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李嘉诚的传奇落幕了吗?,出售“一生中最伟大的投资”
文章图片
10月25日 , 赫斯基能源(HuskyOilLtd.)宣布与加拿大能源公司Cenovus签订协议 , 将合并成立一家新的石油及天然气综合能源公司 , 新公司将以Cenovus名称营运 。
不知92岁的李嘉诚看到自己“一生最伟大的投资”在无力回天后终于脱手 , 如释重负的同时会不会有一点不舍 。
从地产到能源
李嘉诚和赫斯基的缘分 , 既有自身实力的铺垫 , 又有时代给他的机遇 。
1973年 ,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 阿拉伯国家为了打击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 , 顺便对长期以来被发达国家打压油价表示抗议 , 宣布石油禁运 ,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
石油禁运和油价暴涨让中东产油国意外的一夜致富 , 却导致西方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一片混乱 , 带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
西方国家痛定思痛 , 意识到不能让资源国扼住自己发展的喉咙 , 纷纷修改能源相关政策 , 在严格把控能源出口、重新规划进口时 , 顺便加大了自己勘探和开采资源的力度 。 从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到20世纪末 , 共诞生了100多家国家石油公司 。
经济萧条导致原油需求量减少叠加石油公司数量的增加 , 进入20世纪80年代 , 原本供不应求的原油竟产能过剩 。 1985年OPEC政策急转 , 用“减价保产”代替“限产保价” , 拉响了1986年的石油价格战 , 给世界能源行业雪上加霜 , 油价由1985年11月的31.75美元/桶 , 降至1986年4月的10美元/桶 , 降幅达70% 。 世界上许多石油公司陷入困境 , 叫苦不迭 。
世界经济低迷混乱 , 香港这边的外资企业也因为中英谈判结果的不确定性而深感不安 , 相继撤出 。
而当时的李嘉诚已经靠低买高卖 , 在地产领域大获成功 。 1977年击败英资地产公司置地集团中标中环地铁站与金钟地铁站上盖物业 , 给他带来“擎天一指”的名号 。 1979年 , 长江实业6.93亿资产撬动市值65亿元的和记黄埔 , 这一“蛇吞象”的经典案例又让他斩获“李超人”的头衔 。
虽然已经在地产界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 但凭借敏锐的嗅觉 , 他意识到只在地产领域有建树是不够的 。 为了长和系集团的长远发展 , 他需要找到另一个和收租一样 , 能带来稳定现金流的低风险投资领域 。
被他选中的 , 就是生产生活的刚需——能源 。
恰好此时 , 他的老“对手”香港置地濒临破产 , 急需资金周转 。 1983年 , 李嘉诚就起意收购香港置地实控的香港电灯(港灯) , 但香港置地母公司怡和集团还在为是否撤出香港而犹豫 , 认为李嘉诚出价过低 , 双方并未谈妥 。
哪知机遇从天而降 , 为了子公司能“保命” , 怡和集团主席在1985年1月亲自从伦敦飞到香港 , 与李嘉诚进行了两个小时的闭门长谈 。
第二天上午 , 李嘉诚回访 , 与怡和签署最终协议: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每股做价6.4港元 , 收购香港置地持有的34.6%港灯股份 , 接手港灯的实际控制人 。 彼时 , 港灯的二级市场价为7.4港元/股 , 怡和给了李嘉诚大约“八五折”的优惠 。
到2015年6月向出售港灯时 , 港灯的估值已达约475亿港元 , 用29亿港元换来的股份在二级市场翻了近6倍 。
成功收购港灯是李嘉诚在能源领域投资的第一步 。 他大概也没想到 , 第二个机会来得如此之快 , 不仅是他的“新宠”能源公司 , 还符合他进军海外的规划 。
有人说是加拿大皇家银行牵头(当时李嘉诚是皇家银行股东) , 李嘉诚自己说是因为“与赫斯基能源原总裁私交甚笃 , 相信他的指引” , 总之 , 1986年12月 , 能源行业哀鸿遍野之时 , 李嘉诚坚定看好能源的发展前景 , 通过长和系公司和长子李泽钜共斥资32亿港元收购了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 。
之后几年 , 李嘉诚斥资收购了其他几家能源公司并于赫斯基合并 , 长和系持有赫斯基的股权比例稀释至40.19% 。
从港灯至今的35年间 , 李嘉诚在能源领域的投资超过20笔 , 足见其对能源领域的青睐 。
能源基建房地产 , 李嘉诚的“三件套”
世界经济回暖 , 赫斯基能源给李嘉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 自收购以来 , 长和系从赫斯基能源已经获得80多亿美元分红 。
今天看到结局后人们认为赫斯基是“超人的败笔” , 但这样的评价后知后觉 , 在故事落幕前 , 谁不赞叹李嘉诚的先见之明和抄底的勇气?
地产界的抄底神话复刻到能源界同样大获成功后 , 李嘉诚便坚定了在“刚需”领域寻找价值洼地、果断抄底等待反弹的投资思路 。 吃喝、日用品零售、商朝便利 , 无论哪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 都有李嘉诚的身影 , 香港也就变成了“李家的城” 。
文章图片
用同样的思路 ,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 李嘉诚先从港口码头开始布局对英国的投资 , 又在2000年投资50亿英镑收购了英国通信公司ThreeUK , 并在五年间入手了包括英国最大零售药店之一Superdrug在内的三家零售连锁店 。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让欧洲经济一蹶不振 , 李嘉诚则又看到了投资的绝佳时机 。 经过几年疯狂投资 , 李嘉诚用超过4000亿港元控制了英国1/4的电力市场、30%的天然气市场、一半通信公司以及7%的供水市场——英国已经是小半个“李家的国” 。
推荐阅读
- 小微融资|金融辅导队 服务上门来(财经眼·小微融资新故事③)
- 央视财经|70城最新房价出炉:一线城市都涨 但领涨的却是这里
- 21财经APP|开4000家麦咖啡店,麦当劳3年投25亿
- AI财经社|SpaceX首个正式载人航天任务成功发射,飞船已进入正常轨道
- 小林子说财经|韩愈:债券违约、白酒闪崩!别怕!给你一招逃顶秘籍
- 不执著财经 张平|出现相互低价竞争的行为?,为什么房地产业不像制造业那样
- 马虎眼财经|顺势而为,强者恒强——60日均线操作系统!
- 紫金财经|房价上涨城市数量减少,临近年底,房企或将继续推盘促销
- 微知财经|香飘飘无法绕地球N圈?真功夫的狗血故事?矛盾为何一触即发?
- 足球|英格兰传奇门将克莱门斯逝世,克洛普悼念:永不会忘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