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背书最有效率( 五 )
总的来说,记住这样一个词——“环路”。它被广泛应用于脑神经领域的研究,而在我看来,人类学习与记忆的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信息检索和存储模式,因而“回到原始”般将信息整理为环路,不无其内在道理。
具体来说,先谈谈记忆的存储模式:记忆存储分成这样的步骤——构建,巩固,存储,再巩固,每一个过程都代表着一个对于记忆的深化。
因而,应用“环路”思维,理解性记忆显得尤为重要——这不是简单将事物装进你浩瀚的大脑,而是以自己的理解与整理,将诸多事物构建成最终存储的环路,就像A??B??C??A(举个栗子),最终达到说出A即可触动环路记忆的理想情况。这种记忆模式,要求的是将思维和逻辑当做上面例子里的箭头,尤其适用于理科和逻辑性强的学科记忆。需要说的是,如果像上述例子一样真正将环路闭合,那么记忆效果会显著变好,当然这是我们可遇不可求的事,需要我们对待记忆内容的彼此关系进步深入发掘hhh。
上述过程实际上牵涉到另一个过程:将理性记忆转化为感性记忆——有没有感觉,做很多事,看待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容易极快速做出反应,或是带有刻板印象?学生党为何在高考前,可以根据生物选择题的关键词直接猜出答案?因为“肌肉记忆”被构建于我们的大脑,我们这部分的环路在不停的重复和强化中,已经无形中变得坚不可摧,足以让我们“见微知著”地应用甚至融会贯通了。这个过程有好有坏——好处显而易见,反应速度大幅上升;而坏处同样明显,你的刻板印象可不是随便形成的哦~anyway,在我们知识的学习和体系的建构中,这就是我们需要把一个知识最终处理成的目标形态——信手拈来。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由理性到感性的记忆方式,更加适用于文科和诸如单词记忆这样需要反复理解背诵但是又具有一定却不算太强的逻辑性的学科记忆。
上面一段讲到了下一个重要关键词——“体系”。这种所谓的体系就相当于无数条环路形成的纵横交错的网,或是细胞中眼花缭乱的信号通路,各个知识点彼此有机结合,相互贯通。体系的一大特点,莫过于在有机结合的同时保持相对的有序性和可掌握性(当然体系的无序性同样明显,这里不重要hhh),而这种有序性是我们构建一个一个环路并将之结合的重要切入点。
如何应用有序性?答案是,分条,分级。
详细的说,就是从大到小,不停地逐级划分,在明白不同层次内容和同一层次内容的相互关系后把关系整理成一个个条目,再将每个条目所包含的环路简洁地标注在你建构的思维殿堂中,达到捡起一件宝贝就可以想起它身上的故事的效果。全过程像极了一个app“思维导图”的建构模式,不懂得朋友可以下载并体验该过程,私以为很有意思~
举个例子:以细胞生物学为例,细生学习分成两大部分——细胞与其生存环境的各部形态及功能,以及上述形态相互作用的细胞生命活动(章节间的层级);第一大部分又分成细胞膜,细胞器与细胞核,细胞外基质,线粒体等章节(单个章节的层级);而到了细胞膜部分,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化学组分,细胞膜整体形态与相关假说,以及细胞膜的特点和相关案例(更细的划分);再到细胞膜的化学组分,我们记得它的主要组分是脂类(磷脂,胆固醇),蛋白质和糖类(再细一些)……按照这样重复下去,你的记忆将被不断细化,不断精确,但是有规律可照,有迹可循,甚至可以在床上闭着眼睛回忆起已学过的各种内容(鄙人很喜欢这样的过程因为感觉一切尽在掌握哈哈哈哈)。
进一步说,关于衡量这种体系的建构的具体效果好坏或是成功与否,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尝试对着一个门外汉闭卷讲起这样一个他所不明白的部分,并且努力使用你自己的体系和环路——毕竟描述内容一致时,对于这种内容的描述方式在不强调它本身的时候是次要的,而用自己建构的体系进行口头讲解,可以更好的衡量你体系的建构完善度和整体效果。建议可以找个基友结伴,并在每天找出一些时间进行相互的讲解,除了记忆建构的提升,还可以锻炼讲解与展示能力,以及增进你与基友的美好感情。口头讲解还有部分奇效,下文详述。
当然,上述内容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你已经掌握了这部分需要记忆的部分,并且不存在遗忘,而仅仅是高效地保存并且时不时turnto并逐步强化它。
所以,我们下一步做的,就是如何防止它丢失。这个过程很漫长,而且实则很难落实,这也是诸多身边成绩一般的朋友与所谓的大学霸之间的一道鸿沟。
总结起来,还是关键词下述几个——“联系”,“具象化”与“重复”。
“联系”,顾名思义,寻找不同环路间的联系(相同,不同,相似),并且依据这样的联系增多你的体系中各个环路之间的交叉点,进而达到对环路更好的固定作用。具体而言,对比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因为它强调了这种关系,也领你潜意识中想起一个就顺带回忆起这一层相互关系,进而间接增多你对与之相关事物的记忆。这一方法,在需要理解性记忆的场合格外适用,比如可怜医学生的组织胚胎学中那一大堆可恶的看似无迹可寻的细胞形态结构。。。
更进一步,碰到一件事就cue起另一件相关的事,本质上就是你对体系更深刻的一种认知和与之相关的新的环路的建构,这对你的记忆与理解无疑增色不少。
“具象化”,意思就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态,进而以具体的形态代替难以理解的部分,是一种用加深理解来建构环路的过程。这包含了很多方式,包括以案例来总结记忆原理,以图像来代替文字等等。这种时候就不得不提视频与图片相比于课本的优势与劣势所在——事实上,由于ppt等多媒体教学自带具象化属性,因而其内容相较于课本理解性强了很多,适合第一步建构体系中的那一个个代表有序性的条目;而课本的描述纷繁而复杂但是内容翔实有力,适合在对于体系条目清晰理解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每个条目中更精确的环路部分。
另外,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某知名单词记忆软件以图片代替汉语意思进行识记练习。当然,这有利有弊,因为图片等具体内容,同其所代表的事物间,有时存在不小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容易被我们忽视,进而我们捡芝麻丢西瓜式地记忆了具象化事物而丢掉了原本需要记忆的食物,这十分常见。针对这一点,一种从始至终牢牢把握需要记忆的内容的自觉感,成为我们记忆过程的一大要求——弄清楚你需要记忆的是什么,比如解剖课程,你要记忆的除了图像,还有图像中每个部分的名称,特征,精细结构,具体功能等;单词记忆中的重点是英汉之间的相互意义,以及熟练后的“知一cue二”,而非对于这个英文单词的图片描述。
而这个过程需要什么?答案是,重复。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重复,是针对有限重复次数的有效率重复,而非机械的反复翻看。要达到这一点,先搬出一张有意思的艾宾浩斯曲线(建议自行百度因为手头没图加懒惰qwq)
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指定的事件中进行针对记忆的有效重复,可以显著降低我们的遗忘速率。所以,在每天疲惫的上完课后,我一般会花3h左右整理一天的各类笔记,在这个过程里形成自己的条条思维环路,并渐渐相互链接成网,纳入体系中;之后,睡前20mins,我一般会拿出书本或是笔记,针对重点和框架提纲挈领地再过一遍,并在第二天上午再次翻看,周末的时候再次复习——对于我个人而言,每个知识点需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被反复学习五次,才能有较好的记忆效果(指重要内容记忆一年以上),这个“五遍学习法”来源于我的学业导师,在此疯狂感谢他。而关于英语单词这种需要多次记忆方可出真知的内容,我一般采取短时间多重复的方式,初次记忆后一天早晚各翻阅一次,持续两到三天,每天多学习30-40单词,这样保持一天200个单词左右的总学习量(新旧均算入),对于我个人最为合适。
此外,还有一种针对记忆的短期强化方式,就是摘掉耳机读出声,甚至同时进行手部动作(如动笔写画,动手比划)。这过程本质上是同时间内对于所记忆事物的多次输出-输入的重复过程,效率自然容易提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呢图书馆经常有朋友喜欢默念甚至小声念记忆内容,建议大家在人少场合使用否则容易被群裁哈哈哈哈哈)。
写了这么多,希望我画重点的,请看每一段第一句话,段落间的相互关系和条目索引还是相当清晰的。想要一些即时的训练?尝试一下把我的这篇文章用上述方法记忆下来吧哈哈哈哈哈哈
补充,我真的不是大佬,只是对于记忆这方面内容感兴趣并有着稍微多的经验和理论内容储备,欢迎大家就上述内容进行交流,祝大家一遍记下所有需要记忆的繁杂内容~(别想了,不可能的。泼冷水.jpg)
■为了让大家放心我不是在误导你们,放一下今年的录取通知书。从化学跨心理学,普通二本跨广东地区211,已成功上岸。
我的备考经验分享:
2020考研应该如何准备?我的微博:Fairylien
基本上各科的复习方法、定期答疑合集、资源全都发啦!!
考研资料555看在我敲这么多字的份上!
耽误这位准研究生一秒钟您点一下嘛(′?????`)
作为一个前一秒拿起手机,下一秒就能忘记自己要干嘛的记忆力普通(甚至有点差....)的普通人代表,相信我的方法能对大多数人有用
并且此方法适用于任何记忆类学科以及高中生、大学生。
喜欢学姐的欢迎微博找我玩儿啊!有超级多小伙伴!然后平时的答疑、考研干货都周周更新
微博叫:Fairylien
以下内容原载于我的考研公众号:
【好大一口白开水】
整理了日更的考研干货和资源等你噢
好啦!开始正题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大脑记忆机制↓↓
接下来,学姐就教你如何从记忆的机制出发,解决背书老大难问题。
用笔框出关键字、在重要段落下划线,这应该从小学老师就开始教我们了。这里lien学姐只提醒一点,在做标记的时候记得有所区分以及最好学会使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
1.同级标题用同种颜色
这样做是在针对你的内隐记忆,潜移默化的将知识分类。也可以理解为,将属于同一板块却分布在课本不同位置的内容,人为地组装在一起。
2.固定使用几种形状做标记
养成自己默认的标记,这样长期下来,大脑也会根据不同的标记自动分类。比如说三角形、方框、直线、波浪线等等,不同标记代表什么意思,要养成自己的使用习惯。
这就是前期的一些准备工作,别小瞧这小小举动,对于梳理和记忆知识可大有裨益。
如何对厚厚一本书的知识点做到胸有成竹?
建立框架,梳理知识体系。就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
总是有很多同学不懂,什么叫建立知识框架?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看看每本书的目录你就懂了。把目录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整理起来,用树状图来表示,就是一个梳理知识的过程。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按照课本内容,将一级标题、二级标题等等这些先梳理出来变成框架。结合上图来讲,你是不是就清楚了“概率分布”这章有三大块主要内容以及具体哪几种,利用框架去记忆也就不会出现内容的混淆。
这种建立框架的方法适用于任何阶段任何学科,唯一难点在于学会如何提炼而避免抄书。解决方法就是在做笔记之前先熟悉课本内容,要知道这一大段话重点是在解释哪几个字词或是公式,你要做的就是摘出这几个中心词到你的框架中。
比如说上图就是对课本中提到的“正态分布”的应用里几页内容的总结,在书中对这四点进行了详细介绍,还有好几页例题。
而你需要做的就只是把这四种应用情景找出来,先记忆正态分布有四种应用且分别是哪四个。这样不仅记忆负担减轻,而且对知识的把握也会更清晰。具体在这四种情景是什么情况该运用什么公式,就是训练的下一步了。我的做法是在笔记反面将例题整理出来进行练习。
换文科类内容就是这样↓↓
心理学七大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