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的学习能力是咋样练就的( 七 )
如果是这种阅读学习方式,哪怕你一年读500本书,我也是不相信你会出现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结果的。
正确的学习姿势就是:尽可能选择自己眼前需要的,感兴趣的,学了你就能够感受到价值的书籍来学习。
这就叫对时对机。时机对了效率自然就起来了。
倘若没这种“时机”,宁可不学。因为这只会徒劳浪费你的时间而已。
到这里,你可能会疑问:好多名家、大家们不是说,人应该多读诸如哲学经典之类的,“无用”之书吗?我要是功利地只读实用性的、感兴趣的书籍,不读枯燥、沉闷的哲学类经典,岂不是显得很没文化?岂不是跟大家们的金口玉言相悖?
这里做两个解释:
第一,这种无用之说,是一种误解。哲学经典并非不实用。你读懂了,思想、思考方式、认知维度有所升级,导致你的做事策略更高明,这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价值,怎么叫无用呢?
第二,如果你会觉得枯燥、沉闷,那可能是你暂时还没有足够的阅历和思考深度,所以,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遇到这种情况,也不必担心。放一放,等到自己的人生阅历、思考深度升级到一定程度时,说不定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这些经典。那时候,你不仅不会觉得枯燥、沉闷,相反,你还很可能迫切地感觉到是时候读它了。
这个时候,就是你的学习时机到了。
此时,你再来学,学习效率,与感觉枯燥、沉闷的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段位
社会衡量一个人的学识水平,用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等文凭段位来衡量。
这个文凭段位其实也决定着我们的学习效率。
比如,同样的统计学知识和各种经济模型,让大学生和小学生分别来学,效率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所以,一个人,只要知道他所处以上哪个文凭段位,便可以大致判断他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会在什么层次。
另外,在相同的文凭段位,还存在专业段位导致的效率差距。
这种更细分的专业段位,这里用“青铜,……,王者”来举例。
比如,你是经济学博士,那么在经济学领域,可以算得上王者级别的段位。但是,把你放在心理学领域呢,你可能基本没什么积累,那最多算是青铜级别的段位。
此时,你如果要同时进行经济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的学习,则一定是学习经济学的效率,远远高于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这就是专业段位不同导致的学习效率差异。
段位能导致效率差距,根本原因就是,每个段位对应的知识储备量不一样。
段位越高,知识储备量越大,理解力就越强,学习效率自然就高。
这种段位导致的效率差异,绝不是你用什么学习方法、技巧就可以短时间弥补的。
比如你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讲微积分,无论你教他多么高级的学习方法,他仍然一脸懵,因为知识储备量不到;
反过来,假如你是个大学生,哪怕是天天打游戏混过来的,现在再回过头去看小学数学,不需要任何所谓的高效学习方法、技巧,对于新出现的小学知识,也可以很快就掌握了。
为什么?因为,即便是混出来的大学,熏了那么多年,知识储备无论如何,总还是远远超过小学生的。那么,在理解力、思考力上,自然就是小学生不可比拟的。
这对我们提高学习效率有什么启示呢?
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老老实实地把基础性的知识储备量先累积起来,实现段位的升级,则更重要。
据说著名的经济学家泰勒·科文(TylerCowen)一晚上能看好几本书。他看一页书的速度几乎是别人看一个标题的速度。
他是怎样做到这种阅读速度?
他的回答是:Thebestwaytoreadquicklyistoreadlots.Andtohavestartedalongtimeago.Thenmaybeyouknowwhatiscominginthecurrentbook.
翻译过来,就是,你想要读得快的话,前提就是你读过很多很多的书,并且很久以前就开始读了,以至于现在你拿到这本书(不用细看)就知道它要讲什么了。
这就是当你的段位达到王者级别时,强大的知识储备带来的惊天人的学习效率!
相关阅读:如何获得更有效的阅读效果,得到真正的提升?定力
在一项学习任务中,你是一学就进入状态,并持续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学习呢,还是如坐针毡,一会儿觉得渴,一会儿又想吃零食,一会儿又要上厕所?
这体现的就是一个人的定力。
你在学习中,如果经常是这样、那样等小动作不断的话,看起来,它们是没有浪费多少时间,但是,这足以说明你的神是外散的,缺乏定力的。那么,你真实的学习场景就可能是这样:
学不了几分钟,就身在神不在了;转悠了半天,突然醒神,再学几分钟,然后,继续循环……
结果就是,同样的知识点,因为经常走神儿,总是在原地打转转。
大块的学习时间,其实就是这样被浪费掉了。
因此,你有没有定力,直接决定了你的时间利用率的高低。
没有定力,你的时间利用率上不来,学习方法再高明,也谈不上效率。
而如果一个人定力强大呢,他就可以轻松排除各种外界的干扰因素,从而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状态。如此,他的学习时间就可以比别人多出许多来。
这种人,往往会给人一种多能手的感觉。感觉他这样会,那样也会,让你疑问:他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学那么多东西呀!
其实,他很可能只是在你认为没法学的碎片时间里,都充分进行了有效、深度的学习而已。
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定力对于学习效率尤为重要。
没有定力,你进入正式的学习状态,都要花很久,那么,很多碎片时间你基本上是用不起来的。你就只能用它来刷抖音,看娱乐八卦,读无需动脑的浅层次内容。
人与人的效率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
怎么训练出自己的定力?
这又是一个大话题了。
但是,可以简单提几个方向:
方向一:常常参与一些需要身、心、意高度集中,协调配合的体育运动,比如武术。
方向二:刻意反向训练。
通常当环境不利于学习时,我们都会选择轻松、无需动脑的学习。你呢,就反其道而行之,当置身嘈杂环境时,刻意拒绝停留于肤浅学习,强迫自己进行深度学习。这种训练做多了,也能练出自己的定力来。
但如果要从根上解决问题的话,我认为只有正如我在“快速炼成行业高手的思维谋略”专栏之《骨灰级学习高手不愿说的高效学习秘密》中所示范的那样,得从学习思维策略下手。
你必须建立一套有头有尾的成体系的,且一用就能见到立竿见影的学习策略系统,让你的学习从学到用,再到产出价值,一环扣一环的不断给你输出正向反馈。这样你的学习就会像游戏那样,让你沉溺在不断“闯关”的满足感中,进而级级向上跃迁。进入这种状态,你不去想什么专注力,定力的问题,你就已经进入了强大的定力状态中了。
三、一个真正拉开核心竞争力,让你从青铜跃迁到王者级学霸的学习方法
前面几个问题解决了,到这里才是谈学习方法的时候。
关于学习方法,市面上有很多经典的学习方法,这里不多讲,就只讲一种我个人觉得最“厉害”的,用好的话,是可以直接让你从青铜跳跃到王者级学霸的。
就是:极限训练法。
都知道在学习高手界流行着一个非常厉害,听起来也很爽的学习方法叫万小时定律。
万小时定律认为任何普通人只要做好了死磕的准备,在一个地方玩儿命的钻研,达到万小时以上的持续积累,就都可以成为这个领域中的顶级专家。
听起来很爽吧?
但现实是,有的人在同一个行业,同样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随便几万小时的积累都有了,却也没成为什么厉害的高手啊。并且这种现象还是常态。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万小时定律是假的吗?
其实万小时定律描述的只是一个学习结果,并不是学习方法本身。
每一个领域的知识技能训练都可以分为两类:基础训练和极限训练。
基础训练就是指入门级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这一类训练只要脑子好使,通常都是比较容易过关的。但缺点就是,无论训练时间有多长,它都不能够让你达到高手水平。
你把基础训练做上1万个小时,就好比把1+1=1,做1万个小时,你的算术水平,并不会因为你训练时间长,就会一下子跃迁到代数、微积分的水平。仍然停留在1+1这个级别。
任何学习项目,每一级水平之间都有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低一级水平的极限点,也是限制低一级水平发挥的瓶颈。
你要向更高一级的水平晋级就得先突破这个临界点。以突破这个临界点为目的训练就是极限训练。
我一直认为,只有对自己进行不断的极限训练,才能真正建立起你的核心竞争力,拉开你跟普通人的差距,让你从青铜跃迁到王者级学霸。
不过极限训练有一大缺点就是:突破前期会非常痛苦、煎熬。
因为在前期,不仅需要你大量投入精力,还特别烧脑,收效还未必理想。所以,这对人是一项体力、智力和耐力的极限考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和体能的折磨。大多数人都吃不了这苦。
所以,大多数人学习时,只愿意呆在比较轻松一点的基础训练的舒适圈中,本能逃避极限训练。
拿英语来说。应试考试120、130甚至140的不在少数,但是,你真要让他们跟老外面对面、实打实的交流时,很多学霸一下就会变得跟英语盲似的,一脸懵逼。因为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所有的英语水平,瞬间归零。
我这其实就是说的我自己。
我高中时英语130左右的水平。后来上大学,因为机缘,认识了两个老外朋友,他们打算进行十天的旅游,让我给他们当“导游兼翻译”。当时觉得平时跟他们进行基本对话没有太大障碍,应该没问题。再说,虽然不给发工资,但是是他们供吃供喝还供玩儿,何乐不为呢。于是欣然答应。
果然,一路上,基本的交流还是基本没什么大问题的,于是,还有点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这良好感觉不长,因为途中脸被严重打肿了。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他们碰到了同国籍的人。他们都很健谈,于是,几个人很愉快的交流、攀谈了起来。
我呢就在旁边竖起耳朵听,想看看我是不是能听得懂他们在谈什么。可无论我把耳朵竖得多直,我竟然愣是没有听懂他们到底谈了什么。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听来,语速太快了,加上中间他们有很多的连读音节,根本就跟不上,也听不懂,直接懵圈。瞬间感觉自己是个英语文盲。
我当时甚至还怀疑他们是在讲英文吗?但经过我反复确认,他们的确是在讲英文,因为偶尔我还是能听出几个单词来的。
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私下跟我交流时,其实都是在慢速播放。起码是以-2倍速讲给我听,所以,我才觉得自己好像还能跟他们正常交流。良好感觉瞬间没了。从那以后,对英语还有点自信的我,再不敢在人前说我懂英语了……
我想很多英语的考试学霸,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过跟我类似的场景。
要说听说训练,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足足寒窗十数载,英语课都有听说训练,训练量应该足够了呀!居然还是听不懂,说不溜,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就是没有进行极限训练的结果。
语言这种东西,从听力输入到语言输出是有一个临界值的。我们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听了十几年的英语,看似练习的时间足够长了,但是实际上一直都是在这个临界值之下做重复无用的基础性训练。没有做向上突破临界值的训练。
这有点像是烧开水。开水的临界值是100度,我们呢,就是每一次都把水只烧到70度、80度就熄火。结果就是,这锅水烧了10年,还是一锅生水。
正确的做法就是针对瓶颈,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瞄准输入输出之间的临界值猛攻。直到越过这个临界值为止。
举个例子。
比如选一部经典的英文电影做教材。输入输出之间的临界点就是,你脱离中英文字幕,也能像听中文电影一样,听懂这部英文电影所有台词的意思。
怎么做呢?
第1步,照着中文字幕,把电影从头到尾看完,理解每一个情节的意思,满足自己的观影瘾。
第2步,一句一句的过每一个镜头的台词。不认识的单词查字典,搞懂意思,搞清楚发音。总之,就是要把整部电影的每一句台词意思理解透彻。
第3步,一句一句模仿角色讲这句台词的语音、语调、语速。直到达到你能够用跟他一样正常,甚至比他更快的速度,把这句台词读出来的程度。你可以把这个当做配音游戏来玩儿。
当然,这个过程必然是枯燥煎熬的。特别是你第一次这样做是最难受的。因为你的语法知识,你的单词量可能都不够,因此,你会花很多时间去查单词,查资料。这些都考验着你的耐性的极限,毅力的极限。
不过,你一旦越过这些极限,彻底征服一部电影之后,所获得的信心和成就感也绝对是你学那么多年英语都无法比拟的。
这个时候你一定会感觉自己的听力水平,无形中上了一个台阶。你不再会对老外的正常语速,有那么强烈的懵逼感了。此时,这部你已经完全能听懂的电影,就是你听力入门的临界值。
一旦越过了第一个临界值,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就会越来越容易、轻松。成就感也越来越容易获得。
用这种方式折腾个10来部电影,从青铜蜕变成王者,就不再是吹牛,而是成为现实了。
懂这个方法之后,我有没有把英语听力、口语给练出来呢?没有。因为上大学之后,专业不在英语上面,兴趣点也没在上面,就没有在上面花什么精力了。
推荐阅读
- 北京八大胡同当年是咋样一番盛景是咋形成的
- 咋样系统全面地复习高中化学
- 你们谁用过北京广信康伤疤恢复的药,咋样
- 年薪20~50万的北漂生活是咋样的
- 杭州的麦曲婚礼咋样
- 大学表白墙找到人的概率咋样
- 全国卷文综选择题咋样才能错五个以内
- 咋样反驳「女生为啥要学习要学历」这种观点
- 普通小县城高二学生咋样做,未来才能上哈佛
- 很年轻就赚到很多钱是一番咋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