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热衷讨论世界的不正常,但是究竟什么是正常?( 二 )

人们热衷讨论世界的不正常,但是究竟什么是正常?
credit to: Julien Pacaud然而 , 我们也需要反思 , 是否是这些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使我们变得草木皆兵了呢?如果以一种工具理性的视角来看 , 为了满足一时的愉悦 , 诉诸于约会软件是再高效不过的解决方法 , 因为大家都认为 , 与他人达成信任的成本越来越高且收效甚微 。人们热衷讨论世界的不正常,但是究竟什么是正常?
credit to: Julien Ana Zibelnik但我觉得 , 这种不安感的来源并不是 PUA 大师、洗脑专家和骗子变多了 , 只是信息的流通和媒体的渲染使我们的认识产生了变化 。 我们依然渴望信任 , 渴望爱情和友谊 , 并且十分清楚约会软件并不能真正填补内心的缺口 。但是 , 我们对外界的担忧胜过了对亲密的渴望 。 在这样一种充斥着不安感的言论环境下 , “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我们选择了自私并且有能力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 这只是在以一种消极对抗的姿态来自保 , 或者宁可不选择 。自我的异化:为什么现在的人更重视自己 , 又不断在反对自己?人们热衷讨论世界的不正常,但是究竟什么是正常?
credit to: Eric KoganN:个人主义盛行的如今 , 人们是非常重视“自我”的 。 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是非常主流的观念 。 但这种完善和实现 , 又是时刻都在否定我的 , 人们把注意力放在未来那个读更多书、完成更多步行数、听完更多课的那个我上面 , 用一种非常积极的、肯定的态度来宣告当下自己的“不足” 。为什么如今每个人都非常重视自己 , 自己却似乎成了自己的敌人 , 不断在反对自己?人们热衷讨论世界的不正常,但是究竟什么是正常?
credit to: Thomas Albdof赵冰:当代人内在行为的两大指导关键词:一个是竞争 , 一个是超越 。 人类学家项飚讲的“内卷”背后 , 可能指的是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成为生活导向 , 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和生活和资源分配方式 。 ”哲学家韩炳哲讲的”绩效社会” , 是说社会从告诉你“应该做什么 , 禁止做什么”变成鼓励你“你能够 , 你可以 , 你一切皆有可能” , 其中都谈到了现在这种当代人不断鞭打自己 , 以保证自己变得更好 , 或者不变得更差的处境 。人们热衷讨论世界的不正常,但是究竟什么是正常?
credit to: Thomas Albdof互相竞争和自我超越 , 会让社会和个人都变得更好 , 但问题是 , 究竟要竞争和超越到什么程度 , 以及谁在让我们竞争?很显然 , 近几年“太卷了”“打工人”“韭菜”这些流行词 , 已经展示了人们的疲倦 。就像项飚说的 , 竞争不是双方 , 而是三方关系 , 那个制定竞争规则的第三方 , 造成的“目标上的高度单一”“价值评价体系的高度单一”“竞争方式的高度单一”以及“奖惩方式的高度单一”这四种单一化的竞争环境 , 或许才是让自己困在拥挤赛道上下不来的最大原因 。人们热衷讨论世界的不正常,但是究竟什么是正常?
credit to: Thomas Albdof炊事班克:从概念上来讲 , 完善 , 意味着目前的自己并没有那么好 , 所以才需要完善 , 因此完善自己必然带来的结果就是否定自己 。 反过来 , 如果一个人不否定自己 , 那么他也就会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好了 , 自然也就没有要完善自己的必要 。于是 , 下一个问题其实是 , 是否有必要为了不否定自己 , 所以放弃完善自己的目标?显然不是这样的 。 人有责任成为更好的自己 , 如同古典哲学家所说的 , 如果不完善自己 , 那么人拥有的自制和理性又有何用 。 否定自己必然是痛苦的 。 但是在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之间 , 人大多都会选择做前者 , 而不是后者 。人们热衷讨论世界的不正常,但是究竟什么是正常?
credit to: Thomas Albdof薛晨如:如今我们在各种语境中频繁地讨论“异化”一词 。 有趣的是 ,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 马克思最初表达异化所使用的是“Estrangement”而并非"Alie-nation" 。 虽然在译稿中这两个词都被译为“异化” , 在他后来的使用上也几乎可以互换 , 但在表达“自我异化”的时候 , 通常使用的是“self-estrangement” 。较之于 alienation 所强调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被客体化的过程 , self-estrangement 更侧重于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疏离状态 , 或者说在劳动分工下所产生的类似原子化的状态 。人们热衷讨论世界的不正常,但是究竟什么是正常?
credit to: Romain Duquesne正是由于这种状态的产生 , 加剧了个人主义的盛行 。 然而 , 这种异化的结果又并非真正的“原子化社会” 。 “反对自己”的现象恰恰印证了我们依然处于一种集体化的社会实践当中 , 我们依然是社会化的人而非原子化的个体 , 因为这种自我苛求正是来源于与他人、与社会中的其他个体作比较 。过去 , 人们以上 帝作为“完美”的参照 , 不断地自我完善是为了向上 帝靠拢 。 如今我们失去了这一参照物 , 只是惯性般地复制主流观念为我们灌输的通达“优秀”的行为 , 把实现“优秀”的工具——读书、自律、学习、运动——误认为是优秀本身 。 当然 , 在这个过程中 , 铺天盖地的健身软件和知识付费广告也不可谓不是建构这种观念的帮凶 。 当失去了参照的标准 , 与身边人作比较并不断地否认自身 , 便在无意识中成为一种循环往复式的机械行为 。工作的异化:身为韭菜的出路在哪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