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经历记者节在“国家名片”上运行的轨迹( 二 )
兴许是有同感 , 并记住了我为发行《采访人员节》邮票发出的呼声 。11月8日过后没几天 , 我意外地收到了《中国集邮报》蔡旸、《中国邮政报》李潮和《邮政周报》李湘分别寄来的《采访人员节》纪念封 。这让我既惊喜又兴奋 , 对三位北京同行兼邮友如此善解人意而心生感激 。
在与新闻邮人共同分享节日快乐之时 , 弥补了我这个邮迷采访人员过节没有邮票、没有封片之憾 。此后的岁月里 , 我不时将纪念封拿出来观赏 。这见证了我们作为同行同好的一段情意 。
同属邮政领域 , 这两款纪念封却是分别设计印制 , 各有特点 。蔡旸寄的封是中国邮电新闻工作者协会印制的封 , 由北京艺苗邮品艺术公司设计 , 图案为一只鸽子在飞翔和数据带 , 一台电脑屏幕放射出11·8和采访人员节的艺术字体 , 还有新闻报道篇目 , 体现了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 印制的纪念戳上刻有“新中国第一个采访人员节纪念”和“2000.11.08”的文字 。
李潮、李湘寄来的封 , 系中国邮政报社专门为采访人员节印制 , 由著名邮票设计家阎炳武设计 , 并印有编号CNPN-1 , 画面为照相机和绽放的花瓣 , 上方印有“贺新中国第一个采访人员节”文字 。两款纪念封图案在表现采访人员工作特点上 , 传统和现代兼顾 , 内容上互为补充 , 交相辉映 。所贴用的邮票 , 均选用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民族大团结》 。
《采访人员节》邮票发行听设计者讲述幕后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17年11月8日 , 正值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 , 中国邮政终于在这一天发行了《采访人员节》纪念邮票 。我们新闻邮迷翘首以待的愿望得以实现 。
情意不解 , 情缘难舍 。在邮票发行之前 , 我又有幸采访到了该票的设计者韩秉华老师 , 听他讲述了这套邮票的设计经过和主题构想 。
韩老师是享誉海内外的香港著名设计师、艺术家 , 长期从事设计、绘画、雕塑及公共艺术创作 , 曾参与修改和设计定稿了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 设计了香港回归吉祥物中华白海豚 , 还有上海公共交通卡、上海世博会海报及宣传礼品 , 上海国际电影节及上海国际电视节奖杯 , 等等 。就在《采访人员节》邮票发行前半年多 , 他还为中国邮政设计了《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纪念邮票 。
《采访人员节》邮票图案 , 采用了具有现代感的构成手法及色彩表达方式 。韩老师告诉我说 , 邮票中心图为一支传统钢笔造型 , 表现采访人员主要以文字工作为主的职业特征 , 象征着采访人员秉持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的专业精神和自信风范 , 同时有妙笔生花之寓意 , 揭示“铁肩担道义 , 妙手著文章”的内涵 。
左右两边是两个半圆球 , 也似蝴蝶翅膀图型 , 并不完全对称 , 与钢笔组合呈现出一种放飞的形态 。左边球体用银色方块构成的网格状 , 右边球体为曲线组合的数字化界面 , 隐喻地球和现代网络体系 , 表示在新媒体时代 , 新闻传播媒介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
在两边的球型区域 , 有若干表现新闻采编工具和装备的图标穿插其间 , 左边有笔和稿纸、照相机、键盘和鼠标、十三号卫星 , 右边是麦克风、摄像机、录音笔和地面发射站 , 8个符号既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类采访人员的工作特点基本概括出来了 , 也突出了当代采访人员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
韩秉华老师介绍 , 设计《采访人员节》邮票时 , 铅笔稿画了三个 , 彩色提案草稿画了一个 。画面上元素较多 , 为了画有所据 , 他还特意把自己收藏了几十年的一支老式钢笔找出来当参考 , 重新简化图形 。正式图稿出来后 , 在送交中国记协和邮票发行部门审查时 , 整体造型没有大改 , 局部调整则多次 。韩老师说 , 主要是左右两边的图标反复更改变换 , 像卫星和地面发射站等 , 因款式和型号有多种 , 换了几次图形 , 在专家建议下 , 卫星改用了当年4月12日发射的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 。修修改改 , 光是在这些小图型上调整所花的时间就有一个月 , 而且图案全部是重新画的 。
推荐阅读
- |国家喊生娃没辙了?专家提议“放开三孩”
- 《火星情报局5》杨芸晴分享被告白浪漫经历
- 环球时报|美国记者现场直播风暴灾情,桥面突然坍塌
- 新华社记者|镜观中国
- 美方|商务部发言人就美方禁止美投资者对部分中国企业进行投资答记者问
- 格斗|中国武警拳王的格斗路:军队经历让我更有拼劲与耐性
- 科学|科学奇闻,有生之年,人类有可能会经历的宇宙大事件
- 算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算法”?
- 21金融圈|打破刚性兑付时代真的来了!,踩雷基金一个月最大跌幅超10%!信用债经历“惊魂”一周
- 中国新闻网|外国留学生在广西的双十一“剁手”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