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啥值得分享的高效学习方法( 七 )


从他们报书名的方式,我可以看出来他们寻找知识的方式是有指向性的,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他们会分门别类的寻找知识,而不是抓过一本评分高的书不由分说就开始读。
是的,学霸喜欢规律,喜欢分类,喜欢归纳。这会让他们思路保持清晰,时刻明白自己脑子里哪个部分是空着的,需要找哪方面的对应知识来填补。
就像玩俄罗斯方块,普通人只会盯着掉下来的方块,掉啥就接啥,而学霸会盯着自己现有的方块阵,看看下一个方块要什么样子的才能补平,然后去自己后台改程序。
当然我也从学霸那里白嫖到了他们寻找知识的方式,给你参考借鉴:
问题即学习
学霸们会优先归纳问题,而不是归纳知识。
正因为学霸的学习都是有目的指向性的,他们不会给自己填鸭式塞知识然后消化不良,对他们来说,知识存在的意义是解决问题,无论是解决求知欲的问题,还是书本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比起随手摸一本书来佛系翻阅,他们会先思考:
1、我现在有什么问题和迷惑的地方?
2、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决什么问题?
3、这本书还能为我带来什么?(能让我学到新的技能吗?能让我的思维层次上升吗?能让我拥有更加丰富的感情体验吗?)
为了不浪费宝贵的认知资源和时间,他们向自己保证:任何学习都该有收获。
信息爆炸的社会干扰信息与无用知识实在太多,许多人的焦虑致命伤都是学习的速度比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更要命的是,你不知道自己现在学的东西有多少是能在解决问题时派的上用场的。
所以比起「如何学习」,我们更应该多发问「学来干嘛」,毕竟这个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和太多「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的知识。而当带着明确问题去寻找知识,就是一个保证「学了一定有用」的筛选制。
成为学霸的第一步,就是不浪费认知资源,先提问,再通过问题去寻找知识。你要学什么,答案就在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所以在向别人提问「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之前,你也要先清楚「我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样的解决方案有用吗?」,若是你现在还处在厌学状态,那给多好的学习方法都没用,你应该先去学点心理学调动起自己的学习兴趣再说。
通过问题去学习,这是学霸思维的第一招。
学霸的第二个习惯,体现在组装知识
学习的奥义是联系,散装知识只是占内存的,而学霸的第二个牛逼之处就是不嫌乱,能给这些散装的知识积木认认真真拼出型。(学霸一定都很会玩乐高吧……)
我们在一开始介绍到了「知识晶体」,所以这个组装,就是把知识的各元素形成晶体的过程。
比如星座就是个特别典型的知识晶体。
满天的星星谁都记不住,古人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相距数千光年的星星连接起来,形成「晶体」,然后再给晶体赋予美好的故事(形象化呈现)。



(图片来源网络)很多时候,知识量并不是重点,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十遍读书法:
我描述的学习过程,结尾都是“到考试时,全部教材已经反复学了七八遍,然后走进考场”。事实上,七八遍只是概指。有时候是七八遍,更多的时候,是十多遍,怕说多了,吓着人。
有个朋友看了我的方法,称之为“十遍读书法”。也许有个名字,大家能更好地了解这种方法吧!
书看十遍,没那么多时间,看不完怎么办?——只有你看得足够快,飞一样的快,你才能看得完!
书看十遍,看得累,坚持不下去怎么办?——只有学习过程足够的轻松,足够有效,你才能坚持!
所以,本方法的核心是“十遍”,但关键技巧是:怎样学才能快,怎样学才轻松,怎样学才有效!
我的解决方案是:内隐记忆,自动思维,整体学习,分散学习,分解练习。
以下是原答案:
有的学习方法,确实会让人感觉相见恨晚,恨人生不能重来一遍,早一点知道这些方法。






我的学习方法,都是在漫长的学生时代里,因为一些偶然的经历而突然顿悟的。
一、相见恨晚:终于顿悟【背诵科目】的学习方法
当学生时,我很讨厌学习,也不热衷于考大学,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几乎没怎么学习,最后稀里糊涂地考上重点大学。
读大学时,有一次期中的马列考试,按惯例,这种不重要的考试应该是开卷的,于是大家都没复习,带着教材进了考室,没想到,老师上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大家把教材放到第一排来。
在惊愕和无奈中,我们把教材交了出去,然后悲愤地在考卷上胡乱作答。
成绩下来后,我得了89,居然是班上第一。这是怎么回事?要知道在初中和高中,我第一弱科就是政治,长期只得四五十分。
我把教材和试卷拿过来,对照着看,发现书上知识自己基本上全部知道。原来,那个时候,我在初中学了马列,高中又学一遍,大学再学一遍,虽然我从不学习,但是,不知怎么回事,莫名其妙就会了。
通过这件事,我顿悟了以下三个简单的事实:
①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过目不忘”。②背诵科目,乱蒙也能答对某些知识点。③即使不学习,多接触几次知识,也有可能在无意中记住。真是【相见恨晚】啊!这个顿悟来得太晚了一点。要是我在高中就能明白这些……
不过,从那以后,在依赖背诵的考试中,我就像开了挂,基本上主动学习十小时左右,就能考出很好的成绩,有些科目,运气好一点,还能全班第一。
我对背诵科目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
①平时上课从不翘课,坐最后一排,要么睡觉要么看课外书,要交作业时,就抄同学作业。②考前几天时开始复习,先花一小时左右,快速浏览整本教材。③从同学处借来笔记,通过做标记,把笔记搬到教材上。④在教材目录上,写满各种只有自己明白的提示性字词。⑤在章节开始处,写下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框架。⑥对照标记,阅读教材内容两三遍。会越来越快,每遍大概一小时。⑦只看标记,背诵教材内容两三遍。会越来越快,每遍大概半小时。⑧到考试时,教材上所有内容,已经至少过了七八遍,刚好达到极熟悉的程度,走进考场。这个学习过程,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熟悉阶段。包括整体浏览和阅读笔记。第二个是总结阶段。包括在内容和目录上作标记,总结知识框架。第三个是背诵阶段。包括熟记标记和内容间的联系,利用标记复述内容。谈到学习方法,大家都喜欢把学习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或几个步骤,有的分成四个,有的分成五个,表面上看,数目和取名,差异很大,但本质上,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
我只喜欢把过程分成三个阶段,阶段分多了,别人记不住,自己解释起来也麻烦。
二、【理科科目】的学习方法
在大学,更多课程是有一大堆公式的理科科目。对于这些科目,我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
①平时上课从不翘课,坐最后一排,要么睡觉要么看课外书,要交作业时,就抄同学作业。②考前提前十几天,收集书中公式,然后每天抄写一次。③从同学处借来笔记,通过做标记,把笔记搬到教材上。④多次阅读教材,每次阅读比较容易看懂的内容。⑤第一遍只阅读文字部分内容,主要是概念和结论。⑥第二遍阅读文字+公式及推导过程的内容。⑦第三遍阅读文字+公式+例题解答的内容。⑧第四遍阅读文字+公式+例题+习题,并通过心算去解答习题。⑨最后,选择有代表性,有难度的习题,用笔演算。文字描述中,对过程进行了简化,实际操作中,会根据学习情况,有一些反复或调整,最终会把教材过七八遍,达到能够在思维中把教材重新推导出来的程度,然后走进考场。
同样,对这个学习过程,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熟悉阶段。包括抄写公式,把笔记搬到教材,对教材进行整体浏览。第二个是理解阶段。包括理解公式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第三个是应用阶段。包括用心算或笔算去解答习题。这三个阶段和前面的为什么不同?因为背诵科目的学习,重在总结和背诵,理科知识,则重在理解和应用。
与背诵类科目的学习过程相比,还存在几点差异:
①背诵类科目,一般只提前几天复习,而理科类科目,需要提前十多天复习。②理科类科目,刚开始会收集公式,并且以后每天将公式抄写一遍。③理科类科目,会对内容进行分类,采用筛读的方式,由易到难进行阅读。我在大学中应用的学习方法,主要就是这两种。基本上,自己的专业课,每科都只花不到十小时,就能考出不错的成绩,花时最少的一门课,只花了不到两三个小时,然后就考了九十多分。
但在后来,在跨专业考研的学习中,以及辅导其他学生的学习中,发现要重现自己在专业课学习上的神勇,是不可能的。无论是所花的时间,还是学习的难度,都大大地增加,并且在学习中,还需要作出很多调整和改变,尝试更多技巧和方法。
不过,方法和技巧虽有变化,背后的原理,却是共同的。
三、与学习有关的一些【心理学理论】
很多人谈学习方法时,喜欢引用心理学中的一些学习理论来作佐证。有了理论,除了可以摆事实,还可以讲道理,可以更有力地说服读者相信学习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合理性。
其实,心理学上的大多数理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
比如,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记住东西后,遗忘就马上开始了,并且在开始阶段,遗忘速度很快,后来渐渐变慢。
比如,【加工深度理论】认为,对知识的加工的深度越深,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就更好。
像这样的理论,其实不就是常识吗?谁会不知道呢?还需要心理学理论来告诉我们?
因为是常识,是每个人在学习中很平常的体验,所以,如果我们去研究古代文献,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理论,都可以在古人的言论中找到。
想想看,量子力学证明了质量和能量可以互换,并且推测宇宙起源于一个能量奇点,而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说:世界起源于火。
量子力学的理论,都有古人能蒙对,心理学的理论,对古人来说,就更是小case了。
比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加工深度理论:光是学习,不去思考,不去理解,是不行的。
比如,巴甫洛夫无意中发现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而曹操早就知道,只要说出“杨梅”两个字,人就会流口水。
只不过,心理学中的理论,经过了严谨的实验来证实,而生活中的常识以及古代的书籍,其中既包含有正确的理论,也混杂着根据个人经验而来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知。
这里再介绍两个心理学的理论:顿悟学习和内隐记忆。
【顿悟学习】:格式塔心理学家科勒将黑猩猩关在铁笼里,给它一长一短两根竹杆,看它能否取到笼子外面的香蕉。黑猩猩无论用长杆还是短杆,都无法够到香蕉。于是放弃,去玩其他。玩耍时,黑猩猩无意中将短杆插入长杆,突然顿悟,把两杆接起,取得了笼外的香蕉。
科勒根据他对黑猩猩解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顿悟学习的理论。在顿悟学习中,学习者在刚开始阶段,无论如何也无法解决问题,但在突然间,对问题情境发生了整体理解,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
顿悟学习告诉我们:有时候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学习仍有可能没有效果,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内隐记忆】:心理学家发现,大脑中除了存在可以明确表达出来的外显记忆以外,还存在自己并不知晓的内隐记忆。
例如,在“再学习的节省”实验中,让学生接触一遍几十个偏僻单词,几天后,学生已经对这些单词没有任何外显记忆,但让学生来背诵曾经接触过的单词,花费的平均次数会比背那些没接触过的单词更少。
除了“再学习的节省”实验之外,心理学家还设计了大量的其他实验,同样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
并且,实验还证实,内隐记忆不同于外显记忆,受内容多少和时间流逝的影响比较小。
例如,无论是接触30个单词还是50个单词,对所有单词都有几乎相同的内隐记忆。
无论是在接触后3天还是5天,测得的内隐记忆效应,都差不多。
内隐记忆告诉我们:仅仅是简单地接触,学习也会不知不觉地、内隐地发生。
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顿悟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我们并不陌生。
比如说,做题时,百思不得其解,以为做不出来,暂时放在一边,却突然间,顿悟出了解题方法;或者在学习中,偶尔发现对某些没学过的知识,也有淡淡的映像,甚至莫名其妙地,就背住了一些知识。
例如:前面我提到自己在大学中的学习方法,第一项是:“平时上课从不翘课,坐最后一排,要么睡觉要么看课外书,要交作业时,就抄同学作业”。我当时是因为上课出勤率和作业上交率会影响综合成绩才这样做的,后来才明白,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内隐学习发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