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探寻中华文明记忆,从这里说起 ——听考古专家栾丰实教授谈中华文明探索的几个要素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探寻中华文明记忆 , 从这里说起 ——听考古专家栾丰实教授谈中华文明探索的几个要素
本文插图
【文化大观|探寻中华文明记忆,从这里说起 ——听考古专家栾丰实教授谈中华文明探索的几个要素】
栾丰实山东烟台人 , 原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 。 兼任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龙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和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山东省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 。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 从新石器时代分散不均的原始部落到如今和谐统一的泱泱大国 , 中华文明如璞玉般 , 经岁月长河打磨后成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不老传说 。 但从古至今 , 人类对早期文明的探索从未停止 。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那个神秘又遥远的早期文明是什么?这些疑问 , 既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文化自觉 , 也是值得不懈探索的科学命题 。 在史书之外 , 在文字之前 , 文明的起源隐藏在一件件文物和一处处遗迹中 , 这是考古学给我们呈上的一份答案 。
探索中华文明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 判断“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这是研究中华文明的首经之路 , 目前学界讨论最多的主要为农业、城址、青铜器等几个要素 , 但它们在文明演进中是何角色?又是如何通过它们解密早期文明的社会结构?齐鲁文明在中华文明中是何位置?山东大学栾丰实教授带领我们穿越时代 , 一起探寻中华文明最初的记忆 。
“新石器革命”与农业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 , 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 , 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称早期农业的产生为“新石器革命” 。 “早期农业产生之前为旧石器时代 , 经济活动是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攫取经济 。 生产性经济农业的产生 , 使人类摆脱了对大自然的完全依赖而进入新石器时代 ,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进步 , 分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变得聚集且统一;随着后期经济发展使社会结构复杂化 , 最终形成了国家 。 ”栾丰实教授指出 。
如何判断早期农业发展程度、起源时间 , 就需要通过具体考古遗址的研究为我们揭开面纱 。 “比如过去的主要生产方式是采集、狩猎和捕渔 , 很多陶器上都有采集和渔猎生活的写实或者抽象的反映 , 而农业产生后也留下重要线索——粮食 。 距今八千年前后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 发现十余万斤碳化和灰化的黍和粟 , 而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则发现大量稻作遗存 , 它们都是人工栽培并非野生 , 这是说明农业存在的最直接证据 。 除了农作物之外 , 农业工具发现的也很多 , 这些考古发现都证明当时的中国确实有了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 。 ”但如何在考古发掘中发现这些在地下保存了几千年的粮食踪迹呢?
栾教授继续说道:“过去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们生前吃什么多是靠推测 , 因为小米粒等粮食碳化以后混杂在土里眼睛根本看不见 。 现在发明出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可以获取这一方面的资料 。 例如:对文化堆积土进行水洗浮选 , 可以获取和农作物在内的碳化植物类遗存;运用碳氮同位素检测技术 , 可以判断人们生前的食物结构 , 如在鲁东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 检测发现大型墓葬的墓主吃大米较多 , 普通的社会成员则以吃小米为主 。 另外 , 从土壤中水稻植硅体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 可以为寻找包括稻田在内的稻作遗存提供重要线索 。 ”因此 , 随着大量现代科技手段在早期农业考古中的应用 , 透过农业发展洞察早期社会文明的方式也更有说服力 。
城址发掘与政权文明
除了对农业的考察 , 城址的发掘也为探索早期文明开辟新的天地 。 城市的发展体现着文明进程 , 对此栾教授说道:“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同步进行 , 这里的国家包括一些文明初期的地方政治实体 , 也被认为不太成熟的早期国家 。 城墙、宫殿以及专用于战争的武器的出现 , 是国家政权产生的重要标志 , 因此 , 早期城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探讨国家的形成、文明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 ”
推荐阅读
- 中国文化|收下这份新春好物清单,悦迎“虎”年
- |80万年轻人购买“职场文化”教程,背后的百亿市场值得深思!
- 传统文化|舊藏和田玉籽料“莲纹佛管” .
- 考研|超9成年轻人都想学酒场文化,酒场文化竟催生了专门的职业?
- 中国传统文化|期待服装品牌站稳国潮风口
- 中国传统文化|郎朗两口子合体,吉娜穿旗袍“小蛮腰”太抢镜,别人P都不敢这样P
- 企业文化|职场中,职业功劳,没有苦劳?
- 艺术品|翡翠为何越来越火热?除了文化底蕴外,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 企业文化|当你脑袋开窍,悟到这15点,做事会如鱼得水!
- 企业文化|穷人家孩子,学医学师范是好选择?教师:都不要学,认真你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