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擘画发展蓝图 完善国家治理

从1953年编制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开始 , 到2020年十三五规划收官 , 五年计划(规划)几乎伴随了新中国成长的全过程 , 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历程 , 总结其中的经验 ,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施即将开始的十四五规划 。
曲折探索
以1980年和2005年为界 , 我国的五年计划(规划)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时期 , 第二阶段为六五计划到十五计划时期 , 第三阶段为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时期 。 每个阶段都有鲜明的特征 。
从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 。 1980年之前 , 中国共经历了5个五年计划 , 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 , 五年计划制度在这一时期运行并不顺利 。
新中国成立以后 , 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始终是加快实现工业化 。 而新中国成立之初 , 我国是一个经历了百余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剥削和长期战乱的农业国 , 人口多、底子薄 , 可以说天下疲敝 , 民无盖藏 , 而且面临的国际环境也非常严峻 。 为了保证国家安全 , 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工业 , 这就要求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 。 由于当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 各类要素普遍短缺 , 人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 为了保证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 只能实行保证高积累下社会稳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资源集中使用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
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一经建立 , 计划管理就面临着经济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整和滞后性的困扰 。 一是当时的农业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落后状态 , 丰歉程度不确定 , 严重影响整个年度计划及时准确地制定 。 二是工业企业普遍规模小、管理水平低 , 又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 也很难科学准确地制定计划 。 这5个五年计划中 , 除了一五计划因编制完成晚(计划执行两年半多以后才正式通过)和多半时间是指导性计划为主 , 因此是编制和执行最好的五年计划 , 此后的4个五年计划都没有形成正式的计划 , 而年度计划也处于一年计划 , 计划一年的低效状态 。
为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调动生产积极性 , 在二五计划开始的1958年 , 中央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经济管理权限 。 然而 , 计划经济健康运行的关键在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 管理权下放后 , 各地方、各部门忽视综合平衡要求 , 引发国民经济失衡 , 二五计划不得不转向调整 。 调整工作从1961年持续到1965年 , 使得本应从1963年开始的三五计划也推迟到了1966年才开始实施 。 由于特殊的原因 , 从二五计划到五五计划均未能正式形成和公布 。
不过 , 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时期的五年计划没有成效 。 相反 , 每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 一五计划(1953—1957)是这一时期完成最好的五年计划 , 它指导了中国工业化奠基 ,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 二五计划(1958—1963)也促使全国进行了一次较为普遍的工业投资 , 各地在1961年到1965年的调整中进行了填平补齐、成龙配套的工作 , 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由此上了一个台阶 。 三五计划(1966—1970)和四五计划(1971—1975)将重点放在国防工业和三线建设领域 , 巩固了国防安全 , 也加快了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 使生产力布局区域合理 。 五五计划(1976—1980)时期经济波动较大 。 1979年 , 国民经济又进入新一轮的调整 。 而这次调整使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 为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
渐入佳境
从六五计划到十五计划 。 六五计划(1981—1985)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五年计划 , 当时改革的方向尚不明确 , 所以六五计划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 。 六五计划共分五编 , 分别为:基本任务和综合指标、各经济部门发展计划、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科学研究和教育发展计划、社会发展计划 。 因诞生于经济调整时期 , 六五计划的指标较为稳妥 , 这为国民经济调整争取了较为宽松的环境 , 而改革开放又释放了空前的活力 , 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都超过预期 。
七五计划(1986—1990)诞生于全面改革开放之后 , 其内容兼顾改革与发展双重使命 , 篇章布局又兼具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双重特点 。 七五计划首次开设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投资结构和投资政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等篇 , 反映了改革开放的要求 。 此外 , 七五计划将科技与教育分列两篇 , 将精神文明建设从社会建设中分离出来 , 体现了对科教事业的重视 , 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对高度物质文明与高度精神文明的目标追求 。
七五时期 , 经济过热已经十分明显 。 各地方、各部门的投资和社会团体消费规模迅速膨胀 。 然而 , 原料、能源和交通运输等行业仍旧十分薄弱 , 超额需求导致这些行业供求紧张 , 引发物价上涨 , 人民生活受到影响 , 而当时采取的价格双轨制又引发了投机倒把等经济乱象 。
八五计划(1991—1995)是在治理整顿的背景下制定的 。 1992年 ,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调动了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于是八五计划指标在1993年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 , 将经济增长的年均速度由6%提升到8%—9% 。 在此期间 , 政府专注于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制度;国有企业则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致力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 八五期间 ,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 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1% , 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7.3% , 均超过了1993年调整后的指标 。 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


推荐阅读