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上)
_原题是: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上)
朱俊敏 康正奎
第833期
宣城市宁国云梯畲族乡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 , 其畲族人口占全省畲族人口96% , 是继回、满之后人口较多的第三个少数民族 。 云梯乡畲民自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陆续从浙江、福建等地迁徙集聚至宁国东部云梯等地以来 , 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 新中国成立前 , 畲民们生活十分艰难 。 新中国成立以来 ,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 畲汉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 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精神 , 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他们在云梯这方热土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
文章图片
一、畲民艰难迁徙到云梯?
传说畲民为远古时代高辛帝后裔 , 与瑶族同源 。 他们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 , 后逐渐迁徙发展至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的山区 。 畲族有盘、蓝、雷、钟四姓 , 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 畲族人民受到汉人和官府的歧视 , 被迫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的大山深处 , 因此他们自称“山哈” , 意思是居住在山里的客人 。 畲族《起源歌》曾唱到:“田差难种吃 , 田好官来争 , 官多难生养 , 思量再搬迁 。 ”千百年来 , 畲族先民们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 , 在山林中搭寮而住 , 从事狩猎、种山等活动 。 这些居住在山里的客人 , 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习俗 , 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 , 主要用山歌表情达意 , 传承历史 。 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繁衍历程 , 也造就了畲民的勤劳、质朴、坚韧、团结的民族特征 。
文章图片
宁国畲民迁入情况:畲民们移居宁国东部山区云梯等地 , 始于清光绪年间 , 只有蓝、雷、钟三姓 。 据其族谱、歌谣记载和老人们的口口相传 , 畲民移居宁国云梯和繁衍情况如下:
云梯蓝氏畲民主要有三支 。 浙江兰溪宗祠保存的《蓝氏宗谱》记载:清光绪年间 , 兰溪蓝氏迁入宁国云梯白鹿村 , 繁衍至今已历六代 , 家族现有人口近百人 。 白鹿西坑蓝氏是由兰溪西方坞一家五口于光绪十九年(1883年)迁徙于此 , 迄今已历七代 , 发展至70余人 。 千秋村铜岭关蓝氏是由浙江景宁迁徙于此 , 已历六代 , 至今已发展至100余人 。
云梯雷氏主要有二支 。 千秋村铜岭关雷氏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从浙江桐庐迁至现居住地 , 目前已历六代 , 有族人50余人 。 白鹿村落花坞雷氏是清光绪年间从福建浦城迁徙至此 , 于今已是第六代 , 人口60余人 。
【清光绪|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上)】云梯(包括邻近仙霞镇)钟氏主要有三支 。 云梯独山头钟氏是一百多年前由福建浦城迁来于此 , 今有人口40余人 。 千秋村钟氏是清光年间(1883)由浙江淳安迁徙至杨山青草湖 , 再辗转到现居住地 , 已历六代 , 人口达60余人 。 另外 , 紧邻云梯的仙霞镇钟氏是光绪年间由钟宣春带领其三个儿子和其他家人从福建浦城迁徙于此 , 现已繁衍至第八代 , 人口有200多人 。
据统计 , 截至2011年末 , 云梯畲乡总人口为6100人 , 其中畲族1823人 , 占全乡总人口30% , 而千秋村是畲族人口最为集中的村 , 畲民人口814人 , 占全村总人口的70% 。
畲民迁入宁国的历史背景:十九世纪中叶 , 由于内忧外患 , 社会矛盾严重激化 , 从而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 起义军定都南京后 , 宁国成为清军与起义军激烈交锋的战场 。 战争结束后 , 宁国境内瘟疫流行 , 原居民十室九空 。 据《宁国县志》记载 , “同治元年(1862)乱定 。 五月 , 宁国瘟疫流行 , 全境死亡狼藉 , 无人掩埋 。 ”据乡老 言 :“宁国死于锋镝者十之三 , 死于瘟疫者十之七 , 散于四方归来者不及十分之一 。 ”三十五万人口的宁国县在战争过后仅剩一万人 , 到处白骨累累 , 田地荒芜 。 瘟疫过后 , 清廷动员湖北、安庆等地老百姓移民宁国 。 福建、浙江一带的畲民们听闻消息后 , 也有人到宁国、广德一带了解情况 , 他们发现宁国人少地多 , 又有柴烧(据说兰溪等地是烧稻草的) , 好做食 。 当时畲民中就流传着“有奈何有奈何 , 掌(住的意思)落宁国种苞萝 , 一兜苞萝两个仔 , 比你作田好得多 。 ”
宁国云梯、仙霞紧邻浙江临安、于潜、昌化 , 地处西天目腹地 , 层峦叠嶂 , 山势雄伟 , 森林茂密 , 动植物种类繁多 , 气候温润 , 适宜生存 , 加之人烟稀少 , 田地山场颇多 , 因而成为喜欢种山的畲民们的理想迁居之所 。
文章图片
艰难的迁徙之路:迁徙的过程有着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 由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搬迁 , 畲民们一般是夫妻俩带着孩子 , 一担稻箩一头挑着年幼的子女 , 一头放着锅碗瓢盆等生活器具 , 带着少量干粮 , 在崇山峻岭中风餐露宿 , 夙行夜寐 , 在崎岖的山路间奔波几天甚至十几天时间 。 像这种形式的迁徙活动陆速延续了十几年时间 。
畲民到达云梯仙霞后 , 首先要向先期占据此地的汉人地主们说好话 , 租用他们的山场、田地 , 在其土地上修建简易的住所 。 由于社会地位低下 , 在政治上畲民们没有话语权 , 动辄要看当地地主和土豪劣绅的脸色 。 上世纪四十年代 , 就曾发生了一起当地土豪劣绅要将“下客佬”(当地地主对畲民蔑称)赶出云梯的事件 。 地主朱茂春、姜渭借商铺被劫事件 , 硬称是畲民所为 , 将畲民头面人物雷炳江捆绑起来 , 要他承担责任 , 迁回原籍 。 因此激起了畲民众怒 , 连浙江畲民也赶来声援 , 雷炳江才被解救出来 。
由于没有生产资料 , 受到当地地主及土豪劣绅的盘剥 , 虽然自然环境较好 , 畲民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贫困 , 仍然处于“男女下田 , 无米过年”的窘境 。 新中国成立前 , 云梯畲民们没有一栋砖房 , 冬天没有棉衣 , 只有钻草窝、烧火堆来取暖过冬 。 冬天日子短 , 为了节省粮食 , 一天只吃两餐 , 山薯干和玉米是其主食 。 由于贫穷 , 畲民的子弟基本没有上过学 , 更没有人在政府机关任公职 。 由于生活条件差 , 生病无钱医治 , 人均寿命也很短 。
文章图片
随畲民迁来的还有畲族山歌:畲民由于没有文字 , 山歌是其记叙历史、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 。 老人们向后辈们讲叙民族历史 , 要唱山歌;男女青年谈恋爱 , 要用山歌互表衷情;族里有人去世 , 也要借山歌表达哀思 。 每年农历“三月三”这天 , 是畲民们最重要的节日 , 相当汉人的春节 。 到了“三月三”,全族老少都要集中在一起 , 穿上艳丽的服装 , 唱着山歌欢聚一堂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云梯畲民
1949年4月 , 宁国解放 , 民国时期设立的云梯镇遂改为云梯乡 。 1961年云梯乡改为云梯人民公社 , 辖云梯、白鹿、毛坦、千秋4个生产大队 。 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 ,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 云梯也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初级社、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的天翻地覆变革 。 为改变云梯乡(公社)贫穷落后的面貌 , 云梯人民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生产活动 , 通过垦荒山、改梯田、修水库和办学校、建医院等工作 , 人民生活水平较解放前有了很大改善 。
蓝、雷、钟三姓畲民身份的认定和政治地位的提高:1958年6月 , 鉴于云梯、仙霞畲民的实际情况 , 经过认真调查核实 , 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确认宁国境内以云梯乡为主的蓝、雷、钟三姓居民为畲族 , 省、县、乡三级政府根据国家制定的少数民族政策 , 对畲民应有的的政治地位予以充分保证 , 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给予了很大扶持 。 因此畲人唱道:“共产党 , 到畲乡 , 封建残余一扫光 , 打开千年铁锁链 , 畲民从此见太阳” 。
在政治上 , 县、乡(公社)人民政府严格执行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 , 畲民的权力与汉族一律平等 , 一批畲民担任了生产队、大队和公社领导干部 , 畲民雷水林成为县里的领导 。 1959年和1969年 , 畲民蓝锦福和蓝先才先后应邀到县城参观 , 受到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 据统计 , 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30年间 , 县、乡政府共选拔培养畲族国家干部12人 , 其中 , 县级1人 , 科局级3人 。 30年间 , 共有15名畲族裔人员当选为省、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发展:解放前 , 云梯乡先后在汤王庙和朱家祠堂办过小学 , 入学率很低 , 1945年最高峰时在校学生70余人 , 而畲民子弟的教育十分落后 , 无一人小学毕业 。 新中国成立后 , 县、乡(公社)人民政府把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 云梯小学转为公办 , 选拔教师 , 扩大规模 。 到1952年 , 学校迅速发展成6个年级6个班 , 在校学生200余人 。
此后 , 乡政府又先后在千秋、白鹿村办起了初级小学 , 在偏远的毛坦村设立了教学点 。 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 1963年 , 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拨专款5000元在千秋村创办了畲民小学 , 设一至四年级 , 配备教师2人 , 对畲民学生实行免费或减费教育 。 1964年 , 在校畲族学生达50余人 。 1968年 , 畲民小学发展成为全日制完全小学 。 1969年 , 云梯小学附设初中班 , 招收初一新生40余人 。 1972年 , 云梯公社筹建初级中学 , 边招生边建设 , 1974年建成 。 第二年云梯初中就有学生200余人 , 教职员工14人 。 到1978年学生和教职员工分别增加到300人和18人 。
文章图片
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 , 1966年 , 云梯公社在个体中药店的基础上成立了乡卫生院 , 各生产大队建了诊所 , 配备了2名有大专学历的医生 。 为改变畲民主要靠土方草药和求神拜佛治病的状况 , 60年代至70年代 , 县民政部门和公社人民政府负担了畲民50%的医疗费用 , 对特困畲民就医还另有补助 。
文章图片
农业生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 组织起来的云梯人民为壮大集体经济 , 以极大的革命热情 , 积极响应国家“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 全面落实“以粮为纲”指示 , 在山坡上垦荒造田 ,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 1965年 , 云梯公社水田面积达5700亩 , 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 , 水稻产量从1954年的760吨增加到1965年的1400吨 。 与此同时 , 油料、茶叶、干果、竹笋等经济作物产量也有显著增加 。
但由于过度开山垦荒造田 , 森林面积大幅减少 , 植被遭到破坏 , 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 到80年代初中期 , 全乡森林覆盖率降为49.7% , 水土流失面积达38%,经济林萎缩 , 总面积不足11000亩 , 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 。 据云梯学校畲族老师蓝冬莲介绍 , 改革开放初期 , 云梯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 。 她全家共有8口人 , 兄弟姐妹5人 , 靠父母挣工分 , 每个工一般只有7角左右 。 全家人挤在三间茅草房里 , 穿的是粗布衣服 , 甚至没有换洗的 , 大冬天上学经常是冻的瑟瑟发抖 。 当时全云梯乡老百姓的家庭与蓝冬莲家大同小异 , 群众的生活水平还相当低下 。
文章图片
小流域综合治理:1985年 , 云梯干部群众决心改变这种穷山恶水的现状 , 他们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 建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 。 作为全国农业区划系统首创实验区 , 通过多年努力 , 早笋生产突飞猛进 , 农业建设蓬勃发展 , 小流域治理进展迅速 。 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 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所增加 。 由于治理成效显著 , 1990年 , 云梯畲族乡喜获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国家农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 , 包括畲民在内的云梯老百姓纷纷盖起了新房 , 添置了“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高档家具 。 还有的老百姓受邻近的浙江亲友影响 , 在家里办起了小作坊 , 生产和销售当地出产的山核桃、青梅、笋干等土特产 。 自此 , 包括畲民在内的云梯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 打下了向着小康之路迈进的基础 。
(作者朱俊敏系宁国市档案局局长、方志办主任;康正奎系宁国市档案局主任科员)制作:童达清
推荐阅读
- 春天湿气重,多喝这碗糖水,祛湿清热又甘甜,我隔两天喝一次
- 萝卜做饺子馅时,到底要不要焯水?很多人都不清楚,吃完告诉家人
- 生猪|冲击!生猪调研实况!非瘟感染清场后的复养问题反思
- 春分前后,多吃1道碱性蔬菜,低脂不长胖,清脆爽口又下饭
- 青团,味道清香,口感Q弹
- 它,有“蔬菜之王”的美称,炒一炒就出锅,清爽可口,好吃不胖
- 杨振宁|清华大学辟谣:杨振宁逝世系谣言
- 杨振宁|清华大学:“物理学家杨振宁近日逝世”系谣言,先生身体健康
- 杨振宁|清华辟谣杨振宁去世消息
- 冠心病|冠心病心肌缺血不宜干什么活?能干什么活?心脏医生说的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