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啥值得分享的高效学习方法( 十 )


之前看过北大的刘嘉森(衡水中学的一位文科状元)分享的衡水中学的作息时间表,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休息,每一分钟,都是计划好的,连吃饭时间都精确到分钟。



计划不可能一劳永逸,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需要根据具体学习情况对计划进行动态调整,调整原则一定是如何才能离目标更近一步。
目标细化做得好不好,直接决定学习状态和效果。
3.心理准备

(1)学习起步阶段是痛苦的。
学习就像开车,起步加速阶段是最困难的,也是最耗油的,速度一旦提上来了,即使是高速行使,开车也是最轻松的,也是最省油的。
学习也是如此,开始阶段比较痛苦,尤其是太长时间没有安静学习过的人,别说学习效率,就连在书桌前坐一小时都是一件难事。
当坚持一段时间后,学习会进入习惯性的规律,大脑保持高速匀速运转,学习就会进入比较轻松的转台,不再有起步加速的痛苦,但大多数人放弃在了起步加速阶段。
郎朗在《开讲啦》里分享过,他有一段时间,每天都在不停地练琴和演出,也难过、恍惚、困惑不适应,但他选择了坚持,及时调整和改变了自己的心态,最终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
所以,只需要挺过自己感觉最痛苦、最缺乏自信、最想放弃这个加速阶段,学习就将变成一种习惯。



(2)相信自己,不要自我设限
很多人总以为,自己从小学习就不好、学历低、不聪明……这些都是自我设限。
其实,只要能上高中、上大学的人,智商都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异很小,学霸并不是有多么高的智商,而是有一套自己的学习的方法,而学习方法是可以复制。
所以,人的学习能力是有的,缺少的是激发你学习的目标,和一套适合你的学习方法。

(3)谨防目的的过程性迷失。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是有目标的,而且是激昂澎湃的,但是,时间长了,强烈的目标感就会逐渐消退,甚至迷失了方向,这就是目的的过程性迷失。
在学习过程中,要时不时提醒自己的最初设立的目标,不要忘了出发时的初心。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目标写在一个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就像唱响彻大街小巷的歌曲《少年》的歌手梦然一样,把提醒自己“努力一万小时”写在了门上。
梦然《少年》MV(点击看视频)



(4)学习是在起起落落中进步。

人是在起起落落的波动中成长的,学习也是如此,是在起起落落中波动进步的。
不要因为今天耽误/颓废/堕落了半天,索性剩下的半天也不学习了,这是破罐子破摔。
人不是机器,不可能一启动,就按照指令(计划)分秒不停的运转,偶尔耽误了、放松了、堕落了,也是正常的事,没有必要焦虑,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学习方法,继续学习就OK了。
(5)学习是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要以为学习了三章五节、十天半个月了,就一定做题不错,但凡有点含金量的考试都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学习需要持续的努力,才能在考试时厚积薄发。

(6)提前以上心理准备,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了才不会大惊小怪,不至于轻易放弃。告诉自己这是学习中司空见惯的事,你需要做的就是坚持。
4.排除所有可能的干扰项。

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都可能干扰我们学习,影响我们的情绪。
改变不了环境,只有改变自己,才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冷静的心态去学习。

(1)拒绝所有的无用社交,包括各种局、微信、电话,除非必须、不得不、别无选择的。
只要面对的是人,你无法控制对方的话题,亦或让你兴奋,亦或让你焦虑,都会影响学习。
最好的方法就是少见人遇事,一是心不静,二是耽误时间计划,影响计划,陷入焦虑。
(2)找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

对学生党而言,首选是图书馆,其次是自习室,寝室别说学习了,追个剧都可能要受影响。对上班族而言,首选是办公室,其次是书店,然后是家里书房,有床和沙发的地方就算了吧。



(3)戒掉手机。

手机的诱惑太太太大了,各种信息推送,有各种让你无意识的点进去的标题,有别人找你的“正事”,有可以查资料的各种网站和app……
能控制住自己不去摸手机吗?拿起手机那一刻,你能控制住自己不点进去吗?我反正不行。
学习时,手机必须静音+不振动,能放多远就放多远,否则,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4)再说一点应景的:学习期间,远离股票、基金……
涨涨跌跌,小心脏都受不了,哪还有心思学习。即使是定投理财,不要去关注它,或者提前设置好止盈点位,更不要去参与身边人讨论行情,顶住诱惑。



5.选择适合学习的环境。
(1)适宜的光线。自己感到轻松舒适为宜。光线太强或太暗,眼睛都容易疲劳,还会影响视觉。
(2)保持室内通风。大脑可以得到足够的供养,不容易犯困。
(3)温度舒适。有暖气的室内,简直是“睡不醒的冬三月”。
(4)远离舒适区。舒适区滋生睡虫和颓废细菌。

以上是第一部分“学前准备”,以下是第二部分“学习方法”。
文章太长,再放个小目录。建议点赞+关注,有时间了再慢慢看。



二、学习方法
学习分为五个阶段;
学前预习-新课学习-配套练习-巩固复习-成套真题练习。
1.预习

预习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预习的好处:提前对即将要学习的目标知识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理解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带着先前的自我认知和问题去听课,有的放矢。
预习的坏处:预习后觉得自己都懂了,不在认真听课,态度轻视。而且,预习浪费时间,预习的深浅程度不容易把握。
我在其他文章中分析过,对于应试型考试,不建议听网课,因为效率太低,如果自学讲义就不存在深度预习的问题。
但是,在每次学习前,我会花几分钟时间“预习”。
(1)在学习一个新的科目前,我会详细的看看目录,这本书有几大部分,包括哪些章节?每个章节有哪些内容?篇幅大小如何?
(2)在学习一个新的章节前,我会详细的看看包括几个大标题?每个标题下面有几个小标题?每个标题都大致有哪几个点?
目的是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预期,知道学习的方向是什么,下一步将要学什么,还剩下多少内容。避免迷失在字里行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新课学习

(1)挑选一本好的讲义/教辅资料。
首先,内容方面基本覆盖了90%以上考点,市面上各种培训机构的讲义都能做到。
其次,通俗易懂,大白话解析,教材的专业性都很强,晦涩难懂。
最后,排版真的很重要,可以大大降低阅读障碍,不会出现视觉疲惫。教材上的字都是密密麻麻的,看不到两页就犯困。

(2)善于提取关键信息。

书上的内容很详实,目的是为了引入/阐述清楚一个观点,保持逻辑的严密性,让读者更好理解。但是,不需要我们全部记忆,甚至不需要了解。
我们需要做的是:
1)找出作者要得出的核心观点,即为知识点(考点)。
2)提取知识点中的关键字/词,通过自己的理解,串联形成自己的逻辑思路,并做好笔记。
3)过关型考试大胆舍弃,不求甚解。
过关型考试的直接目的就是快速拿到证书/资格,不是搞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可以拿到证书后一边工作一边研究。过关型考试是有套路的,60分和100分没有区别,只需要学会80%重要知识点的80%(80%*80%=64%)就可以过关。
换句话说,要想快速通过考试,考试考到什么深度就学到什么深度,不求甚解;同时,必须懂得舍弃大量无关紧要的知识点。
这不是放弃,是战略。
这一点不适用于高考、公招等选拔型考试。

(4)不要奢求一遍就能全部学懂,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第一遍学习能学懂50%-60%就差不多了,知识点往往是前后联系的,学完后面的内容,回头复习时,以前不明白的地方,可能就晃人大悟了,又会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
如果把学习知识比作画一棵树,首先把时间花在拓展枝干上,而不是添加树叶,是效率最高的,因为叶子多一片,少一片,并不影响树的整体外形,但是枝干多一根,少一根,就会影响树的外形。枝繁了,再叶茂,就是很简单的事了。有了整体的知识体系后,再逐渐填充具体细节内容。

(5)切忌在某一个节点死抠和纠结。

只要是一门新课,无论你有没有基础,学习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专有名词或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这时没有必要在一个点上死缠硬磨,也没有必要急于百度或问别人,做好标记和笔记,迅速继续往下学,下次或下下次复习时就会顺理成章解决绝大部分问题。
否则,不仅严重影响学习进度,产生焦虑感,而且还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6)多向自己提问,少向别人提问。

很多问题不是我们真不懂,只是没有思考罢了。
古人有云,三思而后行。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问题,遇到问题时,也是这样。首先,自己思考,不行就过段时间再回头思考,基本上不会超过三遍,多数问题就能自己想明白。
这样学懂的知识点,一定印象非常深刻。如果一遇到问题就问别人或百度,即使当时你明白了,下次复习时,很可能又忘记了。
只要在考试前能明白就行,即使还不明白,你也已经思考过很多遍了,基本上已经“死记硬背”记住了。

(7)多对比,多总结。

我们常说,幸福都是对比出来的。没错,知识点也是对比出来的,不对比永远不知道差异在哪里,考点往往就在这类细节差异中产生的。
我们在学习中,往往会联想到一些前面学过的知识,也有很多知识点的结构都是相似的,无论处在学习中的哪个环节,经常会遇到这种易混淆的知识点,一旦遇到,就马上找到对应的点,进行对比和总结归纳,找出差异,做好标记,下次复习时自然顺带复习。

(8)做一个会做笔记的人。

书/讲义上已经写的很详细了,只需要我们勾画重点,不需要单独做笔记本,长篇幅的抄写,这样好浪费时间,关键是效率真的很低。
笔记怎么做:
1)需要做的笔记是自己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或总结,就记在讲义上对应位置就行,也方便复习。
2)笔记是给自己看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不需要工整好看,自己认识就行,好看考试不加分。
3)能缩写就缩写,能用符号代替就用符号代替。比如,学会计的朋友一定会写无穷个“借、贷”,可以分别简写为J、D,“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简写为“指定OCI”(英文简称),只要自己分得清,爱怎么简写就怎么简写。
4)不要收集别人的笔记,任何人的笔记,哪怕是学霸、学神的,都不适合你,笔记是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让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自己做出来的,只有自己做的才对你有用,别人的笔记再好也没有用。
(9)交叉学习。

交叉的方式很多:同一科消化讲义、做题、听课等不同形式可以交叉,不同科目之间可以交叉。
具体怎么选择交叉学习?
1)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优先保证完成学习计划。
2)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一定要穿插安排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使自己能够愉快的结束一天或一段时间的学习,切忌在痛苦中结束学习。

(10)早读。

对于文字性的科目,尤其是专业性很强,存在一定入门障碍的科目,开始学习阶段坚持早读,可以熟悉陌生的字词句,快速入门,形成语感。
语感就是,一说到“谁知盘中餐”,不由自主就会滑到“粒粒皆辛苦”。
2.配套练习

每学完一个章节,一定要做及时做配套练习,否则,会陷入“听啥啥懂,看啥啥会,但做题啥都偶不会”的困局。
(1)做配套真题练习,才知道一个知识点是如何应用到题目中的。光看书不练题,即使对知识点很熟悉,依然可能不会做题,甚至连考查的知识点都找不到,稍有水平的考试,都很少单独、直接对知识点进行考查。
(2)平时练习不是为了对与错,一是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二是可以了解该知识点的命题方向,三是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后期复习有的放矢。
(3)历年真题是首选。真题是出题老师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不做真题,就是闭门造车,任何考试,真题是最具有价值的练习题,没有之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