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古人如何玩转“冲浪”?( 三 )


靖康之耻后 , 宋室南渡 , 定杭州为临时行在 , 江南更加繁华 , 钱塘观潮迎来空前热潮 , 南宋官方将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定为观潮节 ,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 冲浪发展到一个新顶峰 。
【观潮|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古人如何玩转“冲浪”?】南宋人吴儆的《钱塘观潮记》详细记载了南宋时钱塘弄潮的盛况 , 流程大体如下:
(1)参加冲浪者 , 提前一个月在城内树立旗帜 , 写上自己姓名 , 热爱观潮的市民纷纷宴请自己支持的冲浪者 , 并凑钱作为酬劳 , 准备在观潮之日予以犒赏 。
(2)观潮之日 , 潮头迫近海门时 , 冲浪者脱掉衣服 , 手执旗帜等物 , 排成队列 , 迎接潮头;潮头沿江而上 , 迫近堤坝时 , 冲浪者纷纷迎面冲上潮头 , 开始冲浪表演 。
(3)冲浪水平有高低 , 有的艺高人大胆 , 始终独立潮头 , 超乎众人之上;有的随波逐流 , 随着潮头上下起伏 , 尽皆精彩 。
(4)潮水退后 , 根据表演水平犒赏 , 出人众人之上者 , 相当于头号明星加冠军 , 名利双收 , 其他参加冲浪者也能获取一定酬劳 。
观潮|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古人如何玩转“冲浪”?
文章图片

南宋时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还记载了钱塘弄潮的独特道具 , 精彩场景:
观潮 , 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 , 以大彩旗 , 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 , 各系绣色缎子满竿 , 伺潮出海门 , 百十为群 , 执旗泅水上 , 以迓子胥弄潮之戏 , 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 。
根据这段记载 , 参与弄潮的冲浪儿至少有一百多号人 , 有的拿着大彩旗 , 有的拿着各色小伞 , 有的拿着各色绣缎子的竹竿 , 勇立潮头 , 戏波弄涛 , 潮头越大 , 他们越高兴 , 弄得越欢 , 轻松自如 , 变化多端 , 其速度、力量 , 其惊险、刺激 , 比现代冲浪运动有过之而无不及 。
更有甚者 , 还有一些艺高人胆大者的艺人也跃上潮头 , 在浪尖上踏步跳舞 , 表演起傀儡(木偶)、撮弄、百戏等杂耍 , 如此绝妙技艺 , 更是难上加难 , 令人叹为观止!
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对冲浪者的矫捷身姿有更加精彩的描述:
皆披发文身 , 手持十幅大彩旗 , 争先鼓勇 , 泝迎而上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腾身百变 , 而旗尾略不沾湿 , 以此夸能 。
现代冲浪是空手踏板 , 顺势而为 , 古人弄潮则是手执红旗 , 变化多端 , 却还能"手把红旗旗不湿" , 其技术难度更胜一筹 , 即便现代冲浪世界冠军穿越到宋代 , 恐怕也要望尘莫及!
观潮|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古人如何玩转“冲浪”?
文章图片

结语
冲浪有着悠久历史 , 却只在吴越一带流行 , 这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密切相关 。 钱塘江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钱塘潮的旷古奇观 , 而冲浪运动则反映出吴越人骨子里的尚武精神 , 他们敢于挑战 , 永不服输 , 敢做狂涛巨浪中的弄潮儿 , 令人神往 。 如今 , 很多人认为冲浪运动发源于外国 , 是外国人的专属 , 但历史告诉我们 , 我们的吴越男儿在一千年前便已经勇立潮头 , 笑傲天地之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