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夜行者徐浪」所写的事件

大家好,我是周庸。熟悉夜行者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徐哥的助手,平时就负责给徐哥打打下手。但这次,徐哥答这个题的时候什么都没跟我说,我能看出来徐哥是有那么点儿委屈的。首先,夜行者的故事是半虚构的。半虚构的意思就是不是真的,但也不是我们闭着眼瞎编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不敢说我们这个是艺术,但我们这个的确是来源于生活。大家也能看出来很多情节电视网络上都报道过,您大不了当成新闻看,但我们这个一定比新闻好看。第二,我们为了什么。从小了讲,就是个人爱好,我们爱干这个,刺激,好玩。往大了讲,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坏人,还是有很多黑暗。我们不能左右您的脚步,但是我们希望让您知道,这儿有条路后面是什么,那儿有条路后面是什么。以上。最后,我不是周庸,以上都是我瞎编的,如果徐哥看见这条答案,我就想问一句,说好的一周两更呢?------------------------虽然我不是周庸但我也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啊!不要取关啊!------------------------再更新我就不信我写了以上又加了这么多空格你们能滑到最后看见我不是周庸然后取关!|中学的语文课上,老师想必曾经谆谆教导:小说中的我,并不是真的我!茶馆里泯然众人,一起嘲笑孔乙己的,一定不是鲁迅呀。徐浪的夜行者文章,我看了四五篇吧,第一篇完全信了,第二篇才看出一些破绽,稍稍松了一口气。其实我挺理解题主的心情的,昨天,和朋友去一个小放映厅看电影,名叫《中邪》,是一部伪纪录片,完全用第一视角拍摄,荒村野店,恐惧的村民,晃动的镜头,拍摄者的喘息,真真可怕!一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村舍的房间里,灯光昏暗,镜头对着门外无边的黑夜……这种情绪,古今无不同。1785年的某个黑夜,纪晓岚开始写《阅微草堂笔记》,动笔前,想必也看了看门外沉沉的黑暗,然后写下一篇篇鬼话,父兄亲戚,同僚奴仆,篇篇指名道姓,地点、时间言之凿凿,当时的人看了,绝对是大惊失色,背后发凉。我想纪昀用史笔来写鬼怪,绝非什么故意吓人的恶趣味,而是一种认真的选择。士大夫们对《聊斋志异》颇有微词,并不完全出于庙堂对江湖的优越感,更可能是蒲松龄的浪漫笔触,使文章失真,所以笔记小说行文多不虚饰,平静的推进,这种记录的真,是历史文脉的坚持。在现代科学还未建立的时代,他们尽力了。再来看看国外,福尔摩斯探案集。那些耸人听闻,极端邪恶的案件中,作者用了第一视角,而侦探社的地址,无论是大英博物馆旁边的蒙塔格街,还是贝克街221号B,都是真实存在的,夏洛克和当时的英国人一样,坐着路边的马车出行,阅读《每日电讯报》,入住知名的旅馆,出没在十一月的雾中……于是,很多人认为福尔摩斯是真实存在的,《最后一案》夏洛克与罪犯同归于尽,坠入悬崖。人们纷纷来到贝克街221号悼念。往前回溯,爱伦坡的恐惧小说,作者也是用第一视角,伪造现实,那些描写凶杀案犯罪者心理和犯罪过程,叫人不寒而栗,作者虽然没有惩恶扬善,但亦无引人作奸犯科,真实感,恐怖效果才是他的目的,但这不妨世界范围内对他的喜爱。古今中外胡扯一气,无非就是想说,你不孤独,大家都是又爱又怕的阅读啊。回到夜行者徐浪的例子,请题主仔细想一下,是不是无论情况多么危急,身处何等险境,徐浪都不忘拍照记录?这是一种多么蛋疼的行为啊!我严重怀疑,这种文章本身,就是一种深度的自我反讽,看你们害怕的样子,说不定徐浪在偷笑呢!极力模仿真实,其实仅仅是一种美学选择,我觉得无可厚非,现代读者业已经受了足够的训练,稍有冒犯,也不是大不了的事。面对阴暗面,我希望题主有徐浪的反讽精神,和对光明的乐观精神,反正我对人类是充满信心的。大不了,就像纪晓岚写的,我姑妄言之,你且姑妄听之。■本来没想回答,但看见有些回答和评论,忍不住出来说几句。@周某涵,我觉得这事儿真不能管中窥豹,你说你就看了一篇文章就做出评判,我觉得这有失公允。1.徐浪公众号里的虚构声明写在后面,一周前都没有改进,直到你做出了提醒,才有所改进?你首先说,徐浪在近一周内没有对公众号的虚构声明进行改进,图如下:


在别人的提醒之下,你说徐浪看了你的文后,对虚构声明进行了改进。





那么,徐浪究竟是什么时候意识到,公众号上的免责条款可能还不够显眼,而进行改进的呢,真的如你所讲,一周前还没改变,是经过你的提醒,才反省改正的么?徐浪的更新频率大概是每周一篇,让我们看看徐浪最近三周发的三篇文章。


7月27日


7月20日


7月13日我又接着往前看了几篇,虚构声明都加在前面,而且字体加粗,然而你都没提到。可能正如你在留言里所说,你看过那篇关于传媒大学的故事后,就不想再看第二篇了。


但你不能否定客观事实,那就是徐浪早在你提出这个问题很久以前,就已经意识到这点并自己改正了。而且说句题外话,许多电影的免责声明都在片尾,所以我觉得徐浪开始时加免责声明时,可能就是按照常规来的,根本没多想。后来意识到加在片尾有些人可能看不到,就提到文章开头并加粗。至于你说的那篇,虚构声明没有提前的传媒大学的文章。大概是徐浪的第二或三篇文章,都是今年三月份发的,距今已经四个多月了。你可能不知道,微信文章推送后,是无法修改的,鉴于徐浪不是马化腾,公众号也不是,徐浪不可能把四个月前加在后面的虚构声明提到前面。2.徐浪诽谤?我是一名司法行业的从业人员,虽然研究生学的是国际法,但其他学科在本科时还是都学过的。徐浪的情况,是侵犯了你们学校校长的名誉权,但不构成你所说的诽谤。你先提出了徐浪诽谤,图如下:


又找了相关案例,图如下:





作为一个司法从业人员,说实话看到这儿我有点尴尬,你说的是徐浪诽谤,然后却举了一堆侵权的案例。但其实,侵权和诽谤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也不是一个级别,侵权是民事案件,诽谤是刑事案件,不可相提并论。你所举的几个例子里,基本都是侵权,只有一个诽谤案件,那就是杨怀远、余秀英案。我点进去看了一下整体案例,这件事为什么被判诽谤了呢?因为被告人张士敏与受害人杨怀远、余秀英有仇,为了泻私愤,利用小说攻击对方,所以造成诽谤。图如下:


而诽谤罪是需要条件的,那就是行为人目的在于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这么做了,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图如下:


可连你自己都说了,徐浪可能对当事人没恶意,只是编故事需要,图如下:


所以徐浪的行为并不构成诽谤。3.创作者应对作品传播结果负责?


你说夜行者整个系列故事“因为故事太真实,引发民众怀疑,造成不好影响”。这在法律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在我们国家,夜行者故事可能有点踩线,但从法律上来讲,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并不受其他人影响。你可以找一个学法的朋友问问,看看他是如何看待我国刑诉法里的无罪推定原则以及宪法里的公民权益的。最后举两个真实发生的例子,有人打扮成小丑的样子在影院开枪扫射,应该怪《黑暗骑士》里希斯·莱杰演太好吗?有人看鬼片可能会相信世上有鬼,所以要禁掉鬼片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应该是“三里屯捡尸”那篇开始关注夜行者徐浪的,之后的文章也一直在看。首赞@鬼董的答案看完让我恍然大悟,如果徐浪继续这么做下去,没准还真能对”都市传说“”夜行者“这个类型里做出不错的成绩,正如同魔宙公众号声明的:「夜行者」系列是现代的都市传说大多基于真实社会新闻而进行虚构的报道式写作
从而达到娱乐和警示的目的
我很赞同这句话:愿意把口头传说和碎片故事做成文字的人都是伟大的啊。
但有一点我不太喜欢,他说半虚构,我们知道文学写作只有”虚构“和”非虚构“,并不存在”半虚构“的概念,即使他所写的是基于现实案件。我猜想这可能是他想要打出名号的一个嘘头。这个也被大家所诟病。
徐浪的文章每一篇我都看了,很多情节有理有据,合乎逻辑,而且能把常见的社会新闻融合在一片文章里,确实很有技巧,当然个别的文章不是那么让人满意:比如“割肾”这个有点假了,因为现实条件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割肾炒腰花。maybe,这是真*都市传说,因为“割肾”是都市传说里常用的一个素材。
至于大家都在撕的那篇“传媒大学的保研路”,个人也不太喜欢,看法跟@周某涵类似。
我不是传媒大学的学生,但我明白那种对母校的情感,就跟我们故乡是一样,有人在丑化它,当然很不爽。而且这里的事件又有现实事件可循,连名字什么都没有改,还能查到现实具体情节,有丑化学校之嫌,还丑化扭曲了读者对校长的印象,这是很不好的。
但我觉得周某涵说的有点过了。他的护校情绪可能影响了他的判断,他揪着“传媒大学保研路”这篇不放,有点以偏概全,打死一片了。我看完了徐浪全部文章,“传媒大学保研路”这篇只是个个例,我不知道周某涵有没有看完全部的文章,还是只看保研路而已。
我追看了一段时间,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
一开始徐浪的虚构声明只放在文章最后,而到了6.10“高考移民”那篇开始,他把声明从末尾提到了最开头,放在了最前面。我想徐浪一定是注意到了很多人关于“太真实了”这个评论怕产生误导,而采取的措施,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提醒“这是虚构”。
另外一个现象,我想只有我这种资深读者,并且有一些写作经验的人才能看得出。徐浪的文章写作一直在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对真实事件采取的改编手法。从传媒大学保研路这篇之后我再也没看见徐浪对现实事件的丑化和扭曲,他提取了很多社会新闻的故事线和矛盾内核,把人名,地点,甚至是具体事件都进行了改编,已经看不到对现实人物的丑化了。
我猜想徐浪也是注意到了这些他写夜行者系列一开始暴露出的问题,并且有意识地在强化和改进它。昨天我就想来回答这个问题,仔细再去看了一遍公众号,发现他把保研路那篇删除了,也可见他的态度。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家里人有三个是当警察的,他们告诉我,警察查不出的案子太多了,新闻没报道出来的也太多了,现实往往比故事更有戏剧性,人心也比故事更难以捉摸。
当以警醒。

■很早就关注了这个问题,今天登陆,竟然看到了徐浪本人的回答。不得不说的是,在徐浪略显琐碎的解释里,我看到一个创作者的悲哀:有时你必须对那些非目标读者,解释一下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首先,说一下我所理解的创作。好的创作,是创作者只负责创作,创作之外的,就任由读者去猜测,去揣摩,去讨论,去传播,反正无论创作者最终接受与否,读者或建设性或批判性的反馈,都会对作者本人的创作理念产生影响。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优秀的故事创作者,有足够的移情能力和学习能力,get到读者的反馈,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创作。
至于那些说徐浪诽谤造谣某些真人真事的读者,也许,是没怎么追着看夜行者故事的读者吧。或者,您是把故事当成传记来看了吧?
夜行者系列本身,本身是在不断调整的,从一开始就有虚构声明,到后来文首文末两次虚构声明,再到把人物、品牌等做相关匿名处理,直到现在有了更多更为保险和轻松的娱乐化处理(如吐槽现在钱多人傻的网络大电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