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从物理博士到“欧洲大婶”
华实人物2019-07-05 14:00:14
2007年 , 默克尔访华 , 去了南京 。步入索菲特大酒店的总统套房 , 惊了!足足有400平 , 比她德国的家还大!没敢住 , 换了间70平的商务客房 。次日吃饭 , 礼仪小姐毕恭毕敬地请她入座贵宾包间 , 她却转身进入旁边的自助餐厅 。事发突然 , 服务员手忙脚乱帮她取食物 , 默克尔说不必 , 可推脱中一块面包掉在了地上 。还没等旁人反应 , 她就躬身捡起面包放入自己的碟中 , 后来吃得很香甜 。
中国人很奇怪 , 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的领导人 , 《福布斯》杂志评出的世界最具权势女性的No.1 ,居然低调得这么自然 , 像邻家的婶婶 。看来在德国当官一定很无趣 , 还不如在咱的穷乡僻壤做个乡长威风 。
可默克尔自觉有趣 。总理官邸她没去过 , 和老伴儿住在自己的小家里 。早晨步行两公里到办公室 , 起晚了就骑单车 。下了班 , 逛逛超市 , 买买菜 , 一家人热腾腾吃顿晚餐 , 生活满是温馨的情趣 。
在默克尔身上 , 人们看不到政治家常有的浮夸 , 相反 , 她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绩所铺垫出来的从容 。那是2005年默克尔刚当选德国总理时 , 接过的是前任施罗德留下的烂摊子:连续7年财政赤字超标 , 失业率高达12.6% , 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出口 。
施罗德怎么搞的?不同于“英美模式” , 一直以来 , 德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奉行的是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尔贝尔(Michel Albert)《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中提出的“莱茵模式”:强调社会福利和劳工权利 , “生”有津贴、“学”有补助 , “闲”有救济 , “住”有支援 , “老”有社保 , “病”有医保 , “死”有安慰 。把人民照顾得美滋滋 , 不工作躺在家里挣的钱比上班还多 , 所以干嘛那么辛苦?“莱茵模式”德国不及北欧国家玩的好 , 结果国家开始入不敷出 , 人民越发不思进取 。
可默克尔一上台 ,就将国企卖掉套现 , 把增值税从16%上调到19% , 高收入人群个税从42%上调到45%——所谓“开源”;停增社保 , 掐断医保补贴 , 将养老金数额和退休时间挂钩——所谓“节流”;以断掉失业救济金相威胁 , 逼失业年轻人接受政府安排的工作——所谓“抓就业”;加大对能源、通信、航天、环保、生物等未来关键领域投资——所谓“调结构”;推进原东德落后地区经济改革 , 缩小区域差距——所谓“促平衡”;当然还有“拉内需” 。
这一系列举措 , 直指德国经济沉疴 , 既解近渴 , 又引远水 ,不仅使德国经济很快恢复了活力 , 而且充满了后劲 。到了2009年“欧债危机” , 全欧洲都趴着流泪 , 德国却跑着大笑 , 一举成为欧洲领袖 。
所以德国老百姓就是要投她 , 请她连任四届总理 , 至今干了14年 。可默克尔却说:“我最大的愿望是只和最亲密的家人在家里没有任何约束地过生日 。 ”
时间拨回到1954年 , 一个名叫安格拉·多罗特娅·卡斯讷的女婴 , 降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牧师家庭 。在未来的24年里 , 她根本不知道某天自己会改名“安格拉·默克尔” 。
幼年默克尔好在我们有上帝视角 , 看到她未出满月就被父母抱去了东德(民主德国) ,定居在勃兰登堡州一个叫克维措的小村庄里 。什么概念?相当于从上海举家搬迁到青海的一个贫困村 。
默克尔父母究其原因 , 默克尔后来在追忆父亲时说:“父亲是希望教会能从空虚的精神世界解脱出来 , 注重现实 , 而不总远离生活 。 ”
推荐阅读
- 神剧解说|一位上尉军官与博士女友的十年之约
- 特朗普的历史使命
- 关于东京博士的观点,稍微说道一下
- BGL:女博士宿舍床上摆布偶被通报
- 海底探探|初中物理干货: 物理电路动态变化专题精讲, 例题+训练, 学霸都在看!
- 夹边沟的唯一一位哈佛博士生
- 企鹅童话|34岁博士要丁克,母亲怒生二胎:不让我做姥姥,我让你做姐姐
- 34岁女博士丁克,57岁母亲赌气生二胎
- 龙猫|读博费时又费钱? 补贴加奖金, 许多在读博士生实在比上班还赚钱
- 北晚新视觉网|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他说:能发挥所长,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