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的百年传奇人生
201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 。先生 , 是一个称谓 , 是一种修为 , 是一份崇敬 , 是一种精神 。 一百多年来 , 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 , 有赖先生 。大型纪录片《先生》选定的十位人物依次为: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 , 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 , 渐行渐远 。 “莫放春秋佳日去 , 最难风雨故人来” , 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 , 纵有诸多称呼 , 终不及“先生”二字显得亲近 , 这在当下虽是个加上姓氏就被常呼的字眼 , 然而 , 这十位先生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烽火连天大江大海的岁月里 , 他们宛如灯塔 , 各自照亮一方山河 , 至今仍余音袅袅 , 令我们仰望、令我们鞠躬 。正是千年前范仲淹先生的长叹:云山苍苍 , 江水泱泱 , 先生之风 , 山高水长 。大型纪录片《先生》一推出 , 我就迫不及待于第一时间收看了 。 看完之后 , 我倒觉得更应该把马相伯先生放在第一位 , 因为 , 马相伯用一己之力兴办了复旦大学、辅仁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培根女校等 , 培养了蔡元培、于右任、竺可桢、黄炎培、邵力子等诸多大师级的人物 , 可谓之大师的老师 , 中国现代文明的开启者 。
01马相伯先生于1840年4月17日出生在江苏丹阳的一个天主教世家 。 12岁时他做作出了一个决定:徒步走到上海去求学 。 这位丹阳少年意气风发地独自向两百多公里外的城市上海出发了——都说外边的世界真美好 , 他要亲自去看看 。他进了上海徐汇一所教会学校 , 苦学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七、八国语言 , 同时攻读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 。 结果 , 一不小心 , 他成了当时的中国第一个能够熟练运用七国语言的人才 。三十而立 , 30岁那年 , 马相伯被授予了神学博士 。 1876年 , 马相伯敲开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大门 。 凭借熟练7国语言 , 马相伯追随李鸿章 , 担任助手和翻译 , 跟着李鸿章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 回国之后 , 马相伯遇到的全部是冷眼 , 听到的是铺天盖地的“卖国贼”的骂声!马相伯愤而去了欧洲 , 参观了几所著名学府 , 真正打开了他的眼界 , 看到欧美之强盛 , 他意识到 , “自强之道 , 以作育人才为本 , 求才之道 , 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 ”1900年 , 马相伯已是60岁的老人 。 一般来说 , 60岁已经进入垂垂老矣的暮年了 , 殊不知 , 马相伯悲壮而辉煌的开挂人生这才刚刚开始——他做了一生中最惊人的决定 , 完成了毕生愿望的破釜沉舟之举:将继承来的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献给耶稣会 , 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 , 且立下字据 , “自献之后 , 永无反悔” 。1905年 , 在耶稣会的支持下 , 马相伯办了震旦学院 。 这样 , 中国第一所私立学校被马相伯办了起来 。大学问家梁启超听说马相伯出山办学 ,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 他在贺文中写道:“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 , 吾欲狂喜 。 ”于右任曾被官府通缉 , 一路避难至上海 。 走投无路时 , 他找到马相伯门上 , 老人爱才 , 一见于右任 , 对他说:“今天你就可以入学震旦 , 我免收你的学费、膳费和宿费 。 ”几个月后 , 马相伯又把于右任叫到办公室 , 郑重地对他说:“我知道你过去教过几年书 , 现在你的学识足以做我的教学助手 。 从明天开始 , 你就是震旦的教师了!”于右任后来成为国民党元老 , 创立了多所学校 , 可他终生不忘马校长的收留教诲之恩 , 并将马相伯当作再生父母 , 说:“生我者父母 , 育我者先生!”02震旦学院成立两年后 , 马相伯和投资方在育人目的上发生分歧 , 耶稣会只想教育传教士 , 改变办学方针 , 另立规章 , 而马相伯却希望教育出对国家有用之人 。 最后 , 耶稣会解散了学院 , 还驱逐马相伯老人!学生大哗 , 摘下校牌 , 全体退学 。 无书可读的学生们纷纷表态:“我们誓死和马校长站在一起 , 可以无震旦 , 不可无校长……”于右任带着同学们到医院找到马相伯 , 大家一见到老人 , 就齐刷刷全部跪下了:“校长 , 我们没书可读了 。 ”听到这句话 , 老人哭了——偌大的中国竟然摆不下一张小小的课桌!为了让孩子们有书可读 , 上海街头 , 人们常常看到一个老人拄着拐杖 , 颤颤巍巍地东奔西走 , 到处游说筹集款项:“国家再穷 , 可学生们总该有书读啊!”在张謇、严复和袁希涛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 , 马相伯于1905年中秋节在江湾另行筹建了复旦公学 。在吴淞废弃的提督衙门 , 破破烂烂的屋舍里 , 一个老人 , 一百多个学生 , 没有桌子、没有椅子 , 只有一块黑板 , 这就是现在名校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 。
校名“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 , 旦复旦兮” , 意在自强不息 , 奋发图强 , 寄托着马相伯老人自主办学、教育强国复兴中华的强烈愿望 。开学那天 , 300多名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 , 有的学生甚至坐火车从苏州前来 , 又步行一夜才到达学校 。马相伯为学校规定三条原则:崇尚科学 , 注重文艺 , 不谈教理 。 他秉承孔子“有教无类”的传统 , 只要有才华的人、愿意学的人 , 他一律收入门下 。马相伯担任复旦公学第一任校长 。 那年是1905年 , 马相伯65岁 。现在的复旦大学已经无比辉煌名闻遐迩 , 但知道“马相伯”者有几人?更鲜有人知道100多年前 , 一个65岁的老人 , 踽踽上海街头 , 筚路蓝缕 , 胼手胝足 , 硬是凭一己之力办起了这所学校!后来 , 马相伯用一己之力又兴办了辅仁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培根女校、启明女子中学 。相辉堂是复旦大学校园内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 , 是复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 马相伯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 , 李登辉是复旦的重要建设者 , 相辉堂是对他俩永恒的纪念 。 相辉堂见证了复旦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 。
推荐阅读
- 欧洲国家是在19世纪百年和平年代将势力扩张到东方
- 爱宁波精选|百年宁波帮掠影——“商帮寻根”风景线,领略“宁波帮”故里风采
- 为什么中国富不过三代?日本却有传承几百年的家族
- 临海凭风新传奇,新时代浦东开放故事“未完待续”
- 港珠澳大桥|一个个“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惊艳问世的背后,广东交通是这样做的……
- 改革系统|高水平开放造就浦东传奇
- 基督教在中国为什么很难生存?两百年前就已证明
- 长白虎的悲鸣:延边足球的百年存亡史
- 黄奇帆:百年变局中的机遇选择
- 被没收|兰州19栋违建别墅被没收 部分隐匿建在百年梨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