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台湾女作家本是天津人
_原题是:台湾女作家本是天津人
台湾著名作家张秀亚 , 一生著作颇丰 , 作品获奖无数 , 极大地影响了台湾下一代女性作家的成长 。 张秀亚虽然在台湾成名 , 但她其实是从天津走出去的大家 。 1919年9月16日 , 张秀亚出生于河北沧县(今黄骅县) , 7岁时举家迁入天津 , 进入天主教主办的天津贞淑小学(即现在的狮子林小学)学习 。 这一时期 , 根据来新夏先生主编的《天津历史与文化》记载:“天津的军事、法政、医学、水产、工程技术教育和职业、师范、女子、幼儿、留学及各种社会教育 , 各种门类、性质与等级的学校在全国均走在前列 。 ”同时 , “1912年至1921年 , 天津新建的小学就有26所;至1927年 , 天津新建的中学有20所 。 ”学校数量的增加必然扩大了入学率 , 也给像张秀亚这样流落天津的平民子弟提供了上学机会 。
原名北洋女师学堂的省立女师是中国最早的、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女子学府 。 1931年 , 张秀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后 , 开始尝试文艺创作 。 她经常在校刊上发表诗作 , 后来又频频向当时北方各大报的文艺刊物投稿 , 作品经常发表在《大公报》的《小公园》《文艺》、《益世报》的《文学周刊》、《庸报》的《诗刊》等 。 张秀亚天资聪颖又肯下苦功 , 当时由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柳无忌主编的《文学周刊》 , 曾多次刊发她的散文和诗 。 同时 , 她还受到著名作家沈从文和《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萧乾的鼓励 , 并获得“北方最年轻的作家”的称号 。 高中毕业前夕 , 她将在各报副刊以及《国闻周报》和《武汉日报》文艺版(当时由著名作家凌叔华主持)上发表的作品 , 汇集成了小册子《在大龙河畔》 。
《在大龙河畔》是小说和散文的合集 , 标志着张秀亚文学创作的正式起点 , 1936年12月25日由天津北方文化流通社出版 , 属于海风丛书第一辑第一种 。 作为抗战前夕天津现代文学界最重要的青年文学社团之一的海风社 , 除了定期发行刊物《诗歌小品》外 , 也出版丛书 。 张秀亚曾是海风社的一员 , 参与编辑散文和小品版块 。
1937年 , 张秀亚考入北京辅仁大学文学院就读 , 与燕京大学的同学主编大学文学季刊《文苑》 。 大学毕业后 , 因不堪日伪骚扰 , 张秀亚辗转至重庆 。 此时 , 原天津《益世报》亦迁徙至大后方 , 张秀亚遂出任其副刊《语林》的主编 , 兼任该报社论委员 。 抗战胜利后 , 张秀亚返回母校辅仁大学任教 , 1948年前往台湾 。 由于国民党意识形态的钳制 , 身在台湾的张秀亚极少提及海风社的个人经历 , 然而她在作品中经常回忆的诗人祥羽(有时又作羊羽) , 正是海风社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爱国诗人邵冠祥 。
【张秀|台湾女作家本是天津人】如果用树木来比喻 , 张秀亚虽然是在台湾开花结果 , 但她文学生命的成熟却完全是在大陆 。 近代天津开放变革的社会风气以及由此逐渐形成的完备的中小学教育体系 , 为张秀亚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0世纪30年代天津报业的发达以及编辑们的细心培养 , 都为“作家张秀亚”的诞生提供了最适合成长的文学母腹 。
推荐阅读
- 人工降雨|台湾空中洒水8吨,这就是人工降雨?分析:或为暖云增雨一种方式
- 台湾|台湾官员下跪求雨,气候危机一触即发?当地网友:无聊,每年都搞
- 蚧壳虫|小小蚧壳虫有多厉害?能直接引发台湾凤梨事件?专家:合情合理
- 大陆|大陆暂停购买是因台湾凤梨种植技术外流?岛内再传奇葩言论
- 教你做台湾家常菜“苍蝇头”,口感香甜,下饭超赞,做法简单美味
- 大陆|大陆离不开台湾凤梨?网友科普:来看菠萝的海!
- 香港|香港或跟进大陆禁台湾凤梨:若发现病虫害将拒入境
- 莲雾|数次让水果检疫如临大敌,台湾莲雾上的米尔顿姬,危害有多大?
- 菠萝|为忽悠台湾民众多吃凤梨,台媒果然用上这招了
- 疫苗|“还打什么疫苗,快吃台湾凤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