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圈的“澜起公式”
文/杨健楷来源/远川科技评论(ID:kechuangych)A股的芯片上市公司创始人中 , 有一人创下了四个“第一” 。1994年第一个留美回国 , 1997年第一个在大陆创建真正国际化的公司 , 2001年第一个通过海外并购上市 , 2019年第一个美股私有化后登陆科创板 , 凭借供货英特尔的爆发性业绩增长 , 成为大陆唯一一个不靠并购 , 在上市首日即突破千亿市值的芯片设计公司 。创下这四个“第一”的 , 是杨崇和 , 澜起科技的创始人 。杨崇和30年前工作于硅谷 , 26年前回到上海 , 23年前跟随港台业者创建新涛科技 , 19年前完成公司收购 , 16年前领衔创立澜起科技 , 7年前带领公司美股上市 , 6年前私有化回国 , 1年前公司登陆科创板 。这种经历 , 可以说是中国芯片设计业的“典型模板” 。杨崇和的三十年 , 是中国芯片设计业的黄金三十年 。 他开创的澜起科技 , 代表了大陆芯片设计业的一般规律 。 在人和、地利与天时的共同作用下 , 大陆的芯片设计公司近年来快速崛起 , 而这个崛起过程 , 遵循着一条“澜起公式”:芯片设计公司的成功=企业家硅谷初试炼✖中国本土市场崛起✖打通资本市场
把时间拨回到一年前 , 澜起提交的上市招股书令人大开眼界:产品毛利高达70% 。 账面上全是现金 , 几乎没有固定资产和负债 。 公司最花钱的地方 , 便是营收占比15%的研发费用 。 如此完美的财务报表 , 揭示了一个成功的“designhouse”的商业模式:产品暴利 , 现金流极好 , 人最贵 。在这个商业模式里 , 人是一切的起点 。 尤其对芯片设计公司而言 , “企业家”是最为稀缺的 。 因而 , “澜起公式”的第一条 , 是人和 。杨崇和是最早一批赴美和回国的大陆学生 。他一路在美国读到博士 , 毕业之后进入成立于1959年的“骨灰级”半导体公司:国家半导体 。 这家公司依靠来自仙童半导体的天才经理人 , 自60年代末迅速崛起为全球第六大芯片巨头 , 90年代初正是鼎盛之时 。硅谷经常熬夜到天亮的魔鬼训练 , 为第一批大陆留学生开了天眼 。 在美国工作五年后 , 杨崇和在1994年回到大陆 , 就职于中外合资的上海贝岭 , 这在同侪中极早也极有勇气 。对于大陆留学生来说 , 硅谷的训练意味着技术锻炼、市场嗅觉和合伙人三大法宝 。技术锻炼:90年代正是硅谷半导体创业的黄金年代 , 仙童、英特尔、摩托罗拉等老公司溢出大量的创业者 。 无论是在老公司打工还是参与新公司创业 , 大陆留学生在技术上不乏高人指点 , 或自身天赋异禀 , 不缺用武之地 , 因而也就练成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市场嗅觉:同时 , 大陆留学生在硅谷亲身经历了市场奇迹的诞生与成长 。 英伟达、ATI、豪威等华人芯片设计厂商起于微末 , 从低端市场颠覆做起 , 一步步成长为主流市场的话事人 。 大陆留学生参与其中 , 看在眼里 , 记在心里 。 终端产品应该如何选择 , 市场路线应该如何设计 , 他们日渐熟悉 。合伙人:更为重要的 , 是留美经历为大陆留学生开辟了一条国际通道 , 让他们更容易参与早期的芯片创业团队 。 硅谷汇聚了全球的华人精英 , 早早赴美的华裔成为大陆留学生的引路人 , 聪明上进的大陆年轻人 , 得以很早参与全球芯片市场的开发与竞争 。在上海贝岭工作三年后 , 杨崇和以合伙人的身份参与了新涛科技的创业 。 新涛创始人岑英权为香港人 , 早年赴美 , 曾创立硅谷公司PMC-Siera , 另一创始人黄浩明为杨崇和在硅谷时的老领导 。新涛科技创造了大陆芯片产业史的诸多第一 。首先是第一个国际化公司 , 新涛在创立之初即服务于松下等日本电子巨头 , 为大陆第一个打开全球市场的设计公司 。 其次是国资做出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 时值华虹承担的909工程在上海进行 , 负责人胡启立一手主持了对新涛的投资 。 最后是第一个成功在海外上市退出 , 新涛创业四年 , 即被美国公司IDT以8500万美元代价收购 。新涛的成功 , 展现了大陆市场与人才的魅力 , 不过此时海归的大陆业者还居于早期创业的从属地位 。 与杨崇和在新涛的创业地位类似 , 在炬力、科广和中芯国际的大陆业者 , 由于缺乏长时间的历练 , 早期多跟随港台地区的华人创业 。但是 , 随着2000年后大陆本土市场的起飞 , 大陆业者不会蛰伏很长时间 。 风口接踵而至 , 得走出去、自己干了 。
2000年后 , 大陆本土市场开始崛起 。这部分源于政府在909工程时的实践 。 为使华虹的晶圆产能得到市场需求的保障 , 上海市专门将各类IC卡市场划出来 , 指定由华虹承担设计工作 。 在政府掌控的市场指定设计单位 , 国内的设计公司得以成长 。 这一实践取得成效后 , 政府在机顶盒、视频监控、超算等特定市场复制了这个策略 。除了政策市场 , 山寨市场也是本土市场的另一支柱 。大陆业者在这两个市场的优势十分明显 , 就是“接地气” 。 政府和消费者的需求信息经过转译 , 大陆业者制定最为匹配的终端产品规格定义 , 从而能够在芯片的功能、性能、功耗与成本之间做出绝佳的平衡 , 而不是像欧美芯片原厂一样 , 设计出时髦、昂贵而冗余的芯片 , 农村地区的广大消费者却承担不起 。2004年 , 在IDT上海待满三年后 , 杨崇和成立了澜起科技 。 很快 , 澜起获得了英特尔的投资 , 同时在一个蓝海市场赚到了第一桶金 。这个市场就是机顶盒 。机顶盒是一个完美的本土市场 , 同时兼备政策与山寨两种属性 。 为了全国人民看上电视 , 政府开展了“村村通”工程 , 广电部门往天上打了一颗“中星9号”卫星 , 消费者只要往电视上装一个经过加密的机顶盒 , 便能收看到数十个免费电视台 。很快 , 机顶盒变成了一个绝佳的山寨“斗兽场” 。 正规渠道的机顶盒定价动辄一千 , 大多消费者需要数月收入积攒才足以承担 。 华强北的草根创业者们嗅到了这一商机 , 争相提供一百多元的机顶盒 。 在价格战的驱动下 , 大陆的机顶盒存量迅速攀升至一亿台 。有了市场的支撑 , 专属于大陆业者的赛道被建立起来 。 一上来就企图蹦到CPU这样的全球天花板 , 大陆业者的成功经验不易积累 , 产业形成正反馈比较困难 。 而在圈定战场后 , 大陆的芯片设计公司蹦一蹦 , 总是能够到的 , 随着市场的快速进化 , 身处其中的玩家战斗力快速提升 。正是在这一轮机顶盒芯片的市场景气中 , 澜起乘势而起 。 到2013年美股上市时 , 澜起一年营收八千万美元 , 毛利60% 。不单澜起如此起家 , 同一时期的大陆业者 , 都从低端市场下手 。 汇顶从低端安卓机起步 , 韦尔从卖芯片起步 , 卓胜微从为人所轻视的GPSLNA起步 , 所有日后创下资本市场新高的大陆芯片设计公司 , 都是在“灯下黑”的时候占山为王 , 等到其他对手反应过来 , 第一个上山的人已经吃饱了 。但是 , 低端市场的空窗期很短 。 吃第一口尚可 , 随着后来者的复制追赶 , 蓝海变为红海 , 利润日渐稀薄 。 如果后续产品线更迭乏力 , 芯片设计公司会像一个项目公司 , 项目搞完 , 要么关门 , 要么守着现成的物业 , 总之是惨淡经营 。到2014年左右 , 澜起正面临着产品青黄不接的问题 。 廉价机顶盒市场江河日下 , 美国资本市场对其缺乏信心 。 恰在此时 , 有机构对澜起发动了做空 , 公司市值一天跌了1/4 。然而 , 澜起的幸运之处在于 , 研发了十年的高端产品线 , 终于被养出来了 。 供给英特尔的内存接口芯片 , 在2014年已通过三方认证 , 并且出货起量很快 , 全球仅此两家 。在此背景下 , 澜起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回国 。
推荐阅读
- 允许台积电供应大陆芯片 美国心软?这是杀人诛心
- 高通获得美国政府许可证 可向华为出口4G芯片
- 闷声发大财的芯片商
- 从父母包办婚姻这糟粕谈起
- 任正非亲自认证了「芯片制造全球第一名在台湾」
- 中国芯片设计领先,制造世界第一!华为员工嗨了
- 优品投顾涨停复盘:万亿成交额来袭 芯片王者归来
- 中科院研发出全新芯片,令荷兰大吃一惊!
- iPhone 12下架是“乌龙”?关键芯片短缺或影响供货
- 苹果拟明年2月份之前生产250万台内置自家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