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三文:在更长的时间面前,谁都是个傻瓜

方三文:在更长的时间面前,谁都是个傻瓜
文章图片
方三文:在更长的时间面前,谁都是个傻瓜
文章图片
文|《巴伦周刊》中文版撰稿人彭韧
编辑|康娟
我对宏观经济乐观 , 对个人和公司悲观 。
导语:
在国内做投资的人很少有不上雪球的 , 上雪球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创始人方三文的 。 他自称雪球“首席陪聊官” , 雪球网友人称“方丈” , 雪球ID叫“不明真相的群众” 。 方三文说 , 这个ID同时也表明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 他是一个有限理性的支持者 , 相信谁都不可能无所不知 , 谁也都有可能为别人提供启发 , 而这正是他当初创办雪球的初衷之一 。
跟其他社区不太一样的是 , 雪球不主动判断内容的价值 , 而是让用户自己来决定什么是好的内容 。 每天 , 方三文都会在雪球上回答网友的各种问题 , 这些问题包罗万象 , 很多问题看起来跟投资并没有直接关联 , 但如果耐心看完 , 你可能会发现这些问答才能够勾勒出一个投资者的完整内心 。
近日 , 《巴伦周刊》中文版与方三文聊了聊他创办雪球的初衷和管理理念 , 他对于宏观经济和微观投资的看法 , 他为什么会卖出曾经看好的特斯拉股票 , 以及他的新书《世风日上》 。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自称雪球“首席陪聊官” , 雪球网友叫您“方丈” , 在雪球网友看来 , 似乎所有问题方丈都能接得上 , 您是什么问题都答吗 , 还是您觉得聊天也有“能力圈”?
方三文:我当然是有选择的回答 。 实际上在我所有的回答里 , 最多的一个回答是:“我不知道”——因为的确有很多事情是我永远也不会知道的 , 比如有的用户最喜欢问这支股票会不会涨 , 或者我这样做好不好 , 我哪儿知道?
我认为有些问题可能本身就永远没有答案 。 所以我能回答的问题 , 尤其能高质量回答的问题是很少的 , 大部分问题在提出来的时候 , 就已经决定了没有答案 。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在回答网友问题时也曾经说过 , 一条劣质信息可以通过互动变成优质信息 , 这是否也是您当年创办雪球社区的一个核心理念?
方三文:的确是这样的 。 比如说我曾经跟同事讨论 , 什么样的帖子有价值?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标准:首先 , 回复多的帖子一定有价值 。
这条标准看起来有些粗暴 , 但它是有理由的 。 回复多的帖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回复在原来主帖的出发点上 , 进行了大量信息和思路的补充 , 可能这个问题刚开始提出的时候 , 非常糟糕 , 没什么信息量 , 但是通过跟帖的不停补充 , 最后加起整体的信息量很大 。
第二点 , 我认为跟帖可能比主帖的价值更高 。 这一点是到目前为止 , 很多做UGC(用户生成内容)的人都不愿意承认的 , 他们总是认为主帖价值更高 , 但其实不一定 。
我举个例子 , 一个特别优秀的投资者 , 发起主帖的意愿大都是很弱的 , 哪怕他今天挣了100个亿 , 他也不太可能发起一个话题来谈这件事 。 但可能别人问到他 , 请问某某先生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 , 正好触到他的痒处 , 于是他洋洋洒洒回复了一大通 , 这个跟帖就很有价值 。
我还有一个看法 , 就是帖子的价值 , 跟字数和形式没有什么关系 。 过去 , 我们这些做过传播工作 , 尤其是在学校里受过写作训练的人 , 都有自己的写作范式 , 对写作的内容 , 包括标题、结构、起承转合都有很多要求 ,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该或者必须这么来表达 , 有时候只需要几个字 , 效果可能比一篇文章还好 。
所以总结起来 , 我的看法就是三点:1、回复多的帖子一定有价值;2、跟帖可能比主帖更有价值;3、帖子的价值跟字数、形式没什么关系 。
我的这本书《世风日上》也是这样 , 没有按照传统写文章的写法来写 , 读者也不用按照传统读书的方式来读 , 你可以随便翻一页打开 , 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话题 。
《巴伦周刊》中文版:我觉得这三点判断标准跟雪球社区的氛围非常吻合 。 您认为雪球凭什么能够吸引段永平这样的投资高手以非常平等的姿态来跟网友对话?
方三文:首先 , 我不可能给他钱;第二 , 在我创办雪球之前 , 我跟段永平没任何交集 。 所以我觉得还是因为雪球满足他的某些需求 , 让他觉得这个地方有趣 , 才会愿意留下来 。
那么会是什么需求?人的需求非常复杂 , 从投资上来说 , 一个重要的方面肯定是信息获取 , 第二就是跟人交流 , 获得一些别人的看法 , 其实段永平对雪球上很多用户的看法也觉得很有趣 , 他认为有些看法是他之前从来没想到过的;第三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 。 我觉得人都是寂寞的 , 无论他有多少钱 , 位置有多高 , 总体上都很寂寞 。 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人能够互相交流 , 就能够缓解这个寂寞 。
《巴伦周刊》中文版:在雪球之前 , 国内有这样的投资者社区吗 , 还是说雪球跟以前的都不一样?
方三文:以前也有类似的投资社区 。 比如说在早期的时候 , 买A股的去东方财富的股吧 , 买美股的去雅虎BBS , 都各自有这样的社区 。
但是雪球做了两件事 , 第一是把社区 , 和股票行情、资讯和数据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 后来我们还把交易整合在一起 , 从行情、资讯、数据、交流再到交易 , 完成了一个闭环 , 对用户来说很省事 。
第二是我们在社区运营方面花了一些功夫 。 但是我们花的功夫 , 可能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种功夫 , 比如我们去认定哪些用户是好的 , 哪些用户是不好的 , 哪些内容是好的 , 哪些不好 。 恰恰相反 , 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我们没有办法定义什么是好用户和好内容 , 而是让用户自己来选择和定义 。
在雪球上 , 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不一样 , 甚至用户可以自己来制定规则 , 比如说我发帖子 , 别人不能回复我 , 或者我发帖子 , 只有特定人能回复 。 我们在用户自定义内容和规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 可能正是这些产品特性 , 让雪球吸引了一部分用户 。
《巴伦周刊》中文版:虽然您不是学经济和金融专业出身 , 但对于经济和金融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 那么您是如何建立这个理解框架的?
方三文:先说一个题外话 , 我曾经把在雪球上聊过的投资类内容 , 结集出版过一本书《您厉害 , 您赚得多》 , 后来很多人说非投资内容也很有意思 , 也可以出一本书 , 我觉得也行 , 然后就出了这本《世风日上》 。
但是这本书最后上架销售的时候 , 所有的平台还是把它归入到金融投资类 , 现在基本上也是各个平台金融投资类的销售第一名 。 我感到很困惑的是 , 这本书里我没怎么谈投资 , 为什么还是把它算作金融投资类?
前几天我准备搬家 , 在家里整理书架 , 按照传统的图书馆分类来给我的书梳理分类 , 我发现我的书大概可以分成三类 , 一类纯文学类的 , 比如文学作品和评论 , 我发现在我的书里面占比 , 远远不符合我中文系的出身 , 虽然我觉得阅读文学作品能够带给我很好的精神享受 , 但我真的盘点一下的时候 , 我发现它占比很低;第二类是社科历史类的 , 比第一类多 , 但是最多的还是第三类:金融投资类 。
所以从品类上来说 , 商业投资是核心 , 外层是社科历史 , 再外层可能是审美或者精神 , 我的知识大概是这样一个结构 。 另外 , 我觉得看书只是获取知识的一个渠道 , 跟人交流 ,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跟朋友交流 , 也是非常重要的来源 。 投资做久了 , 你一定会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
《巴伦周刊》中文版:您的基本投资观念是怎么样的 , 您是如何形成这个观念的?
方三文:归根结底 , 我肯定是一个市场原教旨主义者 , 我认为市场是大部分事情的解决方案 , 但同时我又是一个不可知论者 , 或者有限认知论者 , 我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方案能够全面地、完美地、长时间地解决所有问题 。
公司股价长期来说是由公司的商业价值决定的 , 但是股价的短期涨跌完全无法预测 , 同时 , 公司股价的涨跌跟公司的商业表现之间不是完全线性的关系 , 公司短期经营的波动跟股价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 。 我们要从公司商业层面出发来判断公司的长期价值 , 但这里面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关系 。
这个理念是怎么形成的?可能是自然而然多年的经历形成的 , 很难说是因为看到某一本书就形成的 , 比如说大量阅读和跟人的交流 , 还有自己的社会实践 , 慢慢得出了这么一个理念 , 不是来自于任何一本具体的书或者人 。
【方三文:在更长的时间面前,谁都是个傻瓜】《巴伦周刊》中文版:很多投资者的投资方式是严谨地研究企业、跟踪财报 , 掌握一手信息 , 也有些投资者只是看看别人的研究成果 , 雪球网友称为“抄作业” , 您觉得这两种方式都可行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