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啥值得分享的高效学习方法( 八 )


心理学上的理论,都是正确的,但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出发,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学习方法。
如果我认为英语单词是不用背的,可以在某些设定场景中,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单词,那么,我就可以用内隐记忆的理论来证明。相反,如果我认为英语单词最好通过联想法、词根词缀法来记忆,我就会用加工深度理论来说服你。
大多数人宣扬的学习方法,并不是看了学习理论之后,才得到的,而是在之前,因为个人的经历和偏好,喜欢用某种方法,一直在用某种方法,后来看到了某种理论,刚好支持了自己的方法,大喜,于是把理论拿过来到处宣扬,来证明自己的方法的科学性。
一般来说,只要作者认同某种学习方法,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成功案例和学习理论,说得头头是道,让读者心悦诚服。
四、主动思维和自动思维
所有的学习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大脑内的思维活动。对于大脑内的思维活动,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主动思维和自动思维。
【主动思维】,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主动努力,才能顺畅地运转;【自动思维】,则不需要有意识地去主动努力,就能轻松地自动完成。
大脑思维的时候,主动思维和自动思维是同时存在的,并且大部分都是自动思维。有些自动思维我们能够意识得到,但有些自动思维则超出了我们意识的范围。不过,不管能否意识得到,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少去关注自动思维的存在。
自动思维都能轻松完成,不存在难度问题。主动思维则存在难度问题,难度太大会超过学习者的能力范围,持续时间过久,则需要学习者有坚强的意志力。
我们以阅读为例,为说明分析大脑中的主动思维和自动思维。
在阅读时,大脑会去思考这段文字的意义,这常常需要付出主动的努力,但对每个字的识别和发音,以及每个词的意义,则基本上不需要主动努力,大脑自动就能完成。
如果阅读的是一篇比较休闲的小说,那么对文字意义的加工,也会很自动,大脑可以轻松地理解意义,并同时构建事件的空间场景和时间线索,这个过程需要的主动努力并不多。
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古文,那么对文字的识别和发音,也会需要很多主动努力。即使有些字是认识的,但因为前后字词搭配怪异,我们也会放慢速度,以免读错。有些字则根本不认识,发音和意义,都只能乱猜。至于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就更慢更费脑力了,常常经过反复的试错和猜测,还是一知半解,甚至不少地方理解错误或无法理解。
对于初识字的学生,我们认为轻松的小说,他们读起来也可能会很慢很难,因为很多我们的自动思维,他们仍需要主动努力,甚至有些地方,即使主动努力也读不下去。
对于古文专家,我们认为困难的古文,他们读起来却很快很易,因为很多我们需要主动努力的思维,他们却可以自动完成。
在学习中,有两种不同的自动思维:通用的自动思维和特殊的自动思维。
某些自动思维,很底层,很基础,很通用,可以轻易迁移动其它场景中。
比如,我们学写字,刚开始一笔一画,甚至需要盯着字写,熟练以后,我们写得很快,大脑中想到某个字,甚至都没去管怎么写,笔尖就自动写出来了。
我们看到字,马上读出发音,看到词和句子,马上理解意义,这些过程中,都包含很多很通用的自动思维。各种通用的自动思维,构成了学习者的最基础的学习能力。
别外一些自动思维,则不那么通用,在学习特殊知识时形成,较难迁移到其他学习场景中去。
比如,一道步骤很多的题,我们第一次看解法时,看得很慢,每一步都看得很仔细,多看几遍后,形成了一些自动思维,大脑只需要考虑几个关键步骤点,其余步骤会自动地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有些学生,即使省略掉某些步骤,也一样能轻松看懂解法。这些省略的步骤,就是学生在大脑中提前形成的自动思维。
有些学生,即使解法的每一步都很详细,在步骤与步骤之间,仍需要进一步的讲解和提示。这是因为在学生的大脑中,一些应该形成自动思维的比较基础的定理和公式,仍然比较生疏。
特殊的自动思维,是多种通用自动思维能力的综合和迁移,代表了学生的一些高级学习能力。
直接给出两个最重要的结论吧:
①大量地利用自动思维来学习,是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高效的秘诀。②学习中的困难,要么源于主动思维过难,超出了学习者能力所及的范围,要么源于主动思维时间过长,超出了学习者意志力的承受范围。遗憾的是,我们从父母那里,从老师那里,从学霸那里,从网络上,听到看到的所有学习方法,都是强调主动努力的作用,都是如何使用主动思维去学习的技巧。
即使我们自己,通过亲身的各种学习体验,悟到的学习方法,仍然是学习必须如何如何去努力。
有些人使用某种学习方法,学习某种类型知识,觉得很快很易,这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多的自动思维。换一种说法,就是他们的基础能力足够高。
他们学习的成功,引来了一大堆崇拜者和追捧者,从而产生了各种流派的学习方法。
但是,其他人使用这些方法,有些人觉得困难,但拼一下,仍能完成;有些人,则因为主动思维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即使再努力、再认真,也会学不下去,或学起来没有效果。
五、用理论来重新解读学习方法
以学习一篇【古文】为例,我们来阐述一下利用自动思维来学习的过程:
①把整篇文章默读一遍,不去思考文字意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暂停一下,用铅笔做上记号,然后继续阅读。②查阅资料,把不认识的字的注音标上去。③间隔一两天,就把古文“有口无心”地朗读一遍,不要去思考意义。朗读三四遍或更多,使朗读达到准确、流利、有节奏的程度。④通过老师讲解、查阅资料、以及自己思考这些手段,去理解文章的意义。⑤对古文的精彩段落进行背诵。这个学习过程,仍然可以分为熟悉、理解和背诵三个阶段。其中前三步是熟悉阶段,包括标注生字、查阅生字和“有口无心”地朗读。
在熟悉阶段,目标是弄准读音并读得流利,除了查阅生字是主动思维以外,其他大多是自动思维,主动努力较少。
“有口无心”地朗读时,要有意识地去抑制对意义的加工,因为意义加工需要主动努力,增加了学习难度,甚至有些地方,即使努力了,一样理解不了意义。
事实上,意义加工并不能完全被抑制住,总会有些意义加工自动被执行,所以在朗读时,会自然地在某些分界处停顿,读起来抑扬顿挫。
有了几遍朗读作为基础,再去理解古文的意义,无论是通过听讲还是自己努力,都会轻松很多。因为此时,很多原本需要主动努力的,已经变很自动,主动思维大大减少。
在古代中国,书籍都是文言文,难以理解,大家学习时,基本上都是先“有口无心”地朗读很多遍,然后,要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么再由老师点拔一下,理解意义。这是学习文言文时,迫不得已的方法,也是最省力的方法。
现在,很多学生学习古文课文,没有事先熟悉,就直接听老师讲解。在这种情况下,记生字读音、把文章读通顺、理解文章意义,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老师讲解后,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去背诵某些段落。
这种学习方式,全程都需要思维的主动努力。即使学生能够完成,也很容易因为付出努力太多,学得太辛苦,而讨厌学习。
语文书上的现代文课文,理解起来没有古文那样难,但我们同样可以先“有口无心”地朗读两三遍以后,再去精读,再去思考文章的意义和写作手法,最后才尝试背诵。这样学习,除了会更轻松以外,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学习英语的课文,同样可以如此。
前面提到的【理科科目】的学习方法,首先是快速阅读文字概念,接下来阅读文字+公式,接下来再阅读文字+公式+例题,最后阅读文字+公式+例题+习题。每一遍阅读一般需要间隔一两天。
学习过程中,其实是把书上的知识分类,先阅读较简单的、需要主动思维较少的内容,形成更多的自动思维以后,再阅读次简单的内容。
这样学习,每一遍阅读,都费时较短,一本教材能在一两个小时内读完,并且主动思维被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不会太累。
遗憾的是,因为推崇“探究性学习”,现在的初中和高中的教材,阅读体验并不好。教材中,常常提出一大堆问题,逼迫学生去主动思考,甚至有些公式和结论,并不直接给出,需要学生思考出结论后去填空。
所以,使用当前的初中高中的理科教材,来复制上面的方法,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如果你明白了利用自动思维来学习的原则,总会找到方法,来平衡自动思维和主动努力,使得学习更加轻松,更能坚持。
六、预习的误区与要点
前面列出的各种学习方法中,第一个阶段都是对知识的熟悉阶段。
这个阶段学习的关键是:不要去理解,不要去记忆,甚至还要有意识去抑制一些主动思维。
虽然不去记忆,但其实会形成大量的内隐记忆,有些内容还会自动地“过目不忘”,以后主动去记去背时,会很轻松。
虽然不去理解,但接触知识多了,接触时间久了,常常突然之间就“顿悟”了,有些理解过程甚至学习者感觉不到,不知不觉就发生了。有了大量的自动理解以后,再付出主动努力去整体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熟悉阶段,应用到学校中的学习中,即是预习。
也许你要说了,这不是老生常谈吗?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霸,分享学习方法时,不都在强调要预习么?
是的,虽然他们都说要预习。但他们的预习观点和预习方法,是片面的!
大多数学霸分享的预习方法,虽然各有差异,各有技巧,但核心观点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要努力读懂,努力理解,努力作笔记!
这种预习,虽然很有效果,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完成,大多数学生,既没有能力做到,也没有时间去做!
也有少部分学霸认为,预习时要快速浏览,要能轻松完成,但他们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没有指出不应该怎么做。
所以,你以前看到的某些学习方法,虽然是有效的,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预习的第一个要点,是通过快速阅读,来控制时间。记住:阅读是速度最快、时间最省的学习手段,是快速学习的基础。
预习的第二个要点,是要不求甚解,来控制难度。读的过程中,不去记忆,不去理解。读到后面感觉忘了前面,也不要回头去再看。难度大的时候,还可以把内容分类后筛读,先读容易的部分。
预习的第三个要点,是要多次阅读。在老师正式讲解之前,每隔一两周预习一次,每次把时间控制在十多二十分钟内。多次阅读,才能促进内隐记忆,才能促进顿悟理解。
预习的第四个要点,是要整体阅读。在开学之前,可以将整本教材,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一遍。以后每次预习,并不只是预习明天要讲学内容,而是预习下一个月要学的内容。这样一来,一周预习一次就可以了,不需要天天预习,因而更容易坚持。
七、英语的学习方法
即使英语很渣,也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质的改变。分享一下我的学习经历吧。
我以前读书时,英语一直差得没底,直到大学第三学期的下半学期,为了考四级,才开始认真学英语。
我先把大学的一到三学期的教材找出来,翻到第一册教材后的单词表,才发现自己不认识的词,实在太多了,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我都不能正确地写出来,也不能肯定地说出其意思。
我把单词表朗读一遍,然后把那些感觉从未见过的单词挑选出来,写在一张草稿纸上,至于那些虽不认识,但至少感觉在哪见过的,就不管了。这样做,才能保证一册教材上被抄下来的单词,在一张草稿纸上就能写完。
然后,我开始阅读课文,基本上是默读。那时我很内向,平时很少开口说话,听到自己的声音,都会觉得紧张和害怕。
课文肯定也是读不懂的。在那之前,对于所有学过的初中高中大学的英语教材,我都只知道最前面的第一课和第二课大概在讲什么,后面的课文什么都不知道。
虽然读不懂,但我仍然硬着头皮读下去。手里拿着一支铅笔,遇到一点意思都不知道的单词,就在旁边作个记号。
这样读,还是很快的。基本上两三个小时,就能读完一册教材上的课文。我在学习时,一般有个习惯:要么不开始,要么就要把一册教材一次性读完。
读完第一册教材以后,再抄写第二册的生词,读第二册的课文,然后是第三册。
与此同时,我找到课文的音频,然后每天花一个小时,一边看着课文,一边听音频。
如果今天阅读课文,明天就听音频,这样间隔着,轮流听和读。
把所有教材全部学过一遍以后,再按同样的方法和步骤,学第二遍,第三遍……
整个学习过程,并不是很累,所以我才能坚持下来。那半学期,基本上每天都会花一两个小时学英语。
读到三四遍以后,发现效果来了。课文中的句子,基本上都能读懂意思。音频听久了,也听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感觉,有时走路时,脑子里还会响起音频中老外朗读课文时的抑扬顿挫的声音。
慢慢地,我发觉自己的单词量还是不错的。虽然仍然很多单词,拼写拿不准,但其意思,基本上都能说得出来。
把教材读到四遍以后,我开始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去读课文后的思考和习题。以前对这些内容,害怕得很,老师讲时,偶尔抽到自己来回答,我连问题都不会去看,想都不敢想,直接就说答不起。现在读起来,发觉大多数问题,也并不是很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