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啥值得分享的高效学习方法( 九 )


然后是期末考试。最终,我的综合成绩排在了全班第五。就这样,我成了班上英语成绩好的那一类学生。
如果你也是英语学渣,也想复制这个过程,建议:
①学习手段,主要使用默读、听和朗读。说和写,需要大量的主动努力,学习难度非常大,而且容易产生病句、错句和低水平句子。过早涉足说和写,造成学习难度大、进度慢、错误多,是学生讨厌英语、放弃英语的主要原因。
而听和读,包含更多的自动思维,学习难度较小,不会听到或读出错句、病句,随着听读材料的增多,思维加工越来越自动化,学习越来越快,越来越轻松。
但是,你会疑惑:学习中怎么能只有听和读呢?英语考试要考写作啊?
其实,仅仅是大量的听读之后,就去参加考试,凭感觉去做题,就能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足够通过像四级这类水平测试。
另外,有了大量听读获得的基础能力,再去练习做题,练习写作,也会轻松很多。
我们每个人学习母语,不也是听了很久,才开始说,读了很多,才开始写的吗?
②学习材料,最好选择教材。包括各种版本的中学教材、大学教材以及著名的新概念英语教材。
教材循序渐进,每一篇课文后都会附上生词和音标,容易辨别和控制学习的难度。
教材中因为有习题,课文的篇幅较少,可以很快地读完或听完一册书,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学习到某种级别的教材时,对自己的单词量和水平,也会有个大概的估计。
学习难度较大时,可选择两套平行教材互为补充,先学这套的第一册,再学另一套的第一册,再依次学两个第二册,两个第三册,……。这样做可以降低难度。
教材系列的最后一两册,课文常常比较偏怪难,难度很大,学过的单词几乎在其他地方遇不到,可以舍弃不学。
通过阅读各种教材,英语单词量到达六千的水平以后,就不会再担心单词量会降,积累的阅读能力,也足够应付大多数包含一些生词的材料。
到了这个水平,就可以跳出教材,去自由选择其他英语学习材料,比如说,各种英语原版教材、原版小说,一般来说,难度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到了这个水平,也可以去背各种单词库。单词量高了以后,在文章中遇到生词的几率大大降低,并且百分之六七十的新生词,都是由基础词汇组成的合成词。这个时候去背单词,难度降低,效率更高,是可以承受的学习方式。当然,如果觉得背单词太难太枯燥,仍然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单词量,不用专门去背单词。
八、整体学习和部分学习、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遗忘曲线
【整体学习】同时学习大量的内容,或同时学习一整本教材,这种学习方式叫整体学习。
【部分学习】学完一课再学下一课,学完一章再学下一章,这种学习方式,姑且叫它部分学习。
使用整体学习的方式,我们可以先浏览整本教材,熟悉所有内容以后,再对所有内容同时进行总结和理解,然后对所有内容同时进行记忆和应用,最终几乎同时达到对所有内容的掌握。
而部分学习时,我们只对当前课或当前的章节的内容进行理解、记忆和应用,在掌握当前课或当前章的知识以后,才去学下一课、下一章。
在整体学习过程中,会应用更多的自动思维,会发生更多的内隐记忆和顿悟学习,并且更容易形成知识的整体构架。
而在部分学习中,学习计划是事先制定好了的,每课每章花费的时间都差不多。知识容易时,有些学生会嫌进度缓慢,内容罗嗦。知识较难时,有些学生会跟不上进度,不能按计划及时地熟练掌握。
整体学习是优于部分学习的。但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的都是部分学习的方式。有些有经验的老师,会在学期开始,简单介绍知识的框架;在学期之中,尽量让当前知识和其他知识联系;在学期之末,对所有知识总结归纳。这样做,相当于在部分学习中,引入了一些整体学习的思路。
【集中学习】如果要背10个单词,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不断地朗读和尝试记忆10次,然后把它记住,这种学习方式叫集中学习。
【分散学习】我们也可以每天只是朗读并记忆这些单词一遍,到第10天时,才把这些单词最终记住,这种学习方式叫分散学习。
一般来说,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比,会更节省时间。如果马上背住单词需要学习10次的话,每天学一次,可能7、8天就自然记住了。
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更能抵抗遗忘。今天学了10次才记住的单词,过几天仍然会遗忘,而经过7、8天才记住的单词,更不容易忘记。
在整体学习中,主要使用分散学习。而在部分学习中,则更多使用集中学习。
【遗忘曲线】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记住东西后,遗忘就马上开始了,并且在开始阶段,遗忘速度很快,后来渐渐变慢。
很多人介绍学习方法时,都对遗忘曲线极其推崇。特别是一些背英语单词的软件或方法,都认为:单词记住以后,一定要及时复习,反复复习,直到多次反复后,不再遗忘。
然而通过集中学习记住的单词,主动思维太多,学习非常困难,过程也十分枯燥。记住以后,后续的维护成本极高。因此,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很少。
不少号称根据遗忘曲线而设计的背单词软件,其实就是对单词进行总结和整理并及时提醒,减小学习者的一些手工劳动强度和意志力的损耗,使更多的人能坚持下来,但坚持下来的比率仍然不会很高。
如果刚开始接触生词时,只是学而不记,然后在阅读中不断地偶遇生词,一本教材几百个生词,分散到十多二十篇文章之中,全部读一遍,也不过一两个小时,阅读四五遍以后,百分之七八十的单词,会不知不觉就记住了。
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使用内隐记忆而不是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不受学习知识多少的影响。假设教材的文章篇数翻倍,生词翻倍,需要阅读四个小时,这种情况下,每个生词形成的内隐记忆的程度,还是差不多的。
而且内隐记忆的遗忘受时间的影响较小。在第一遍读完之后,间隔一天或间隔一周再第二遍阅读,都可以,内隐记忆的保留程度都差不多。
所以,使用整体学习+分散学习,使用内隐记忆+顿悟学习,学习者不用去考虑一天该背多少单词,也不用考虑间隔多久就必须要复习。
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们不要去急急忙忙记住,就不会跌进遗忘这个大坑。
记忆所花费的时间越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就会更长。花十分钟努力记住的单词,十天后已所剩无几,而经过了十天时间,内隐记住的单词,百天以后,仍可能完好无损。
艾宾浩斯的《论记忆》是一本书,而不是一句话,其中有很丰富的结论。比如说,艾宾浩斯发现,即使是无意义章节,反复诵读,也会自然产生各种非预期的联系。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内隐学习,表明意义加工在不用主动努力的情况下,也会自动发生。
但大多数人只熟悉并记得遗忘曲线,因为遗忘曲线太常识,太容易被人理解了。很多人推崇它,只不过因为遗忘曲线为他所使用的学习方法背了书,证明了他的方法的科学性。
实际上,那些自称根据遗忘曲线而制定的方法,只不过是最原始最直觉最老土的方法,在艾宾浩斯之前几千年,人们就在普遍使用了。
九、【要学习,先理解】,多么正确的观点,又是多么无用!
如果你对教育学或学习理论感兴趣,一定对下面这些观点很熟悉:
日本教育界提倡:要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说:若要记得,必先懂得。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学生首先应当学会理解事物,然后再去记忆。
还是夸美纽斯,他说:只有彻底懂得,并且记忆,才是心理财产。
教育学家奥苏伯尔推崇有意义学习,认为只有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意义,学习才会发生。
这些观点,从文字形式上看,不一样,但实质内容,却是相同的。都是在说:学习知识,必须要理解知识;先理解,后记忆;理解,才能真正掌握。
观点肯定是对的。不要说教育学家是这样说的,就是在街头巷尾,随便问个大爷大妈,也会说出同样的话。
但正是这样一个绝对正确的观点,导致了不少人在学习上的失败。
因为,首先,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过程。有些人可以秒懂,有些人要花一两个小时才能理解,有些人却要花几天甚至更久。在不能理解时,去追求尽快理解,使得学习变得又苦又累,最后达到理解所花的时间,和慢悠悠地学,其实差得并不多。
其次,理解是有程度的。学霸的口中的理解和学渣口中的理解是不同的,学一天后的理解和十天后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肤浅的理解,有更深的理解,还有更更更深的理解。片面地追求在最短时间内对知识有更更深的理解,这就导致对学生主动努力的无限制要求。尽管学生已经很努力了,但总可以再多努力一点:如果你一天只睡六个小时了,你还可以只睡五个小时!
我们所有的学习方法,其目的无非就是:如何能更快地理解,如何能更深地理解。这些方法,最终都证明了一点:学习必须很苦很累。
虽然方法在不断地改进和提升,但却改变不了结果:总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学好,大多数人的学习都注定很差!
其实,对于某个人来说,总有些知识可以秒懂,而其他知识则要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对秒懂的知识,我也喜欢把学习过程拉长,这样学,既更轻松,也更能抗遗忘。但大多数人,都希望对那些需要费时费力的知识,也能做到秒懂。
“学习必须先理解”,这话无论是教育学家说的,还是学霸说的,都是一句正确但无用的废话。学渣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不是不想去理解,只是对很多知识,做不到秒懂而已。
----------------------
越写越长,但真要把学习方法详细道来,少说也得十几万字。这里只是说了一些最重要的方法和原则,在实际学习中运用时,还需要一定的调整和变通。
而且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或者对比较依赖声音而学习的学生,光通过阅读这些方法,未必能改变自己的境况,有可能需要了解和认同这些方法的有经验的学习者的辅导,才能掌握方法、应用方法、走出困境。
这里介绍的方法,可以帮助那些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同学,轻松达到能获得80%分数的水平,但若要继续前进,考出顶尖成绩,仍然需要在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探索。
我的其他干货回答:
十遍快速记单词法
考研单词怎么背更高效?
如何有效提高英语写作?怎么在一个月内让英语听力有明显的提高?怎么练好英语口语?怎样背书才能背的最快?怎样坚持跑步?怎么背书最有效率?
■小学时就学过,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用在学习上,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时间。
其中,学习效率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学习方法,二是学习状态。

本文的方法适用于应试型学习,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过关型和选拔型考试,比如,专业证书类考试、考研、高考、公务员、公招等考试……大学期末考试用不上这些方法,因为老师会划重点。
这些方法是我从大学被调剂到纯文科专业学习、考研、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税务师考试中不断打磨、优化、总结出来的,亲测高效适用,屡试不爽。
全文11000字,全干货,没有鸡汤。有些问题我之前提到过,今天再系统性说说。



一、学前准备
1.明确的目标。

要有目标,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这年代,谁还没个目标呀。不,还真有很多人没有目标。
有的人总是一边间歇性的踌躇满志,一边又持续性的焦虑不安,经常为自己设定目标,却不见朝着目标努力的行动。
什么是学习目标?
目标一定刚需,不是愿望。
很多人把自己的愿望当成目标,看见别人考证,他也想考,就努力去学习。这根本不是他的目标,只是短时间内受到外界的刺激,产生一种愿望的冲动而已,过不了多久冲动的欲望就会消退,根本坚持不下去,这样的“目标”怎么可能实现?
刚需就像首套房,没房就无家可归,没有planB。愿望就是挤着公交却想着开法拉利,法拉利是可有可无的,根本不是你的痛点,没有也行,因为还有公交地铁这个planB。
就像施瓦辛格的数亿播放量的演讲中说的那样。



学习的目标究竟是刚需还是愿望,关键在于个人对目标事务的认知。
因为对现状的不满,因为工作的需要,即使天天上班,即使完全零基础,即使所有人都说注册会计师考试天下第一难,我还是依然决定要考,因为它是我的刚需。
目标是一个GPS,当你不想学、学不进、坐不住、想去玩的时候,想想你的初心、你的目标、你的计划,瞬间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了。
只要天天盯着目标去努力学习,结果一定不会太差。
没有目标的学习,就像没有目的地的散步,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
2.学习规划

无规划,不学习,否则,就像敞口透明玻璃瓶里的苍蝇,即使有飞出去的刚需目标,也找不到飞出去的路。
学习规划的前提,一定是有明确的目标。
规划就是对目标的细化,需要规划每一天中的24h,一看就知道自己每个阶段、每周、每天、每个时间点该做什么、学什么。比如,6:00-6:30起床洗漱早餐,6:30-7:00上班路上,7:00-9:00会计第一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