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作家群|杨晓敏:聚焦人性中的细微差异|吴万夫小小说简论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杨晓敏:聚焦人性中的细微差异|吴万夫小小说简论
聚焦人性中的细微差异
文/杨晓敏
来源:杨晓敏自述(微信公众号)
中原作家群|杨晓敏:聚焦人性中的细微差异|吴万夫小小说简论
本文插图

吴万夫创作起步较早 ,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即发表了小小说处女作《弟弟》 。 此后 , 他在小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各个领域 , 均取得了不俗的佳绩 , 作品在全国报刊上遍地开花 , 直到现在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 。
在庞大的小小说写作队伍中 , 吴万夫创作的小小说数量虽然不多 , 但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目光敏锐 , 文笔犀利 , 替底层人物画像 , 代底层草根发声 。 他甚至自称是一个漂泊在路上的流浪者 。 这也许与吴万夫特殊的生活与工作经历有关 , 让他对底层小人物关注尤多 , 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 也就更为深刻 。
《坠落过程》是吴万夫的代表作 , 也让他为此成名 。 这是一篇有着明显社会杂闻痕迹的小小说 , 它或者就脱胎于某一时段作家看到、或者听来的一段新闻 , 但经过巧妙的剪裁与构思 , 一则社会杂闻亦可以成为一篇小小说佳作 。 此篇作品刊出后 , 给作家带来广泛声誉 , 曾入选多种精华选本 , 还曾被翻译到海外 。
爱能创造超自然的奇迹 。 在儿子坠楼的瞬间 , 一位母亲绕过所有的障碍物 , 穿过十几米宽的马路 , 接住了儿子 , 避免了一场人间惨剧 。 故事非常简单 , 情理也不复杂 , 难能可贵的是 , 作家没有刻意渲染 , 又能剪裁得当 , 在冷静从容的叙述中 , 完成了对这一“坠落过程”的讲述 。 无法复制还原的坠落场景 , 愈加彰显出母爱的伟大 , 结尾旁逸斜出式的渲染 , 让这篇作品动人心弦 。
《我欠王鸽一枚蛋》可谓一篇黑色幽默作品 。 作者以轻松诙谐的语调 , 讲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又耐人寻味的报恩故事:“我”因生一种怪病需要特殊的药引 , 得朋友王鸽的帮助 , 也从此走上难以言说的报恩之路 。 恩人王鸽几乎随时都在提醒曾给“我”的恩情 , 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我”的回报 。
滴水之恩 , 当涌泉相报;赠人玫瑰 , 手留余香 , 这样的中华传统美德 , 就在如此怪异的交往中渐渐变了味道 。 “我”由最初的感激到厌倦 , 到最终孤注一掷 , 以生命还上对恩人欠下的一枚蛋的恩情 。 极为讽刺的是 , 纵然如此 , 恩人王鸽依旧没有醒悟 , 他以为是自己成就了“我”的一世英名 。 也正是这样荒唐的想法 , 带来小小说荒唐而意外的结局:“我”听到王鸽的感慨 , 竟然因愤怒而死而复生 。 “接下来的事情 , 就是我该考虑如何继续努力报答王鸽了……”后事究竟如何收场 , 恐怕谁也说不清了 。
作品在短短的篇幅里写活了“我”与“王鸽”两个人物 , 尤其王鸽 , 其人其事 , 其言其行 ,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绝不罕见 。 他们也许心肠不坏 , 遇人有难也愿出手相助 , 却又唯恐为人忽略忘记 , 时时以恩人自居 , 透露出人性中自私丑陋的一面 。
大千世界 , 如一个瞬息万变的万花筒 , 各种奇闻怪事 , 层出不穷 。 尤其是网络发达的现在 , 一件偶然事件的发生 , 很可能在网上引起全民关注与轰动 , 发展成新闻热搜 。 很显然 , 吴万夫对社会与底层人生的关注 , 除了留心体味人性中的细微差异之外 , 也有一部分来自于网络或电视媒体这些平台与窗口 。
《建立在一元钱上的爱情故事》似一首清新而又浪漫的青春歌谣 , 叮咚弹唱着青春与爱情的美好 。 贫家男孩秋林 , 因一份青春的躁动而无意中追随一美丽女孩走进一家储蓄所 , 身为储蓄所职员的女孩小含没有大惊小怪 , 而是热情大方的为秋林办了一张一元钱的银行卡 。 自此 , 这张银行卡即成为男孩秋林奋斗的源泉 , 也成为他和小含爱情的纽带 。 一段起于莫名冲动的跟踪故事 , 最终演变成一段幸福美满的姻缘 , 这样的爱情美丽浪漫如一个童话 , 细读之下 , 却亦有着她植根的现实土壤 。 现实中不只有拜金女 , 更有小含这样心灵纯净的女孩 , 如一道道清新亮丽的风景悦人心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