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圈的“澜起公式”( 二 )

芯片圈的“澜起公式”
2014年3月 , 浦东科投与中电投以6.9亿美元的代价 , 联合发起了对澜起的私有化收购要约 。 2019年7月 , 澜起科创板上市 , 首日市值一度突破千亿 。 而支撑澜起成功的 , 是英特尔内存接口芯片这一支独木 。英特尔的芯片版图中有许多难啃的硬骨头 , 自己做未必划算 , 内存接口芯片即是其中之一 。 数据中心越来越大 , 存算分离的技术架构降低了运行速度 。 为解决该问题 , 英特尔在存算之间架了一层缓存 , 也就是内存接口芯片 。 在这一细分领域 , 澜起与美国公司IDT平分秋色 , 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0% 。融入巨头的生态圈意味着一张绝佳的上市门票 。 对于这类芯片 , 英特尔向靠谱的创业公司购买 。 对于成功杀入巨头生态圈的创业公司而言 , 一方面可向资本市场证明自身的技术实力 , 另一方面巨头的生态圈足够有想象力 。不仅如此 , 对于芯片设计业而言 , 上市意味着一条更加市场化的路径 。 美国半导体的发展历史 , 就是一部并购史 。 上市公司帐算得清 , 竞争更加透明化 , 优胜劣汰下 , 更有利于资源集中到强者手中 。 对于资源极其分散的大陆芯片业而言 , 上市并购是物竞天择之路 。澜起这一去一回是历史性的 。 迄今为止 , 澜起是中国在美芯片上市公司中 , 唯一成功登陆本土资本市场的案例 。 早于澜起上市的中星微、炬力、展讯、锐迪科均已完成私有化 , 但再上市步伐均慢于澜起 。 在澜起成功后 , 曾经的美股同学们纷纷公布了再上市时间表 。主导澜起私有化的浦东科投 , 是那个眼光最为敏锐的“捕手” 。浦东科投的董事长朱旭东 , 早在2006年还在浦东科委的时候赴美考察 , 被硅谷的创新环境所震撼 。 在2012年开始投资生涯后 , 他进一步意识到:硅谷的今天就是张江的明天 , 硅谷的昨天就是张江的今天 。 中美的芯片股估值差了数倍 , 只要能打通资本市场 , 把美国低估值的“夕阳”产业搬到中国的“朝阳”环境之中 , 这个事情就成了 。于是 , 浦东科投在2013年率先策划了芯片中企私有化 。 与此同时 , 浦东科投在A股多次入股上市公司 。 那个时候 , 上市并购还未开启 , 大基金刚起步 , 没人知道科创板会出现 , 浦东科投的策略 , 周全稳健 。随着条件的成熟 , 凭借澜起一案 , 浦东科投乘上了中国芯片的时代东风 , 也开启了大陆芯片股资本市场运作的先河 。芯片圈的“澜起公式”
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集体飙升 , 正是三大因子加乘后发挥了作用 。但是“澜起公式”有一个软肋:增长 。 持续稳健的增长 , 对于大陆芯片设计公司而言是一个普遍的挑战 。时至今日 , 大陆诞生的出货十亿级别的芯片设计公司 , 两只手可以数的过来 。 其中的大多数 , 难以逃脱“一代拳王”的命运:在含辛茹苦奶大一块爆款芯片后 , 公司上市了 , 人发财了 , 散了 , 再创业了 。这几乎是一个命运循环:一家祖师爷级别的芯片设计公司 , 带出了成群结队的徒子徒孙 , 但祖师爷的功力并未见长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这可能与大陆芯片设计业的结构性失衡有关:学习经验失调 , 大陆重芯片工艺而轻设计 , 人才底子薄 , 海外芯片设计公司在大陆更多为研发外包;人才结构失衡 , 精英海归凤毛麟角 , 中层和基底支撑型人才缺乏;上下游环节缺位 , 大陆多为SoC片上集成 , IP与架构仰赖他人提供 , 这好比会搭积木但不会造零件 。也就是说 , 芯片设计的自动化、简易化与外包化 , 可能使得大陆的芯片设计业更加“虚假繁荣” , 类似于一个一戳就破的泡泡 。 欧美的芯片工业在发展过程中 , 将设计的原理和经验深深地刻进了EDA等自动化工具里 , 大陆业者越会使用 , 可能越忽视了背后的所以然是什么 。因而 , 当下A股市场上估值以百亿计的芯片设计公司 , 实际上都有不可避免的“阿喀琉斯之踵” 。 资本水位的整体抬升掩盖了深层次的问题 , 也为修修补补留下了缓冲时间 。 这个黄金时间窗口 , 正是大陆芯片设计业夯实基底的关键时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