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这形成了恶性循环。
不安全感也可能是一种动力,但它和自发的、通过挑战获得成就感的动力并不相同。很多心理学家以不同的术语区分了这两种动力: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阿特金森),指向成长的动机和满足匮乏的动机(马斯洛)……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认为,这两种动力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一个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成长上;而一个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
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对我而言,猛兽就是这自大的羞耻心了。老虎正是它。我折损自己,施苦妻儿,伤害朋友。末了,我就变成了这副与内心一致的模样。
如今想起来,我真是空费了自己那一点仅有的才能,徒然在口头上卖弄着什么“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的警句。
可事实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了。
【为啥现在有的学生喜欢假装自己「不努力」】——中岛敦《山月记》
■我去逛逛=我去图书馆学习。
我上床看会儿视频=我上床学习。
好困呐,我昨天晚上打游戏打到了1点多=我学习学到了1点多。
你们先去自习吧,我补会儿觉=我要在寝室学习。
算了,不复习了,再怎么看也过不了=这门课复习得差不多了,肯定能过。
考前都没复习,这门指定得挂=这门课稳了。
对于以上行为,我们通常亲切地称之为“学婊”。



在大学里,好像努力学习就是一种罪过,学个习好像要与全世界为敌。
与“学婊”相对的还有“阴阳师”。
——“哟,又在学习呢!真棒!”
——“睡觉前都要看会儿书,太优秀了。”
——“这么晚了,还在复习,期末考试第一名稳了!”
——“这么早就去上自习啊,我要是有你这么勤奋就好了。”
“阴阳师”们,扎根于“大学好好学习你就输了”的罪恶土壤,四处抓捕着地下作战的“学婊”,一有蛛丝马迹,便少不了狠狠“赞美”一番。
“阴阳师”是“学婊”的天敌。
“阴阳师”是“学婊”最不想见到的人了。
一个想要背着全世界偷偷学习,一个专找学习的人阴阳怪气。
二者的斗智斗勇,形成了大学里独特的风景。
但其实,“学习”在任何阶段的学校都是一件再正常不过,而且很最基础的事,大学也不例外。那为什么到了大学,有的人就要假装自己不努力呢?

学婊是怎样炼成的。想想看,假如你们寝室中有一个学习非常用工,每天起早贪黑地背单词,一有空就往图书馆里跑,然后,一下课就对老师“围追堵截”地提问。
你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学霸。
你们眼中的这个“学霸”就这么一直刻苦努力地学着,但是到了期末考试,却发生了一件让你大跌眼镜的事儿。
“学霸”考的还没你好。
这时候,你会是什么想法?
卧槽,难道老子是个天才?
你是不是个天才,这十几年里你是有数的。
你很确信你并不是一个天才。
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这么想了:
这货是个蠢B吧,天天学的死去活来,最后还没我考的高。
于是,“学霸”便走下了神坛,顺带还跳了个崖,变成了“蠢B”。
实际上,“学霸”虽然不是学霸,但也不是蠢B,他只是一个和你一样的普通人。
在你眼里,他却成了蠢B。
这就是期望值的影响,你看到他的表现,在你心里不自觉地给了他“学霸”的标签,这个标签就是一种期望。
如果他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你就会对他失望,骂他是蠢B。
所谓“飞得越高,摔得越惨”,就是这个理。
人家可就真的冤死了,平常学个习,被你看见了,没考好就被你骂成了蠢B。
人家又不是真的蠢,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只好不让你们看到他在学习了。
就只好走进“隐秘的角落”甘愿沦落为一个莫得感情的“学婊”。



“学婊”不是真的婊,他们只想学习好。
学婊们也不想每天躲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偷偷学习,他们也想站在阳光下和大家一起愉快的学习。
只是有的人逼良为婊。
对,他们就是“阴阳师”。
所以要想知道“学婊”是怎样炼成的,还得从源头来看。
——“阴阳师”。
首先,这个锅高中老师得背。
你以为阴阳师们是学渣吗?
错!
真正的学渣是漠视一切的,人家才不管你学不学习。
你考试考的好不好,跟人家没有半毛钱关系。
你想玩儿我们一起玩儿,你想学我找别人玩儿。
这才是一名成熟的学渣。
但是,阴阳师不是这样的。
他们之所以对那些学习的人阴阳怪气,
因为他们曾经也是那个热爱学习的少年。
只因听信了高中老师的那句话。
没错。



那时候的阴阳师还不是阴阳师,他们还只是一群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幻想的少年。
在高中老师暗示,偶像剧“慕容云海”们的引领下,
大学在他们眼中变成了一个理想国度。
那里充斥着恋爱的荷尔蒙,在那里他们再也不用昧着自己的良心学习。
在那里,他们可以打游戏打个通宵,party嗨到飞起,对象换了一个又一个。
虽然他们自己可能也知道,这种想法很不现实。
但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高三,给自己一个盼头比什么都重要。
总不能告诉自己,高三完了还是高三吧。
这谁顶得住啊?
于是他们甘愿沉沦在乌托邦式的幻想中。
这样的想法,给他们提供了莫大的动力,熬过了高三。
但是这种偏激的“思想钢印”是副作用的:
当那群少年跨过数不清的山川与河流,终于来到了他们朝思暮想的“长安城”。
却发现,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长安城的月亮也会有残缺的时候;
长安城的美女也趾高气昂;
长安城的房价也巨他妈贵。
一切都和自己想象的不同,他们慌了。
难道还要回去吗,那这场旅行的意义何在?
于是。
那一年,少年们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变成了“阴阳师”。
想要把长安城变成他们心中那座闪闪发光的长安。
终于,少年变成了阴阳师。
另一部分少年则被迫变成了学婊。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长安城。
它完美无缺,闪耀着非去不可的光芒。
大可不必理会他人的行为。
别人学习或者不学习那是他们的事。
你学习或者不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它们都是你通向心中那座长安城的方式。
你可以夜以继日地学习。
也可以疯狂肆意地玩。
前提是,你得确定你心中的长安城是什么样子。
并且,此生非去不可。
祝你遇见最好的长安!
后记:文中说阴阳师和学婊并不是特指某个类群的人。
而是我们身上的两个属性拿出来具象化的载体,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会有阴阳师和学婊的属性。
我们想要好好学习,但是又怕没有一个好的结果,让人嘲笑。
同样我们也经常在心底嘲笑那些好好学习,却没有好的结果的人。
人是矛盾的结合体。
谢谢你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这篇回答还不错的话不妨点个赞让更多人看到吧。
我是十三周@十三周,祝你好运!

■本质是因为怕被认为无能。

期末考试又到了,总有这么一群人,天天说“又是没有复习的一天”“又浪了一天好慌啊”,不学习的氛围让你也放松了紧绷的神经:大家都不复习,整体都考不好也就相当于整体都还不错嘛。
结果考完试后,你确实没考好,但这些嚷嚷“没学习”的人们呢?一个个都拿到了高分。
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一次、两次,单元测试、期中考、期末考……而直到后来你才发现,真的没复习的只有你,而那些“虚张声势”的人,都是一边装贪玩,一边在背地里偷偷努力拼命学习的。
天呐,何必呢?只是因为彼此是竞争对手,就要用这种方式让别人放松警惕吗?这些“拼命假装不努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不敢说我努力,是因为我怕被看出无能”|自我价值理论其实拼命假装不努力的人,内心也是紧张和害怕的。
如果考试没考好,会有哪些原因?
运气不好?不够努力?自己太笨?
真实的原因有很多,而拼命假装不努力的学生最怕的是最后一个。
从我们小时候,老师就会说“这个孩子脑袋瓜儿挺灵光的,就是不努力”,来为一个孩子欠佳的成绩找理由;而在我们长大之后,自己也会逐渐意识到,承认“自己笨”这件事太残忍了,这威胁到了我们自己存在的价值——拥有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的眼光下,“能力”都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这个“能力”其实包罗万象,研究者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但在生活中说起它时,我们总会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近乎个人本质的东西,而“笨”,就是对它的否定。
我们会竭尽所能维护自己“有能力”的形象——无论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一个每天熬夜才能考到90分的人,和一个整天吃喝玩乐最后轻松考90分的人,谁会被认为是“更有能力”的呢?
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是后者,甚至老师也会如此。老师们虽然赞扬努力、会帮成绩不够好的学生找到“不努力”的借口,但当一个学生非常努力仍然不够成功时,即便老师不惩罚他,也会在心里“看不起”他:“笨鸟先飞,如果不是笨,他为啥会这么努力”?
所以,为了捏造一个“有能力”的形象,有些人就会一边拼命努力,一边又拼命假装不努力了。这样,成功时,他们的成绩就更有价值,让人觉得“他有能力到不复习也能考好”;即便失败了,也能用“没复习”这样的借口打掩护,免得被别人觉得无能。
如果把对成功的向往画成纵轴,把对失败的回避画成横轴,那么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他们就是右上角的矛盾体:一方面渴求成功,一方面惧怕失败,对任务又爱又恨——这种人在科温顿的自我价值理论中被称为是“高驱高避型”的人,俗称“过度努力者”。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拼命假装不努力。在坐标轴中,还存在着另外三种人:
拼命努力且不假装的人:左上角的“成功定向者”虽然渴望成功,但也并不害怕失败,他们不怕被嘲笑,只要能够真的学到东西。对这些人来说,学习真的会令人快乐。
拼命假装努力的人:右下角的“避免失败者”就跟上面的人相反,他们非常害怕失败,但又不喜欢学习,所以会一边假装努力,一边偷偷划水,幻想考试取消、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或骗自己“考试根本不重要”。
拼命划水的人:左下角的“失败接受者”是最“佛系”的,对是否成功漠不关心,考试也阻止不了他们拼命划水、放飞自我,这种首先自己放弃的方式,避免了别人对他们“无能”的评价。
“成绩排名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成就目标理论显然,拼命假装不努力,四处散播“不要学习了起来嗨”的言论,并不利于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会让人讨厌:这就是“学婊”吧。
但“学婊”们也很难受的:梦到考试失利而惊醒,怀疑自己的智商,害怕别人的评价……他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只为在成绩排行榜的前列找一个位置。
成绩排名真的有这么重要吗,甚至比知识本身还值得被吹捧?
要理解“学婊”们,我们需要追溯到自我价值理论的前身——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看重成绩排行的“学婊”们,关注如何超越别人,让自己显得最聪明、最棒,这是怀有强烈的成绩目标的表现;而踏实努力、只爱学习的人们,关注的是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并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来评价自己,成绩排行对于他们来说并无所谓,这是怀有强烈的掌握目标的表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